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发布啦 0 0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每天都有令人惊讶的新闻发生,睁眼闭眼,今天感觉严重的事情,明天会被更严重的事情掩埋。

“难以任何事情作出充分的回应”成为一种普遍的遗憾,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健忘者。只是,忘记前的最后一次警醒,往往以讣告的形式到来。许多人和事的逝去,我们都来不及做郑重的告别。

单读的新栏目「备忘录」第一期,我们想要腾出一点时间,铭记今年我们失去的那些不可替代的人们。他们之中,有些人赫赫有名,直到晚年才离开大众的视野;有些人则在自身的领域中默默耕耘,在黑暗之中为人领路。相似的是,他们一生都做了许多的工作,在力所能及之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不要等到年末,才想起来怀念他们。

仅是今年上半年,演员西德尼·波蒂埃、作家张洁、出版人贾森·爱泼斯坦、学者范大灿、学者张灏、导演雅克·贝汉、演员曾江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们一生的成就难以概述,以下的故事仅是一个人光芒的留影,留与我们追溯他们与我们共同的来路。

「备忘录」将会陆续更新,希望我们都能更好地记得。



西德尼·波蒂埃

1927.2.20-2022.1.7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itier)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黑人演员。


1927 年,他在父母从巴哈马前往美国售卖番茄时出生。青年时,他只身前往纽约,打工维生。当他第一次去美国黑人戏院(American Negro Theater)面试,面试官劝他:“你不如去洗盘子吧。”殊不知那时候他已经在餐馆洗盘子了。第二次面试,他终于拿到了演员的席位——在苦练台词,并免费给戏院当了一段时间清洁工之后。他的演艺事业就此起飞。


“我的心里有某些东西,骄傲,自负,自我意识,让我讨厌在任何事上落后于人。”这种骄傲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渗透在了大部分波蒂埃扮演的角色里。1964 年,他在电影《野百合》中扮演帮助逃难修女修建教堂的黑人青年,获得奥斯卡和柏林双料影帝。


1967 年是他的演艺巅峰,波蒂埃在《猜猜谁来吃晚餐》里扮演一位见白人家长的黑人准女婿。岳父问他:“你有没有考虑过你们孩子的问题?”他很自如地说:“我知道那会是个问题。不过,乔安娜(白人女友)说我们的孩子会成为美国总统。”那时候,距离美国第一个拥有黑人血统的总统还有近五十年。


在同年的另一部电影,中国影迷更为熟知的《炎热的夜晚》里,波蒂埃扮演一位从费城前往南方小镇探案的警官维吉·提布斯。美国南部种族歧视严重,当地警官打趣他的名字,问他费城人会如何称呼一位黑人。在这段名留史的表演中,波蒂埃愤怒而不失礼貌地说出了那句台词:“他们叫我提布斯先生!(They call me Mr.Tibbs!)”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电影《炎热的夜晚》

波蒂埃将一个全新的黑人形象呈现给美国。这位黑人真诚善良,受过良好的教育,面对白人的歧视不改自身的言行。在种族撕裂日益彰显的美国,这几乎是一种粘合剂般的圣人形象,因此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也不乏来自平权运动中激进一派的批评。


但在波蒂埃之前,黑人演员常被禁锢在有贬损意义的刻板印象角色里,如果不是白人社会的帮佣,就是娱人娱己的歌者舞者;波蒂埃在平权运动初始时到来,通过几乎一年一部的高强度工作,令人信服的表演,在白人主导的电影产业积累了一批平等意识强烈的黑人角色,以温和而骄傲的声音回应社会现实。在银幕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社会边界的拓展。这位拥有无人可及的影响力的黑人明星,于今年 1 月去世,享年 94 岁。



张洁

1937.4.27-2022.1.21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中国女性书写历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至今,她仍是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1937 年,张洁出生于北京。被父亲遗弃后,她和母亲回到祖籍辽宁抚顺。1960 年,张洁毕业于中国大学计划统计系,按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 年春天,作家骆宾基在北京生病住院,因父亲与他相识、自儿时与他保持书信往来的张洁前去探病。知道张洁爱好文学,尤其是契诃夫,骆宾基便鼓励她写一篇小说试试。这一年,张洁 41 岁,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全国小说奖。


历史——不论是文学的,还是政治的,或是她个人的——也在 1978 年进入了新的一页。次年她发表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讲述了离异的母亲对一位已婚机关干部的沉默之爱。编辑王咏虹回忆读到这篇小说时的震撼:“那时‘文革’刚刚过去,别说爱情了,就是爱,家庭之爱都不好谈,大家谈的是恨与斗争……我们从哪里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在当时的价值荒原上,张洁几乎是第一个高喊爱之理想的人。


