1932年6月29日,何键的丧心病狂值再次拉满。
作为国民党中的“刽子手”,何键千方百计驱使特务搜捕共产党人,并在杨开慧不幸被捕后痛下毒手。
何键
毛主席的美满家庭毁在了何键的手中,可他却仍旧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在1932年的时候将主意打在了毛家祖坟上。
攸急之际,是毛泽嵘和当地乡亲将祖坟用土掩盖,可面对守卫祖坟有功的恩人,毛主席却是对其赴京会面的申请屡屡拒绝。
毛主席为何这样做?自己拒绝在先,毛主席为何又在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埋怨毛泽嵘为何才来?
只有毛泽嵘不行
1910年初秋,毛主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离开了韶山冲。
毛主席
彼时的他以为自己只是终于踏上漫漫求学路的学子,可未曾想,这一别竟是二三十年,而毛主席的身份也从学生成为了人民的领袖。
关山远隔、事务繁忙,毛主席在二十多年的光景里几乎与族人胞亲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年11月28日,毛泽连却收到了主席“此间情形,泽连可面达”的赴京邀请信。
毛泽连是毛主席的九弟,兄弟会面是美满的好事,但对于毛泽连而言,这件事情却多了些麻烦。
毛泽连
因为他患有严重的眼疾,一只眼睛全瞎,而另一只眼睛也是半盲,此般的赴京必是一场“麻烦”。
而毛主席一生廉洁,自是不愿因为自己的家事麻烦政府公务人员半分,那么,即是如此,毛主席为何又会邀请毛泽连赴京?
其实,这件事情的“主力军”并非是毛主席,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8月,解放军四野46军南下衡宝,正好途径韶山,想着毛主席为了国家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家里人,于是就派人赶赴韶山冲寻找毛主席的亲属。
毛泽连和李轲这两位堂兄弟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之下被解放军带到了湖南省委,而后又被送到武汉,最终与罗荣桓将军的家属结伴来到了北京。
毛主席
见到阔别多年的家人,毛主席自是无比高兴,他仔细地询问着家里人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有堂弟毛泽嵘。
对于这个堂弟,毛主席一直都是未有相忘。
除却与毛泽连相见时的询问,在1955年8月毛华初会见毛主席的时候,除却韶山的情况,毛主席再一次问到了毛泽嵘的生活状况如何。
毛华初
遗憾的是,毛泽嵘却只有“眼红的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就陆续有亲戚前往北京看望毛主席,可其中却始终没有毛泽嵘。
得知毛泽连和李轲被接到了北京,毛泽嵘的心中多有的是羡慕,但余下的却只剩遗憾和等待。
要知道,比之与毛主席的关系,毛泽嵘较毛泽连还是更加亲近一些。
毛主席
因为毛主席的祖父和毛泽嵘的祖父是亲兄弟。
既然如此,那么毛泽嵘为什么一直没有机会赴京与毛主席相见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毛泽连与毛华初与毛主席的会面也都是“别有所图”,并非只有探亲这么简单。
毛泽连探亲的事情,是因为身边一直有相伴的人,不会给政府造成太多的额外负担,而毛华初自1949年8月就担任和中共湘潭县委组织部长,在湘潭任职工作了五年。
毛华初
毛主席希望能从毛华初口中得知基层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好对接下来的发展计划加以改进。
并且毛华初赴京,也并非是专程前往,而是要去北京参加林业部召开的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下的顺道为之,而毛泽嵘却没有赴京的理由。
虽然未有机会面谈,但对于毛泽嵘,毛主席也始终未有相忘。
1952年10月,毛宇居收到了毛主席从北京寄来的信,除却信中特意描述的对毛泽嵘的关怀,毛主席还在里面塞了200块钱,让毛宇居送予毛泽嵘补贴家用。
毛主席与毛宇居
而这200块钱,也是毛主席每月工资的省吃俭用。
堂哥的特意关心,让毛泽嵘意识到毛主席并没有忘记自己,于是愈发地想要与其见面,但是等来的却并非是同意和邀请,而是为他的热情迎头浇上了一盆冷水。
因为毛主席说“路上行动恐怕不方便,似乎不必来北京看我”。
这一行字深深刺痛了毛泽嵘的心,可他殊不知的是,这只是他没有读懂毛主席字句之中暗含深意的乌龙。
乌龙事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中南海的顺利会晤
答案还要从毛宇居转替毛主席送来的200元开始说起。
毛泽嵘看到毛主席给他寄钱,还在写给毛宇居的信中关心自己,心中想要去北京的念头再次加重,于是他再次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放在茶叶和火培鱼等家乡特产中,一起给毛主席寄了过去。
毛主席与毛泽嵘
可其实,这并非是毛泽嵘第一次给毛主席写信。
毛泽连从北京回来之后,毛泽嵘就托人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去北京看看主席。
但在1952年4月24日收到的回信中,却只有一句“明年再讲”。
对于这几个字,毛泽嵘看得很重。
他觉得三哥是疏远了自己,心情很是难过,终日里都是愁眉苦脸。
“你也不想想,三哥如果存心想要疏远你,又怎会特意打探你的近况”,妻子用一句话治好了毛泽嵘的心病,而重新振作起来的他又写了一封书信给毛主席。
毛主席
这一次,他没有收到回信。
直到毛宇居送来的200元钱。
他断定三哥是想着自己的,于是书写了第三封,连带着家乡的特产一起给毛主席送了去。
可这一次,毛主席却在1953年的5月份写了一份很长的回信,除却扎在毛泽嵘心间的那句“你似乎不必来京看我”,前面的“因为你患有眼病,路上行动恐怕不方便”才是毛主席内心的真实表达。
他不是不想见毛泽嵘,只是担心一路的舟车劳顿,上了岁数的毛泽嵘身体会吃不消。
遗憾的是,毛泽嵘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于是不再给毛主席写信,甚至做好了一辈子未有机会去京的准备。
毛主席
但是惊天大喜却在1953年10月2日的时候悄无声息降临。
毛主席母亲那边的亲戚要去北京陈述乡情,毛主席特意给他写了一封信,要他邀请毛泽嵘一同前来。
考虑到这是毛泽嵘第一次出远门,毛主席更是为他考虑到方方面面,甚至细微到了晚上会冷,要他们一人带一条薄棉被,小心着凉。
毛主席(左二)
1953年的11月,毛泽嵘终于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三哥。
阔别三年,双方都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但是炽热的心却是充满着对彼此的关心和问切。
热络的交谈本应化解往昔所有关于赴京的误会,可毛主席的的拒绝却是愈演愈烈,在1964到1967三年的时间里,三拒了毛泽嵘再度赴京的愿望。
即便在1968年的时候,毛泽嵘不请自来,已然到达北京城,但毛主席也未见他一面。
1953年的交谈到底发生了什么?屡屡拒绝毛泽嵘的毛主席又是为何会在临终之际,埋怨毛泽嵘为什么不来看自己?
