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CRO企业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
中秋放假期间,美国总统拜登“不讲武德”突施冷箭,扬言将推行新政,推动生物科技相关制造业回流美国,保障美国的供应链安全。
受此影响,CRO板块节后开盘全线大跌,市场恐慌情绪猛增。
但在周三,随着拜登公布了其计划的具体措施,舆论直接掉头反转,纷纷认为拜登雷声大雨点小,不足为惧,理由大概有四:
1、 与芯片法案2800亿美元的投资相比,此次针对生物医药法案,白宫仅准备了20亿美元的预算,差距巨大。
2、 国内CRO深度参与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无法把中国抛在一边,何况全球前10大CDMO,9个在美国之外,美国自身能力缺乏注定其无法实现脱钩。
3、 美国眼下通胀高企,放弃低成本的Made in China只会进一步推高自身药价,反噬自己。
4、 美国行政立法效率太差,且往往虎头蛇尾,今天的提案要通过两党的批准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
几乎所有文章分析的都是药明系的公司,至多再带上康龙化成和凯莱英,得出结论,拜登的计划对国内CRO行业的影响将“微乎其微”。
在此只想问一句,你们礼貌吗?
国内CRO是只有这三家了吗?
美迪西他们还在那儿眼巴巴地看着呢好吗?
我之前已经梳理了国内CRO公司在美国的基地情况,不管规模大小,即使都算进去,国内能满足这一条件的也不到10家公司。
其中,药明系在美国的基地数量确实一枝独秀,但正是这样,才更加说明其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CRO行业。
有多少中国CRO手中有来自美国的订单,但没有在美国有任何布局?他们真的不会受影响吗?
再扩大一些看,CRO/CDMO面临的问题未来是否会波及到整个原料药行业,一些关键出口的原料药未来是否会受到制约,必须在美国本土生产?
不知为何,面对当前明显的逆全球化浪潮,有人却总是显得很乐观,从年初的创新药出海,到年中的中概股审计风波,再到现在拜登的生物医药法案,皆是如此。
但现实是不是真的像许多人想象的,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注定破产?
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仅仅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所以要遏制一下吗?
近日,瑞信分析师Zoltan Polzsar发表了一篇雄文,从美国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角度值得我们思考。
他提到,美国刚刚经历了三个“觉醒”时刻:
首先,俄乌战争让美国看到,这样一场规模的战争,弹药消耗远远大于美国战争工业的产能,不是先进的导弹,而是简单的子弹、手榴弹就超出了美国目前的产能。
其次,哪怕是先进的高精尖武器,美国也无法保证随时“有货”。为了向乌克兰战场输送毒刺导弹,美国已经不得不推迟原本向沙特等国的交付计划,雷神公司说,他们短时间里生产不了那么多。
第三,佩洛西窜访台湾后,解放军对台湾岛实行了短暂的封锁演习,虽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但是此举也让美国看到,将供应链放在台湾等地区将会非常脆弱。
与台湾类似的还有韩国,Polzsar提到,尹锡悦总统上台后所表现出对美的模糊立场,让美国开始怀疑韩国的忠诚度。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看见了,芯片法案除了对我国的影响外,对韩国和台湾这两个芯片重镇也是一记打击。
这三个“觉醒”时刻让美国深刻地认识到,制造业回不回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和中国的竞争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根本的安全问题。
美国的想法中,全球化的供应链固然可以降低成本,但在当下美欧建立的旧秩序受到挑战,欧亚大陆被中俄土伊朝所组成的一张无形大网所笼罩的时候,指望关键时刻把战争所需的芯片安安稳稳地从亚洲运抵美洲是不切实际的。
芯片如此,我们又怎能笃定对于药品他不是这么想的呢?
Polzsar将美国目前重建国内供应链的措施比作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其核心是变相降低对他国依赖的杠杆。
因此,如果仅根据过去的经验便得出美国此次遏制中国依然会虎头蛇尾收场,无疑是过于草率了。今时不同往日,美国的危机感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的最顶点。
事实上,虽然拜登政府在生物医药上计划投入的资金不多,但美国一直没有放松过对生物科技公司的审查。
据外媒报道,拜登总统近日又签署了一项文件,目标直指外国对美国biotech和其他敏感技术的投资。
一是关注外国是否通过投资获取了美国公司机密的数据信息,二是相关投资是否会对美国的供应链产生风险。而在此前,对数据,尤其是基因等生物数据的审查早已是美国关注的重点。
因此,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而言,与其“自欺欺人”式地去赌厄运不会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不如好好想想对策。
在如此国际环境下,CRO们去美国建厂或许是时下保障业务最稳妥的做法,创新药们也得想想,如何打消美国政客们对一款“来自中国”的药物的警惕。
另外,随着细胞及基因治疗时代的来临,可以想见,人的个体化生物信息未来将愈发成为国际政治和法律的焦点。
怎样在一个互相缺乏信任的地球村里,让底下的老百姓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这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科学范畴,目前可能谁也不知道答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