戴锦华称她为“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张洁笔下的理想主义总是直白地撞向现实。《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故事不仅与历史的创口紧紧贴合,也与张洁自身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孙友余的精神之恋同步发生。而 1980 年开始发表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张洁满怀信心描写的“重工业部”的问题与成就,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转型一一对应。一是对不伦之恋的切身描摹,二是对高层决策的直接表现,这两次勇敢的书写都为张洁招来了非议。


在第一次针对《沉重的翅膀》的座谈会后,张洁对它进行了上百处修改,1981 年末成书出版。在紧接着第二次更严肃的座谈会后,她再度修改了小说的近三分之一,1984 年再版。次年,《沉重的翅膀》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同时,这本书被翻译成英国、美国、法国与德国等十几个版本,被西方视作“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1986 年,她与巴金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不过,张洁曾直白地评价说,“没有真的当选就不能算数”。经历爱情和政治的逼仄,她甚至不愿再申之前作品的价值:“我觉得真正的写作是从《无字》开始的,以前所有的写作都是为它做的准备”。《无字》讲述了一名离异作家家族三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张洁一改曾经高歌般浪漫的口吻,诚实地将自己建筑于爱与革命之上的神话一一拆解。从 80 年代到千禧年,张洁仿佛与现实的转变亦步亦趋,再次以《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她对时代的近身书写,强烈而持久,甚至构成了的“完整的历史句段”。“再没有什么能像我的文字那样,让我从容地独立于世。”张洁于 2022 年 1 月 21 日在美国因病逝世,享年 85 岁。



贾森·爱泼斯坦

1928.8.25-2022.2.4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贾森·爱泼斯坦(Jason Wolkow Epstein)是美国著名编辑和出版人,曾任兰登书屋的编辑主任,也是《纽约书评》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1928 年,爱泼斯坦生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15 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专业。读书期间,爱泼斯坦就将写作作为志业。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一毕业便进入出版业实习。“我的出版事业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美好本科时光的延续。”他在采访中说,“我碰巧进入图书行业,然后继续做一个 ‘大学生’——那些作者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的著书就是我的课程。”


爱泼斯坦很快发现了图书市场长期忽视的需求:二战后期,图书的价格并不低廉,能够负担的人始终有限;同时,战后大学生群体急剧扩张,形成了一个可观的潜在市场。如果能够将昂贵的精装书改为廉价的平装书销售,就能把更多的书送到更多人的手里。


他与双日出版社主编肯·麦考密克联手,发行了一系列高品质、低价格的平装书,命名为“锚版图书”(Anchor Books)。这一书系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很快成为了出版公司最盈利的业务,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自家的优质平装书系列。今日许多严肃作品都会选择轻便、低成本、流通量大的装帧,即是平装书革命经久不衰的证明。


爱泼斯坦离开双日出版社的契机,也体现了他的前瞻性——双日拒绝他出版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而这部因对未成年性描写而富有争议的小说辗转在法国出版后,大受欢迎。他在短暂经营平装书品牌 Vintage 之后,转向了兰登书屋,在那里他用平装书的体裁,将菲利普·罗斯、诺曼·梅勒、W.H.奥登等“令人敬畏”的大作家引入广泛的图书市场。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贾森·爱泼斯坦和夫人芭芭拉·爱泼斯坦(图源:《纽约书评》)


1962 年,在纽约报业大罢工的冬天,文学与商业的双重直觉再度击中了爱泼斯坦。他认为纽约最需要的,是一本像《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独立出版物。“这个国家只有一个人可以做成这件事。”他曾经开玩笑说,“但我很忙。”在一次他与同为编辑的夫人芭芭拉组织的晚餐上,他们与友人终于决心创立这本刊物。这就是众星云集的《纽约书评》,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爱泼斯坦的远见还以其他的方式延伸到我们所处的现实中。1989 年,爱泼斯坦主导出版了《读者目录》(The Reader’s Catalog),收录了 4 万本长销书的相关描述、插图和随笔,读者通过一个免费电话号码就可以获得所有书的购买方法。他认为这可以削弱连锁书店和企业出版商的垄断地位。《读者目录》被视为亚马逊的先驱——当合适的技术到来。


贾森·爱泼斯在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阅读图书的方式。他于 2022 年 2 月 4 日在纽约的家中去世,享年 93 岁。



范大灿

1934.3-2022.2.21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范大灿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翻译家、教育家。在德国文学史撰写、魏玛古典文学研究、德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方面,他都曾做出开拓性贡献。


