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稳增长预期回升、汇率贬值都有影响,但资金利率上行可能才是 8 月中下旬以来市场震荡阴跌的主因。8 月中下旬以来市场震荡阴跌的原因有三:1)降息后资金利率反而出现持续上行;2) 8 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3) 市场稳增长预期的回升。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汇率贬值可能只是利率市场的扰动项,供给端发力下经济有阶段性回升但整体偏弱局面可能仍未改变,资金利率的上行可能是导致本轮债市回调的主因。
宏观层面来看,目前央行仍不具备主动收紧资金的基础。近期资金利率边际收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资金的供需状况出现了变化。 1) 2022 年 3 月-8 月初, 财政、央行发力投放资金,资金供给偏强下资金利率极度宽松;2) 8 月降息以来, 乐观预期下市场对资金需求增加,但供给减少,带动资金利率上行。
实体融资需求的疲软可能决定了近期资金利率的收紧不可持续。 1)一方面,资金供需变化可能无法构成资金利率持续回升的基础。在近期资金利率的回升下,金融市场的资金供需矛盾可能会随着市场预期的不断修正逐渐消除,大概率难以构成资金利率持续回升的基础。2)另一方面,目前仍未看到实体融资需求明显回升的迹象,这可能决定了近期资金利率上行难以持续。从高频数据来看,近期二线及以下城市房地产景气程度仍在持续恶化,基建投资向实物工作量的转化速度可能仍然偏慢。目前从经济的各个分项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难以看到实体融资需求明显回升的迹象。
货币宽松仍有空间, 4 季度存在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 1)宽货币是宽信用的前提,若宽信用效果不佳,宽货币的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2)降低实体融资和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仍为后续央行发力的重点方向,资金利率出现持续收紧的概率不大。3)财政投放可能有利于平抑资金利率波动。
实体融资需求偏弱格局仍未改变,流动性宽松+基本面偏弱支撑债市逻辑延续,回调可能提供了更好的买点。8 月金融和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基本面有边际改善,但其主因可能仍在于政策支撑加码,企业和居民部门自发性宽信用循环的开启可能仍有难度,实体融资需求和经济基本面偏弱的格局可能仍未出现趋势性改变。在宽信用推进仍然受阻的背景下,后续资金面或将持续宽松,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更为积极,资金利率低于政策利率的现状仍将维持。目前来看“基本面偏弱+流动性宽松”支撑债市做多的逻辑仍未改变,债市仍可保持乐观心态,回调可能提供了更好的买点。从“资产-资金”利差角度来看,目前 3-10Y 国债有较高的利差保护,仍然具备一定的价值。
风险提示: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房地产政策超预期、财政支出力度超预期
报告正文
兴证固收团队近期市场主要观点回顾
2022 年 8 月 15 日《长端利率会向下突破前低吗?》 ——保持乐观,向期利差要收益。短期内,资金面对债市无明显利空,基本面对债市的利好则可能更加显性化。市场资金宽松,银行体系负债充裕,资金利率低于政策利率的现状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从绝对收益率看,各期限各评级收益率均已在低位。但相比资金利率,债券各期限估值似乎并不贵。
2022 年 8 月 21 日《还有哪些估值洼地?》——债市大概率仍处于利好环境中(未来 1 个季度更为确定)。相较于资金利率而言,利率债估值并不贵,且利率债性价比好于信用债。1)在当前的资金面水平上,国债 3 年以上均有价值,国开则是 3 年和 7 年最具性价比。2)部分非活跃利率品种(如超长债、农发债、口行债、铁道债)可能有补涨行情。信用债高等级拉久期或短久期下沉策略仍然可行。
2022 年 8 月 29 日《如何看待降息后市场的波动及后续走势?》 ——市场近期波动,微观交易结构的影响可能大于宏观变量。从性价比的角度看,相较于资金利率而言,利率债估值并不贵,且利率债性价比好于信用债。当前信用利差、等级利差吸引力下降,而向期限利差要收益是阻力较小的方向。
2022 年 9 月 5 日《顺势而为——债券市场 9 月展望》 ——资产荒延续,顺势而为,扫估值洼地。对于交易性机构,由于 3、 5 年期限二级市场流动性
可能弱于 10 年,建议交易盘可以积极把握 10 年期限的交易性机会。对于配置机构而言,经济弱复苏环境下,超长债( 15 年以上)风险不大且票息收益较高,而 3、 5 年期限是曲线上的凸点,骑乘策略的收益也可能较为可观。市场已进入扫估值洼地阶段,部分非活跃利率品种(如超长债、农发债、口行债、铁道债)可能有补涨行情。利率债的性价比整体高于信用债。信用债高等级拉久期策略优于低等级短久期下沉。
2022 年 9 月 12 日《汇率贬值可能只是利率市场的扰动项》 ——汇率贬值可能只会对利率市场带来情绪上的扰动,并不是影响长端利率的核心要素。基本面偏弱+流动性宽松支撑债市做多,向期限利差要收益仍是阻力较小的方向。目前基本面仍面临着较大的回落压力,宽信用的推进可能仍有一定难度,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更为积极,资金利率低于政策利率的现状仍将维持。当前信用利差、等级利差吸引力下降,而向期限利差要收益是阻力较小的方向。
2
为何 8 月中下旬以来市场震荡阴跌?资金利率上行是主因
稳增长预期回升、汇率贬值都有影响,但资金利率上行可能才是 8 月中下旬以来市场震荡阴跌的主因。 8 月央行超预期降息后收益率快速下行,但此后市场长期呈现震荡阴跌的态势。10Y 国债收益率也由 8 月 18 日的低点 2.58%上行至 9 月 16 日的 2.67%,上行幅度达 9bp。我们认为, 8 月中下旬以来市场震荡阴跌的原因有三:
