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发布啦 0 0

1935年对于中共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从那一年传扬出来的。

因为那时候,是蒋介石下令围剿红军的战略时期,他一直把中共视为头号大敌,信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理念,不过这个理念在当时,有很多人并不赞同。

可国民党当时的实力可以说远超红军,即使有人不赞同也不敢公然反抗,就这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内战”。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而其中一场非常有名,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奇迹的战斗,被称为“飞夺泸定桥”。

在这场战斗中,红军面临着穷途末路的般的境地,可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事,才创造出一个奇迹?又因何来到了泸定桥呢?

红军因何被逼到绝境

关于泸定桥战役的故事,它发生在长征时期,长征始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国民党正在执行第五次歼灭红军的计划。

蒋介石简直是下了血本来围剿红军,他调集一百万军队参战,全然不顾日本在华北地区的兴风作浪,铁了心地要干掉共产党。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红军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不过当时的指挥官并不是毛主席,而是王明。当时,他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全然不接受毛主席等人的建议,最终给红军带来了毁灭性的击。

那时候的红军处境十分危险,在红军反攻失败后,中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经验,迎来了一个向死而生的转折点。

因为它终于确定毛主席的战略目标是正确的,于是便任命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为红军指挥官。

而国民党对红军已经形成了包围的趋势,眼看红军就要被全部拿下,毛主席便定下了长征的战略目标,从而,造就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当时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同时也是为了打击在华北地区为非作歹的日军。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国民党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但是共产党不能不管,共产党的信仰理念就是为了中国大众人民而奋斗。

在没有确定以毛主席为领导之前,红军一度犯过很多战略性错误,按照后人的话来说,那时候的领导是不稳定,不成熟的。

直到毛主席领导以后,才使共产党的领导队伍逐渐成形。虽然决定了长征的行动,但想要突破国民党的多重防线,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红军从瑞金出发,蒋介石怎么可能看着他们逃走。得知红军想要突围,他立马加大了兵力进行围困,但红军还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防线。

这并不代表此次战役结束了,相反,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蒋介石见红军突破包围,又开始了围追堵截的战略,后面大部队死命地追着,前方调派各路军阀进行阻击。势必要将共产党全部歼灭。

可蒋介石过于理想,他的层层加码,围追堵截,不仅没有摧毁中国红军,反而使红军的革命理想更为坚定了,在这条路上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到处播撒着革命的火种。

队伍也在过程中越打越强,作战经验越来越丰富,他给当时很多基层中国人民带来了信仰的光芒,很多人选择加入了红军,这支军队人数也越打越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早年间毛主席用这句话来比喻革命的局势,似乎在长征时期就慢慢开始体现出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怕牺牲,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锁。

他们跨过了乌江,一度解放了遵义,赤水的波涛汹涌也没有拦住红军坚定的步伐,他们走过了一条条艰难的路,闯过金沙江来到了大渡河,这里面每一处都有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蒋介石也是着了魔,对于共产党的一次又一次逃脱,他始终没有放弃消灭共产党的战略目标。反而更为密切地联系四周的军阀,协助他对红军进行围剿。

眼下的红军,已经来到了在他们长征途中最为险峻的一道关卡,那就是泸定桥。而对面的敌军,就是当时率领川军的著名军阀,刘文辉。

刘文辉的迫不得已

其实,刘文辉这个人,可以说变相成就了红军,不过他的举措,也与蒋介石的错误理念有关。

刘文辉是一个颇有手段的人物,一度成为四川著名的巨头军阀之一。在他内心中并不赞同蒋介石的理念和独裁统治,在后期甚至公然拒绝过蒋介石要求内战的指令。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刘文辉

但是此时在泸定桥阻击红军的他,其实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他现在不是什么四川的巨头了。

刚在不久之前,他在与刘湘争夺“四川王”的战斗中失败了,由于刘湘更早地提出了拥护蒋介石,在政治上比刘文辉走高了一步。

蒋介石当然想看到拥护他的人占领四川,刘文辉输了第一招,在后面几乎都是被刘湘压着打,一度丢失了所有地盘,手下接连叛变,让他失去了立足之地。

无奈之下,带领残兵败将的刘文辉于1933年10月24日,返回雅安,在这个混乱贫困的地方休养生息,并且宣布拥护刘湘统领四川。

刘湘当时还有另一名敌人在虎视眈眈,左思右想的刘湘决定放刘文辉一条生路。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刘湘

不久,刘文辉离开雅安后,来到了西康,而1935年时期,在西康刚刚休养整顿有几分实力的刘文辉,刚好遇到了红军北上。

名义在蒋介石统领下的他们,自然要接受调动阻击敌军了,蒋介石可谓是打了一手好牌,面对红军渐渐势不可挡的趋势,他有心借助这些“手下”的武装,来完成自己一箭双雕的目标。

刘文辉也不是简单的人,对于蒋介石的指令他不敢公然违抗,但是他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小心思呢。

毕竟他已经不是当初四川的巨头,想要发展下去,还是不能得罪蒋介石,对于红军,他也并不看好,不过在他心里,也是不愿意打内战的。

那个时候军阀很多,名义上虽然都能臣服于国民党,但不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毕竟他们手下的士兵,都是自己一个一个拉拢起来的,内心并不属于国民党。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而蒋介石也自然清楚这些事,不过,他认为军阀都是小问题,只有红军才是他的心头大患,要是消灭了红军,这些军阀对于他来说不足为惧。

