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发布啦 0 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这里的“燕然”是一座山的名字,是现在蒙古国的杭爱山。提到燕然山在古代可是将、帅最高荣誉的象征,被文臣吹捧,令武将向往。

几千年前,“燕然勒石”的主角在享有最高荣誉的同时,估计自己也不曾料到,他的四次出征,竟然引发了欧亚大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而不可收,彻底影响了欧洲的格局,甚至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一个中国人竟然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这个人就是东汉名将窦宪,一位汉室的外戚,重要的权臣。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窦宪

窦氏可不一般的家族,先有西汉时期的孝文皇后,一位经历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女人,窦氏一家早在西汉就已是望族、官宦世家。

后有,两汉初期窦宪的曾祖父窦融,他带着纳河西五郡归附了光武帝刘秀,成为云台三十二将之一,被封为安丰侯。窦氏家族在东汉的势力可谓是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位二千石大臣。

秦朝到东汉时期,匈奴一直威胁的中原的安全,在与匈奴的数次战争中,涌现了卫青、霍云病等名将,可为什么说窦宪彻底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还影响了欧洲的历史格局呢?

公元88年,已向汉朝称臣的南匈奴,看到北匈奴内乱闹饥荒,便想趁机一统南北匈奴,并向汉朝提出协助出兵的请求。被封为车骑将军的窦宪,领命率军出战北匈奴。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窦宪率军与北匈奴进行了四次大战,分别是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华。

公元89年,窦宪亲自率队与耿秉共八千骑士出征,与度辽将军邓鸿、南匈奴单于屯屠河会师于稽落山,对北匈奴展开了激烈的猛攻,北匈奴连连溃败。

窦宪认为这是彻底打败匈奴的好时机,于是下令整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乌布苏诺尔湖,出塞三千多里,一路告捷。这一战下来,使得北匈奴已元气大伤,死亡一万三千多人,与投降的部落,共约二十万大军,窦宪部队还俘获了马、牛、羊、骆驼百余万头。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这一战,让大汉在西域名声大震,长达三百多年中原与匈奴的战争也终于接近了尾声。

此时,窦宪、耿秉等众人登上燕然山,眼底是一览无余的大漠草原,这就是打败匈奴的主战场,心中万分感慨。为了记住这一军事壮举,他效仿名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做了“燕然勒石”,他命令文书班固写下了《燕然石勒碑》,以宣扬汉军功绩,还在距离汉朝边境三千余里的地方刻石勒功。

公元91年,窦宪认为北匈奴的余部尚存,请求再次出征,这次与他率兵出塞的有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人,出塞五千里,一直到金微山,这是汉军与匈奴作战行程最远的一次。金微山一战,为窦宪的北伐匈奴之战画上了句号。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此后,北匈奴的残余部分不断西迁,后在俄罗斯草原之上建立了匈奴帝国,打得欧洲人叫苦连天,北匈奴的阿提拉甚至被欧洲恐惧地称之为“上帝之鞭”。

西方历史学家爱德华认为,东汉窦宪率领的大军,打得北匈奴丢盔弃甲、一路溃逃举族西迁,并来到多瑙河流域,并将哥特人赶到罗马帝国。为了生存,哥特人开始了一系列入侵,并最终将强悍一时的罗马帝国摧毁。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北匈奴

窦宪平定北匈奴,除了彻底解决了北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还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但是,窦宪出兵北匈奴的原因和目的并不是单纯,那又是什么呢?

《后汉书》中记载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难道窦宪是因为害怕被杀,才自己要求去抗击匈奴的吗?那谁又要杀他?