第一,降息后资金利率反而出现持续上行。8 月 15 日央行 MLF 操作降息缩量,释放出较为明确的宽松信号。但此后资金利率反而出现持续上行, DR007 由 8 月 16 日的阶段性低点 1.32%上行至 9 月 16 日的 1.61%,上行幅度达 29bp。资金利率的持续上行可能也是 8 月中下旬以来成长板块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
第二, 8 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近期人民币快速贬值,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向上“破 7”,自 8 月 10 日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幅度高达 4.09%。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快速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债券市场造成了一定扰动。
第三,市场稳增长预期的回升。近期释放出 5000 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额度也有所加码, 叠加 8 月金融、经济数据阶段性转好,市场的稳增长预期有所回升。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汇率贬值可能只是利率市场的扰动项, 供给端发力下经济有阶段性回升但整体偏弱局面可能仍未改变,资金利率的上行可能是导致本轮债市回调的主因。
3
为何央行降息资金利率反而上行?关键在于资金供需的变化
宏观层面来看,目前央行仍不具备主动收紧资金的基础。 诚然 8 月金融和经济数据和 7 月相比有边际改善,但资金使用效率仍然偏低( M1-M2 剪刀差继续负向走阔)、房地产对于经济增长拖累进一步加深等问题的存在可能说明 8月金融和经济表现的好转更多还只是停留在供给端发力对于信贷额度和经济增长的支撑,企业和居民预期下行、实体融资需求偏弱的状态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换言之,目前经济修复的基础并不牢固,企业和居民部门自发性宽信用的循环尚未启动,宏观层面并不具备资金收紧的基础。
近期资金利率边际收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资金的供需状况出现了变化。
2022 年 3 月-8 月初:财政、央行发力投放资金, 资金供给偏强下资金利率极度宽松。 2022 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财政前置特征,截至 7 月末全年用于项目建设的 3.45 万亿专项债券额度已经基本发行完毕,超过 2 万亿元的留抵退税款也已退还完成。此外,央行货币政策也保持宽松。财政、央行共同发力下,资金供给偏强格局明显。但当时市场对于疫后经济复苏、资金收紧的预期偏强(至少尚未对资金持续宽松达成一致),市场杠杆回升滞后于资金投放,资金利率持续宽松。
8 月降息以来:乐观预期下市场对资金需求增加,但供给减少,带动资金利率上行。 8 月央行降息释放出了较为明确的货币宽松信号,市场对于资金面的乐观预期明显回升,带动市场杠杆水平快速上行,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需求明显增加。但 8 月以来财政政策增量不大,央行虽然货币宽松基调明确但通过 MLF 和 OMO 缩量回笼资金。市场资金呈现出供给减少但需求增加的状态,资金利率有所上行。
实体融资需求的疲软可能决定了近期资金利率的收紧不可持续。
一方面,资金供需变化可能无法构成资金利率持续回升的基础。在近期资金利率的回升下, 金融市场的资金供需矛盾可能会随着市场预期的不 断修正逐渐消除,大概率难以构成资金利率持续回升的基础。
另一方面,目前仍未看到实体融资需求明显回升的迹象,这可能决定了近期资金利率上行难以持续。从高频数据来看,近期二线及以下城市房地产景气程度仍在持续恶化。在 9 月的传统建筑施工旺季, 建筑施工终端需求却呈现出“旺季不旺”的特点,导致建筑施工供需两端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这可能表明目前房地产施工仍然疲软,基建投资向实物工作量的转化速度可能仍然偏慢。站在当前时点,从经济的各个分项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难以看到实体融资需求明显回升的迹象。实体融资需求和经济基本面的疲软可能决定了近期资金利率的上行难以持续。
货币宽松仍有空间, 4 季度存在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
宽货币是宽信用的前提,若宽信用效果不佳,宽货币的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目前实体融资需求和经济基本面偏弱的状况仍在持续,宽信用的进程仍然困难重重。应注意的是,宽货币是宽信用的前提,在宽信用推进进程受阻的情况下,货币宽松可能会进一步加码,4 季度存在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
降低实体融资和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仍为后续央行发力的重点方向,资金利率出现持续收紧的概率不大。 从央行 8 月以来的操作来看,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下调 LPR 等)和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下调 MLF 和 OMO利率、 MLF 缩量、调降存款基准利率等)是央行发力的重点方向。事实上,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以加快宽信用进程的推进。在“降成本”导向下,后续资金利率出现持续收紧的概率不大,后续存在央行通过降准的方式置换到期 MLF 的可能性(目前 MLF 是银行成本更高的负债)。
财政投放可能有利于平抑资金利率波动。 此外,9月为财政存款投放大月,财政的加速投放可能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税期及月末的资金波动,这对于稳定市场对于资金利率的预期也有一定帮助。
4
流动性宽松+基本面偏弱支撑债市逻辑延续,回调可能提供了更好的买点