对亲人思念有加的毛主席又是为何六次拒绝毛泽嵘的赴京探望?
谜底还要从1953年的中南海顺利会晤开始揭开大幕。
你怎么才来看我?
1953年的重逢,毛主席和毛泽嵘谈论了很多家事,但是除却这些,毛主席还有更在意的事情。
毛主席与家人
“泽嵘弟,父老乡亲的生活怎么样?种植的粮食够吃吗?”
毛泽嵘笑着说“三哥让百姓们有了稳定的生活,现在农村可是一副欣欣向荣之态呢”。
听到这句话,毛主席终于舒了一口气,但是很快,他的神情又紧张了起来。
“经济发展起来,有些人的意志可能就会松懈,容易被物欲迷昏了头脑,我的身份不便,你回乡之后一定要帮我多加观察民生,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及时告知于我,好使错误扼杀在源头”。
毛泽嵘点了点头,领命回乡的他也不负毛主席所望,在1955年的时候带着一个大秘密再一次出现了北京。
不过这一次陪伴在其身侧的还有文炳章、陈国生和毛先梅,四人前来的目的也是与毛主席谈论乡村发展的真实情况。
陈国生(右一)、文炳章(右二)、毛主席(中)、毛先梅(左一)、毛泽嵘(左二)
“乡亲们能不能吃饱饭”,因为太过忧心,所以毛主席选择了单刀直入,但是因为过于直接,四人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最后还是毛泽嵘开了这个口。
“三哥,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的情况虽有好转,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半饥半饱”。
毛主席蹙起了眉头,再次问起农村合作化的问题,毛泽嵘也直言不讳。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毛主席亲自出动,在1955年的6月8日直奔杭州,调查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
毛主席与乡亲们谈话
抵达杭州之后,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倾巢而出”,被毛主席派遣到周围的农村,了解农业合作化开展和农村的真实情况。
前往余杭的同志发现当地农村的吸虫病发病严重,迅速将此事告知了毛主席,主席不仅亲自赶到余杭了解吸虫病的发病情况,还派遣卫生部的同志研究如何对症下药,彻底消灭吸虫病。
毛主席
至于疫区的人民,毛主席也让血防人员免费为其治疗。
因为毛主席的亲自出动,不论是合作化的开展和民生都迈上了前进的台阶,而这其中总少不了毛泽嵘的慷慨直言之功。
权利之下,愿意说真话的人本就珍贵,可是毛主席为何自此一事之后,依旧屡屡拒绝毛泽嵘的赴京请求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毛泽嵘多述的是自家的苦楚,可是国家正在发展中,毛主席要顾全的是大局。
他在乎的不是毛家人的苦楚,而是中国所有同胞的幸福安泰。
开国大典
“作为我的胞亲,就可以搞特殊化”的这一套在毛主席这是完全的行不通,于是毛主席在1962年的时候用一句“今后你来北京,要经过我的批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毛泽嵘的年岁已高,毛主席不希望他来回折腾,影响自己的身体。
双重的考量让毛主席三年三次拒绝毛泽嵘的赴京请求,但是毛泽嵘寄来的书信,即便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之下,毛主席也会认真地阅读。
毛主席
考虑到毛泽嵘家的经济实在紧张,毛主席每年都会给他寄去200元。
时间进入到1972年,毛主席的身体是每况愈下,他变得愈发思念家乡的亲人,但是健存于世的几位亲人也都成了行动不便的老者,出行实在不太现实。
但毛泽嵘是个例外。
虽然毛主席曾经说过毛泽嵘上京需要毛主席的同意,但是1972年的时候,公社负责人却哭着将介绍信交到了毛泽嵘的手中。
因为他说了一句“我已经老了,这便是这辈子的最后一次了”。
往事不可追,但还没有发生的却应拼尽全力不留遗憾,毛泽嵘顺利见到了毛主席,79岁的毛主席终于露出了笑容。
毛主席
“泽嵘,你怎么才来看我,我真的好想你,好想乡亲们啊”。
这一次两人说了很多,而这也成为了两人生时所见的最后一面。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离开了人世,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这都是莫大的损失。
对于毛泽嵘而言,他的那句三哥也再收不到了回应。
幸运的是,生时的他们都在用力地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在意,只要记忆在,思念就会长存,而心底最深处的那抹温暖,也是会永远照亮人心,驱散孤独和黑暗。
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