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7日,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彼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排除万难,同毛主席在北京顺利会见。
这次历史性的见面,是确定当时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一块历史里程碑,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下,中日两国建立邦交无疑是正确的决定。
不过,虽然当时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免除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责任”,但中日谈判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的态度。
在当时的谈话会议上,日本方的言辞曾经惹火了性情一向温和的周总理,而面对日本需要给予中国的巨额赔款,毛主席也选择放弃。
实际上,关于巨额赔偿这件事,日本的真实态度也值得细细推敲。
那么,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能引得两位国家领导人作如此反应?
又是什么原因?以至于惹周总理发火、让毛主席甘愿放弃巨额赔款,都要与日本建立友好邦交关系呢?
【周总理发火背后,体现日本态度】
1972年9月25日上午11点多,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乘坐专机到达北京机场,此时,周总理恭候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已经多时了。
日本专机停靠在机场后,周总理前往舷梯迎接田中角荣,随着田中首相从舷梯走下来,两个国家领导人也终于碰面。
“我是五十岁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请多关照。”
“我是周恩来,请多关照。”
此次碰面,是中日建立邦交的一次历史性会面,原本空气中弥漫着的严肃、紧张的气氛,也随着二人的自我介绍和接下来的握手而消散。
在会见日本首相之前,周总理就提前在人民大会堂安排了一场欢迎宴会,并且今天日本首相到达机场,还是由周总理亲自接见,足以证明中国对日本外交的尊重的态度,可以说是准备充分、诚意十足。
只不过,在当天的欢迎宴会上,却发生了一件插曲,引得周总理十分不悦,甚至让周总理十分愤怒。
原来,当天在宴会上,周总理与田中角荣进行谈判,整个谈判过程倒也没出什么幺蛾子,可田中在宴会上演讲,对于曾经的侵华事实进行反省检讨时,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
“中日在过去数十年的关系中,有过一段令人遗憾的经历,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切反省。”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哗然,叽叽喳喳的嘈杂声顿时响起来,很明显——在场众人对这样的说辞并不满意。
对于中国曾经遭遇的惨痛经历,以及日本曾经犯下的错误,仅仅用一句“添了麻烦”来形容,未免也太轻描淡写了。
周总理听见田中角荣如此说,立马终止了日方的发言,并且开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日本曾经发动侵华战争,这对中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灾难……用一句添麻烦作为道歉,中国人民如何接受?中国人民不能接受。”
周总理为何突然发火呢?
实际上,从一句“添了麻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日本政府的态度,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此次会面,是出于国际形势考虑必须要进行的建交,但日方的态度却表明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日本真是这样态度,还有什么好谈的?
(田中角荣)
于是,围绕这个问题,中日双方进行了激烈地讨论,最终,9月29日公布的《共同声明》中明确回应了这个问题:
“日本深知曾经的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与责任,并且会深刻地反省错误”,这表示日方收回“添了麻烦”这一说法。
周总理因为一句看似简单的措辞失误,而在宴会演讲上当众批评日方的言论,不仅表达了中方的立场和原则,也强制要求了日方的态度——如果要保障中日建交,就必须承认日本曾经犯下的恶行,决不允许有混淆概念、掩盖事实的念头。
虽然当时场面的气氛一度紧张,但周总理并没有继续发作,而是放下情绪,继续和日方商谈相关事宜。
周总理态度十分坚决,势必要让日本方面意识到错误,也势必要得到中国本应得到的一切,但后来毛主席却做了一件在当时让国家上下都惊讶的决定——放弃本属于中国的巨额赔款。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放弃日本巨额赔款,是必行之举吗?】
1972年9月29日,经过协商谈判后,中日两国宣布中日邦交正常化,并且签署和发布了一份名为《中日联合声明》的文件。