何况当时的红军虽然历经磨难,可声势依然浩大,刘文辉与红军从来不曾有过什么仇恨,但是又怕红军趁机占领西康,让他再次失去立足的地方。

他也并没有与红军进行什么妥协,同样,他也害怕蒋介石在他与红军激战后,趁机吞并他的部队。两相为难之间,迫于眼前局势,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一线作战了。

对于当时的军阀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抗拒红军,也不愿意与他们发生战争,若不是无法抗拒蒋介石的命令,恐怕他们都能眼睁睁地看着红军从自己的地盘上路过。

刘文辉自然也是一样的人,为了不让蒋介石抓到把柄,他还是派兵在大渡河设立下防线。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他没有想到,勇猛的红军为了赶在蒋介石包围之前突破防线,创造了一个奇迹。红军竟然日夜兼程行军的两百多里地,飞快地速度来到了大渡河前。

蒋介石得知,传来了一份紧急电报,这一刻,刘文辉傻眼了。

泸定桥的奇迹

面对红军的神兵天降,他有些不知所措,看见红军的气势也让他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而蒋介石的电报更是让刘文辉有些恨意,蒋介石命令刘文辉立刻炸毁泸定桥!

当时蒋介石的想法十分有趣,早年间有一个农民起义的人物叫做石达开,他是太平天国的翼王,曾经也是一位风光无限的人物。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石达开

但这样的人物,在最后关头,率领十万大军,却被困死在了“泸定桥”前。

蒋介石一门心思,想要红军步入石达开的后尘,将他们全部埋葬在这个地方。这个想法十分理想,但他还是低估了刘文辉的执行力度。

刘文辉不仅对红军的气势感到震撼,他明白自己要是这么做,红军肯定会和他不死不休,这一切都会白白给蒋介石作为嫁衣。

不仅于此,当时刘文辉的地盘,是覆盖了整个泸定桥的,倘若这条大渡河唯一桥梁被毁,那么他的家就会一分为二,自己一时间想回都回不去。

同时他还生起了商人的心思,就算蒋介石一时间不打算吞并他,这座桥的修复,也势必不会有一分钱的援助给他。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说白了,这场战斗的所有损失都是自掏腰包,这显然是刘文辉无法接受的。

但是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刘文辉怎么办的,当时也不是只有他一支部队设防,想要糊弄过去,显然是不靠谱。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办法,把桥上所有的木板拆除掉,只留下十几条铁索。这样既能阻拦住红军,还能完成蒋介石交代的命令,并且在事后,很简单地就能进行修复。

“简直是一石多鸟之计!”刘文辉对自己的智慧十分认可,于是便这么布置下去了,在桥头设置防线,拆除掉所有木板,阻拦红军继续向前。

可接下来红军的所作所为,可把刘文辉吓得不轻。要说手下留情,刘文辉还真算是手下留情了,毕竟他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要说没有留情,对于十几条“铁索横江”显然是当时红军的一场灾难。尤其是时间紧迫,国民党的合围之势又要形成,要是再不攻破泸定桥,红军真的要被困死在这个地方了。

可面对如此天险,到底要怎么克服过去?这个时候,红军临时组建出了22名勇士的小队伍。

1935年5月29日,下午四点,二十二名勇士整装待发,此时双方已经开始交上火了。

勇士们知道时间非常宝贵,他们毅然冲向了泸定桥,这些勇士拿着木板,在摇曳的铁索上,想要用生命来铺出一条道路,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这些人不惧生死,面对敌人凶猛的攻势,一点一点地铺出来一道桥,一直铺到了正中间。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这个时候,敌军被红军凶猛的气势震撼到了,急忙在桥头放起大火,想要用烈火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

在这条长征路上,红军早就经历过生死的洗礼,怎么会惧怕一片火海,危急时刻,这些勇士们大声喊道:“同志们!胜利就在眼前,我们冲过去,不要害怕火,敌人已经到了!”

勇士们踩着踏板,一下就扑向了东桥头,其余人也冲了上来,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后面的部队在这种惊险的情况也冲了过去,只用了两个小时,红军便彻底地占领了泸定桥。

而这二十二位勇士,大部分,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此时刘文辉去哪了?原来他看见红军攻势猛烈,便留下一个连“断后”,自己率领人马早就撤退了。

留下的这个连队,更是领悟了刘文辉的精神,再次派一个排进行阻击,看形势不妙,又紧急撤退了。

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战斗的危险性是十分严峻,稍有不慎,红军就会毁于一旦,也许正是有这种“长征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奋战的士兵。

那场战斗中,开国十大元帅中有七人,都在桥上留下了脚印。足以见得,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过了这座险关,国民党几乎无力拦截了。

这对于当时的所有人来说,都是精神振奋的一件事。

可那二十二位勇士,直至今日,也没有找到他们所有人的资料,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无奈。也只有桥头的纪念碑,缅怀了所有人的遗憾。

若是客观地看待历史,带有趣味性的回味下,这场战斗中,刘文辉是不是也要领一个首功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6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