实体融资需求偏弱格局仍未改变,流动性宽松+基本面偏弱支撑债市逻辑延续,回调可能提供了更好的买点。 8 月金融和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基本面有边际改善,但其主因可能仍在于政策支撑加码,企业和居民部门自发性宽信用循环的开启可能仍有难度,实体融资需求和经济基本面偏弱的格局可能仍未出现趋势性改变。在宽信用推进仍然受阻的背景下,后续资金面或将持续宽松,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更为积极,资金利率低于政策利率的现状仍将维持。目前来看“基本面偏弱+流动性宽松”支撑债市做多的逻辑仍未改变,债市仍可保持乐观心态,回调可能提供了更好的买点。从“资产-资金”利差角度来看,目前 3-10Y 国债有较高的利差保护,仍然具备一定的价值。
风险提示: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房地产政策超预期、财政支出力度超预期
20220917建筑施工供需两端的“冰火两重天”——国内高频数据周度追踪( 2022.09.17)
20220916有边际好转,但不应过分高估——8 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20912汇率贬值可能只是利率市场的扰动项
20220910供给发力特征明显,关注社融改善的持续性——8 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20905顺势而为——债券市场 9 月展望
20220831经济仍面临回落压力 ——8 月中采 PMI 点评
20220829如何看待降息后市场的波动及后续走势?
20220822还有哪些估值洼地?
20220804向期限利差要收益 ——债券市场 8 月展望
分析师声明
注:文中报告依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兴证固收.利率】回调可能提供了更好的买点_20220918》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9月18日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黄伟平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4080003
左大勇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6070005
助理分析师:刘哲铭
(1)使用本研究报告的风险提示及法律声明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邀请或要约,投资者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本公司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客户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家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并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我们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所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回报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所预测的回报。
本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
(2)投资评级说明
报告中投资建议所涉及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另有说明的除外)。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A股市场以上证综指或深圳成指为基准。
行业评级:推荐-相对表现优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中性-相对表现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持平;回避-相对表现弱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
股票评级:买入-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大于15%;审慎增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15%之间;中性-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5%之间;减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小于-5%;无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3)免责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平台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平台内容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用,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平台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平台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不是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平台所载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平台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平台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