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节奏不一 理财产品比较基准率分化

发布一下 0 0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近期,越来越多银行调整理财产品新一轮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率,以适应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行变化需求。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22款上榜的到期封闭式公募净值型产品中,全部产品实际兑付收益率均跌破6%,较此前普遍下调。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发布产品调整公告,对部分理财产品新一轮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下调幅度普遍不低于10个基点。

分析认为,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使得净值转型后的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理财机构纷纷调整未来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转变投资策略,以降低产品风险。不过,不同理财机构对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的升降幅度表现差异化趋势凸显。整体趋势来看,新发理财产品的平均基准利率上升。

8月公募理财实际兑付收益率下降

普益标准近日公布的8月份到期封闭式公募净值型产品(9月7日前披露)的兑付收益榜显示,22款上榜产品实际兑付收益率(年化)最高为5.8600%,前三名产品实际兑付收益率分别为5.5700%、5.7788%和5.8600%,整体收益情况较此前普遍下降。

普益标准此前公布的兑付收益榜显示,6月25款上榜产品中,实际兑付收益率(年化)排名最高的为6.1264%,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有2款;7月25款产品上榜产品中,实际兑付收益率(年化)排名最高的达6.6485%,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达4款。

到期产品实际兑付收益率普遍下降的同时,近期部分理财公司纷纷宣布下调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8月以来,已有近10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宣布下调旗下部分理财产品新一轮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幅度多为不低于10个基点。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认为,一是因为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资金利率下行;二是受权益市场震荡影响,今年以来部分理财产品净值下跌,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调低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可以使产品更容易达到投资者预期。”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也分析指出,在固收类资产收益率逐渐走低影响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的同时,理财公司近期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方面也更趋谨慎,且调低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可使投资者降低收益预期,减少理财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纠纷。

在刘银平看来,未来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或进一步下调。不过,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收益走势不明显。

调整产品结构吸引投资者

尽管近期越来越多理财产品下调新一轮投资周期业绩基准率,但整体来看,新发理财产品基准率仍呈上升趋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理财产品业绩基准调整差异分化的趋势渐趋凸显。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从发行基准利率来看,9月5日至12日一周,样本理财子公司最新理财产品的平均基准利率为4.27%,环比增加17个基点。其中,基准利率上升的理财子公司为7家,占比为63.6%。

“超六成机构比较基准上升,主要系该部分银行及理财公司对市场信心较足;近三成机构业绩比较基准出现小幅下降,主要系积极调整产品以应对行情波动。不过,整体来看,市场表现稳定。”普益标准研究员姜玲如是表示。

此外,不同类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差异显现。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8月全市场共新发2281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84款。其中,319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89%,环比上涨0.04个百分点;1962款为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05%,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

在刘银平看来,理财公司产品系列丰富,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差异较大,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越高,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会越高。不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风格有一定差异,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走势也不一致。

从市场趋势来看,权益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明显提升。中信证券研报指出,8月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分别为3.93%、4.54%、5.48%。其中,权益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上月明显提升0.5个百分点,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基本保持稳定。

某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大,产品收益下降,理财公司不得不调整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率和产品结构,以留住客户。

崔盛悦分析指出,银行理财全面步入净值化时代,叠加今年以来股市震荡的背景,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倾向于综合考量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所以,能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回撤的产品会更受投资者青睐。

从产品结构来看,投资者对养老理财等主题类产品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仅7月以来发售的养老理财产品就达21只,投资者对新发养老理财产品认购热情高涨,多只产品出现几天内售罄的情况。

银行业理财等级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也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已有27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23.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超 600亿元。

姜玲认为,下一步,银行机构及理财公司在产品创新中将重点关注养老主题、ESG主题、专精特新型以及衍生类的创新型理财产品。

(编辑:曹驰 校对:颜京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6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