窦宪在京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依仗窦皇后的势力,肆意妄为,没有人敢惹他。

东汉初年,时任虎贲中郎将的窦宪看上了沁水公主的田园,竟然以低价强买到自己手里,沁水公主迫于窦氏家族的势力没有声张,自认了倒霉。但是,窦宪欺负的毕竟是汉章帝的姐姐,汉明帝的女儿。这事传到了汉章帝的耳朵,章帝向窦宪求证后,勃然大怒,要严惩他。妹妹窦太后知道后,不顾自己的颜面为哥哥求情,这事才算了结。随后,窦宪乖乖地将田园还给了沁水公主。

此事之后,汉章帝在位期间,窦宪没有再被重用。公元88年,汉章帝病逝,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继位,史称汉和帝,因其年幼由窦皇后摄政,窦宪才有了掌权的机会,重新得势的窦宪更加嚣张离谱,开始杀人。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窦宪杀人

窦宪的父亲窦勋早在汉明帝时期,因犯了罪被处死了。他对这件事一直记恨在心,伺机报复当时审理案件的韩信。等到汉和帝时期,他看到时机已到,他便安排刺客杀了韩纡,还带着他的脑袋去祭拜了父亲。

窦宪无法无天到了这种地步,全是仗着皇帝无权,大权全握在窦氏家族的手里,都不能拿他怎么样。但是,接下来,他的行为犯了众怒,直接惹恼了窦太后。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窦太后

皇族都乡侯刘畅与窦太后关系亲密,很得太后的宠信。此事,引起了窦宪的怀疑,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便暗中谋划除掉刘畅。他安排刺客暗杀了刘畅并巡礼给了蔡伦等。

结果,暗杀事件败露,窦宪杀的可是皇族,彻底惹怒了汉室皇家,窦太后查明事件后,极为愤怒,按律当诛,为了能暂时保住哥哥的性命,马上将窦宪关进了内宫,等待发落。

就在此时,归降的南匈奴单于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剿灭北匈奴。满朝文武意见不一,有人主攻,有人支持。争执不下时,窦宪向窦太后主动请缨,带兵出征立功赎罪。

论带兵打仗,整个朝堂上下没有几个能比得上窦家的实力。这也是能保住窦宪性命的一个机会,窦太后很快就同意了哥哥的请求。

于是,窦宪作为一个戴罪之人,率兵远征匈奴。结果确实让人意外,他竟然创造了奇迹,让他从一个戴罪人变成了大汉的功臣,朝野上下名声大振。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权倾朝野的窦宪,为什么后来却被汉和帝赐死了呢?

战后的窦宪可以用东方朔的一句“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来形容。原本就性格嚣张的他,更加行事更加猖狂,开始了窦氏家族外戚的专权。

随着权势和名望的不断提升,窦宪竟然滋生了二心,常常与自己的心腹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等人密谋,谋权夺位之事。而他的兄弟和其党羽也经常胡作非为,在朝堂上下造成了极坏了影响。

汉和帝尽管年幼,但深知窦氏家族对汉室的危害,以及对朝纲的影响,开始谋划如何击垮窦氏,铲除其党羽。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汉和帝与宦官钩盾令郑众联合谋划,由于窦宪兵权在握,实难一举拿下,唯有用计,将他和军队分开,单个击破,而且速度要快。

所以,他们利用了窦宪率兵回朝之际,将犒赏三军的地方放在了郊外,汉和帝当诱饵在北宫亲自迎接,让窦宪单独进城,迅速关闭了城门,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于是,和帝和郑众不费吹灰之力就扣住了窦宪,随即,汉和帝下令将他的心腹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等人全部捕杀。

汉和帝的这一行动,来得突然迅速,窦宪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控制,毫无反击的筹码。看在窦太后的面子上,和帝没有处死他,而册封他为冠军侯,遣返回了封地。窦氏兄弟们也一并被遣返回了各自封地,不久都被朝廷逼令自杀了。

14岁汉和帝,在宦官的支持下,铲除了霍氏外戚专权家族,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宦官亲政走上了历史舞台。

纵观窦宪的一生,北伐匈奴战争在军事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欧洲的历史进程。但他权倾朝野,外戚专权参与朝纲,阴存篡位之心,终因私德有亏,被年幼的汉和帝赐死。

窦宪:平定匈奴,燕然勒石,影响欧洲历史格局,却被皇帝赐死

窦宪赐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6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