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出台15条财政政策加力稳住经济大盘

发布一下 0 0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今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坚持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惠企政策出台数量更多、力度更大、兑现速度更快的原则,出台15条财政政策措施,打出一套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的财政政策“组合拳”。

  截至8月份,市级财政已支出约40亿元,有效落实各项积极财政政策,推动重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拉动投资增长,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回升、稳健复苏,以攻坚之势拼搏三季度,切实扛起稳住经济大盘的财政责任。

  安排28亿元资金扶持产业发

  “市场主体困难在哪里,政策支持就跟进到哪里”。我市财政部门继续保持支出强度,市级安排28亿元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同比增长8.5%,截至8月已支出超16亿元。促进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及时发布2022年度市级涉企资金兑现政策清单,涵盖124条市级涉企政策条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市级支出4030万元用于支持开展“礼遇夏季 嗨购洪城”等促销活动,并通过市区联动发放消费券、服务券的方式,引导扩大消费带动企业经营增收。

  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建立由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公安局、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四部门组成的会商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落实留抵退税各项政策。1月-8月,我市增值税留抵退税累计102亿元,占全省退税规模26.8%,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不折不扣落实减免承租国有房屋租金政策,截至8月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共为2746户承租户进行了租金减免,减免金额超9000万元,对稳市场主体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企业市场拓展难的问题,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阶段性将政府采购项目预留中小企业份额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完成采购金额13.4亿元,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达11.9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金额的89%。大力推进“惠企通”平台上线,全市132条惠企政策全部上线到位,打通资金兑现“最后一公里”。

  投入重大重点项目资金35.4亿元

  我市坚持“项目为王”,用好各种财政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支持重大建设项目,通过基建投资扩大经济需求。1-8月,市级财政投入重大重点项目资金35.4亿元,全力保障洪州大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洪腾高架东延、沿江中北大道、港口大道、裘家洲生态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建立“协调调度、通报约谈、沟通对接”工作机制,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已于6月底全部完成发行,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130个。在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构思拓展,截至目前,全市共29个项目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投资规模约321.8亿元,引入社会资本约318亿元。

  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企业,截至8月底,全市实现“财园信贷通”放贷总额44.36亿元,惠及中小企业886户次。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投入3258.1万元专项资金助力南昌市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全市累计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超60亿元,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12875户农业经营主体受益。

  全市民生类支出完成425.5亿元

  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好民生财力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1-8月,全市民生类支出完成425.5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1.6%。1-8月,全市教育支出达80亿元,同比增长10.1%。在全国率先建设南昌城市大脑“学位信息一键查”场景,实现“小升初”入学“一网通办”。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卫生健康支出约59亿元,其中公共卫生支出超13亿元,同比增长80.4%。

  着力推进全面实施诊疗智慧服务、中医科示范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等工作。稳步提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群保障标准,重度残疾孤儿、其他残疾孤儿照料护理补贴标准。截至8月,市财政已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超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1.1万人。

  探索“上级补助一点、市县配套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事业单位补一点、居民出一点”的“五个一点”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争取上级资金约37亿元,充分用足用好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政策,切实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品质。

  扎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抓住牛鼻子、把牢关键点,从安全发展和财政可持续出发,抓好财政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从预算安排环节开始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惩治浪费、激励节约,腾出宝贵资金用于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最大力度下沉财力到县区,落实好县区财政运行分析调度机制,及时发现和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县区设立“三保”资金专户,通过对专户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扎紧“三保”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支持县区落实留抵退税政策,及时下达转移支付资金38.4亿元,有效应对基层退付压力。

  严格按照“分类施策、因地施策、一债一策”原则,把政府债务风险情况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刘娜 南昌日报记者 邬靓)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6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