1934 年,范大灿出生于山东祁县。1953 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成为院系调整后的首批德语系学生。本来他心中的理想院系是哲学和数学,却阴差阳错被西语系录取。对西语一无所知的范大灿,但出于对德国文学和哲学的喜爱,“自觉自愿”地与德语结下了一生之缘。


范大灿是最早翻译歌德、卢卡契和席勒的一批学者。他对翻译有着在今日看来过于“苛刻”的要求——在他看来,一位好译者不仅要完成手头的工作,还要具备深沉的热爱、广博的学识以及求真知的态度。他与著名诗人、学者冯至合译《审美教育书简》的故事曾传为一段佳话。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80 年代,中国美学热方兴未艾,魏玛古典主义代表作家席勒的名作《审美教育书简》却迟迟没有译本。一个偶然的机会,范大灿听说冯至在抗战时曾译过《审美教育书简》,便以极大的热情,多次向冯至问及,直至旧稿重见天日。在此基础之上,他还进行了细心的校阅和改动,甚至给每一章节撰写了“内容提要”。在这本书面世后的序言里,冯至回顾说,“席勒这部著作的译本得以和关心美学问题的读者见面,主要是由于范大灿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1985 年,从东德访问归来的范大灿写下了《尊百家,求真理》的短文,写道“只要不是自吹或迷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说出最终真理”,呼吁在时代流行的框架之外理解价值多元的德国文学。范大灿主编的《德国文学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全面、最权威、学术水平最高的德国文学史。他力图使得每一位德国作家既是一个独立的节点,又在历史的脉络上合为一体,组成一部真正的文学“史”。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在亲笔撰写的第二卷中,他涵盖了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描绘出 18 世纪中叶德国启蒙运动的文学轮廓。范大灿这样解释他编写《德国文学史》的初衷:“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需要了解外国,外国也需要了解中国。作为一个研究德国文学的中国人,我觉得我有责任向中国同胞介绍德国文学。”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范大灿一直以低调的躬耕者形象工作,却组成了中国了解世界、破除虚妄不可缺少的力量。学者、译者范大灿于今年 2 月去世,享年 88 岁。



张灏

1936-2022.4.20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张灏是难得一见的贯通古今的思想史学家。


1936 年,张灏出生在福建厦门,此时距离日本全面侵华,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二十世纪,时代的怒海从未平息,动荡成为了他的孪生兄弟。在日后回忆时,张灏如是说:“20 世纪的大动乱,我从记忆中有幸可以体验到,这对我一生治学有决定性的影响。”


1953 年,张灏就读于台湾大学,深受“五四之子”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1959 年,他负笈美国,就读于哈佛。在哈佛中文图书馆,他看见一张祁连山的雪灌溉山下沙漠的照片,对中国生发出政治上的归宿感。而在 1960 年初的一个寒夜,他读到艾青的长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从此成为了张灏一生研究的重点。在哈佛,张灏从五四反传统的框架中走出,接受新儒家、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等学说的冲击,走入了更为广阔的思想史研究。他将目光对准在 1895 年的中国,称其为“转型时代”。


他的巅峰之作《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便是在书写这一时代。他认为,相比于五四,更应当是在甲午,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承袭了传统儒家的经世理念,经历了启蒙的洗礼,拥有极为强烈的理想主义意识,但由于缺乏对于人性黑暗面的警惕,导致理想主义泛滥成灾。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中国人自 1895 年后,为了寻找希望,开始做‘未来之梦’。梦是很美丽的,也是很危险的。”


张灏提出了“幽暗意识”的概念——对人性中的种种幽微难明之处的正视和醒悟。他认为,中西文明都曾凝视过人性的深渊:在西方,它是原罪,由此而生发出种种警惕,与民主相伴发展;而在中国,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虽然对人性的阴暗面有所注意,但远不止到警惕的地步,故而未曾能够形成民主。


他对着 1895 年以后的乌托邦的废墟陷入了沉思。在他看来,有两种乌托邦意识。一种是高调的、建构的乌托邦意识,认为人定胜天,理想社会指日可待。另一种则是低调的、指标性的乌托邦意识,“它可以指示一个大方向,作为人类希望的寄托努力的指标。”张灏将幽暗意识与低调的乌托邦意识结合,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中提出“低调自由主义”,种种建构组成了后来者不可忽视的思想坐标。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成长于五四启蒙主义,出入于新儒家、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传统,辗转于人性的正义与不义,张灏的著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历史的思考。这位思想史学家今年 4 月去世,享年 86 岁。



雅克·贝汉

1941.7.13-2022.4.21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的一生,很难用标签来定义——他 19 岁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25 岁凭借剧情片《半个男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参演包括《天堂电影院》在内的四十余部电影,演员之路一片坦途。


然而,他曾在访谈中表示:“做演员只是等待,做表情,然后休息。这不够,我希望统筹,对一部电影负责任,想要走得更远。”雅克·贝汉在 29 岁时转型为电影及纪录片制作人,他制作的电影《焦点访谈》、《高歌胜利》都曾揽获奥斯卡大奖。


如果雅克·贝汉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那可能是“环保主义者”。当环境问题日趋严峻,雅克·贝汉开始将视角转向自然世界。他曾坚定地表示:“热爱自然就需要拿起武器来保卫它,而电影显然是最有效的武器之一,情感比言语更能引起共鸣。”


1996 年,他担任《微观世界》制作人,没有旁白,没有字幕,只有微观摄影机,完整生动又直白地记录下森林与草丛中的生物世界。1999 年,他又从尼泊尔高原土著商队的视角,在《喜马拉雅》中跟随山麓的变迁。2001 年,他与另一位法国导演雅克·克鲁奥德合作,留下了至今为人称道的现象级纪录片《迁徙的鸟》。这三部纪录片被称为他的“天地人”三部曲。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纪录片《微观世界》


观看《迁徙的鸟》,就是透过一只鸟的视角参与一场迁徙。它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全程摄制候鸟迁徙的壮举,更在于摒弃了人类的思维体系,用平等甚至虔诚的姿态与自然对话。为了能够近距离拍摄到鸟的成长历程,自鸟蛋孵化起,剧组就开始在周围播放人类和机器的声音。在小鸟破壳而出后,剧组又将它们作为孩子照顾,使得这群小鸟毫不惧怕人类及摄制机器,在小型飞行器起飞时甚至会亲昵地伴随。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纪录片《迁徙的鸟》

雅克·贝汉这样谈及追随鸟类的初衷:“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其他生命的角度去尊重它们。我们需要时间去认识和理解其他生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对自然怀有热爱和崇敬之心,雅克·贝汉的作品明亮、透彻。他曾多次以诗自喻,他所创造的“电影诗”将镜头作为最直白、最平等的语言来描绘自然,让居住在水泥世界的人类重燃对自然的爱。2022 年 4 月,法国演员、导演以及纪录片制作人雅克·贝汉去世,享年 80 岁。



曾江

1934.10.5-2022.4.27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曾江是香港著名演员、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


“美源发彩,冇得弹。”他拍摄的染发剂广告,是香港最长寿的电视广告之一。从 80 年代开始,一播几十年,成为独属广东人的回忆。


曾江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学习建筑,60 年代归国,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近 60 年的演艺生涯里,留下了无数经典荧幕形象。他是《射雕英雄传》里孤傲清高的黄药师,是《誓不低头》里心狠手辣的陆国荣,是《英雄本色》里重情重义的义坚叔,是《窃听风云 3》中情感纠葛的陆瀚涛。


“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曾江最为内地观众所熟知的角色是83版《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一角。桃花岛上的黄药师孤冷高傲,曾江为人也疏狂豪迈,年轻时多有激愤言语。“香港演员没一个专业的。”“导演叫你笑,你就笑。这是合作吗?这是奴隶,这是奴才。没有意思。”因而被称为一代”嚣“雄。嚣张言辞背后,是对演艺事业的热爱和坚持。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与武侠有着不解之缘的曾江一生骨血中都流淌着侠气。即使年岁渐长,锋芒收敛,仍有一身侠骨。在荧屏以外,他积极参与本土建筑保护,多次强调北角皇都戏院的保留价值。为保育活动拍摄短片后,团队打算送他搭乘出租,他却一口回绝,踏上巴士潇洒离开。在 78 岁时,曾江完成了自己“不老骑士”的梦想,3 天内驾驶电动车骑行 310 公里环台湾岛一圈。当时媒体报道:“三天内从恒春跨越屏东、高雄、台南、嘉义,一路驶往台中市终点。”在媒体试图采访他时,他说:“我来这里是想圆梦,不想高调。”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87 岁的曾江最终也如他扮演的陆瀚涛一样突然因病离去,留下身后一生传奇。江湖里的桃花岛,城北角的皇都戏院,最终都留不下这个戏里戏外都有棱有角的人。演员曾江,于今年 4 月去世,享年 87 岁。



撰文:侯玥辰、一颗饭、菜市场

编辑:菜市场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今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不可替代的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6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