该文件主要表明了中日之间正式确立外交关系,并且后续会展开贸易合作,这些内容本属正常,不过其中有一条内容却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中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或许有不少朋友不清楚这笔赔偿款从何而来,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追溯到中日过去那段历史中去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陷入了长时间的反侵略战争中,在此期间,中国的主权被严重破坏,不仅领土完整性遭到破坏,而且还牺牲了不计其数的英勇战士,日本侵华,对于中国的财力消耗和精神打击都是无法估量的。
只不过,后来二战时期,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让日本的两座城市瞬间化为尘土,而日本的猖獗也随着这两座城市,一同烟消云散。
日本战败后宣布无条件投降,而二战结束后日本也遭到了各国的清算,而当时由于蒋介石和美国关系并不赖,所以美国也支持我国获得赔偿。
根据《波兹坦公告》的规定,战败国日本需要向我国赔偿共计216亿美元的赔偿款。
216亿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约为1200亿元,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天价赔款了,只不过由于苏联认为这些资产应当属于他们,碍于利益矛盾,赔偿事宜始终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
后来,由于蒋介石和美国的关系出现变化,加之国际形势的转变,美国顿时翻脸,此前对于支持我国获得赔偿的态度也荡然无存,甚至还和日本联手,对我国进行遏制。
日本方本就不想给我国赔款,加之美国的“授意”,这笔赔款最终只拿到了2200万美元。
不得不说,日本在认错方面的态度确实无赖,而周总理在宴会上当众批评日本首相的言论,现在看来也确实可以理解了。
只不过,国际局势一直在发生变化,中美关系逐渐回温,直到1972年时,日本逐渐明白,和中国建交势在必行,所以才有了周总理和田中角荣的会面——而中日建交,历史遗留问题势必不能回避,而赔款问题也是日方想要回避的难题。
此次中日建交会面,是能够收回天价赔款的大好机会,为什么毛主席后来决定要放弃索要这笔赔款吗?
后来,还是周总理告诉众人:
毛主席放弃索赔,是觉得现在的日本也要发展经济,让他们赔款,等同于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掏钱,这是在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而且就算对方赔偿,也是拿一些物资进行赔偿,谁能保证那些物资都是先进、全新的呢?拿人家破旧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便不要赔偿了。
或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用放弃这笔天价赔款,来作为中日建交的筹码呢?
实际上,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为何宁愿放弃赔偿也要同日本建交?】
后来毛主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高瞻远瞩。
毛主席表示,当时中美苏三国正处于“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国对于当下的制裁和封锁,深刻明白:只有先和美国搞好关系,才有办法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日本作为美国的依附国,自然也要和其搞好关系。
根据当时的综合因素考量,我国放弃这笔赔款,能获得日本首相对于新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支持,并且可以获得日本的经济援助和贸易支持。
前面的清朝正是因为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才导致落后导致挨打,虽然现在中国需要经济支持,但更需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放弃这笔赔款能换来的东西,其价值或许更甚于其本身。
事实上,后来日本的做法也证明了这一点。
自从田中角荣访华结束回国以后,日本在长时间内给予了我国大量的贷款,不仅分批而且低息,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同日本建交,中国也间接获得了美国的援助——美国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发展市场,还在技术和投资两方面对我国给予援助,正因如此,我国才能抓住机会、快速发展,从而一跃而上成为大国。
而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需要稳定民心、顺应时势,而同日本建交,完成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大环境也是有好处的。
由此看来,我国获得的技术、投资、市场、经济援助等资源,其价值要远胜于那1200亿的赔款。
这样看来,放弃天价赔款,同日本建交,确实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田中角荣也遵循声明的约定,努力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作出贡献,同中国一起排除国民党和台湾当局的阻力。
结语:
中日关系一直是历史遗留问题,从侵华战争开始,两国间就留下了不可逾越的矛盾。
后来由于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中美需要建交,而中日建交也就成了必行之举。
(田中角荣(右))
于是,中日两国在这样的想法趋势下,积极推进邦交正常化,经过多日的探讨、商议,北京之行签署《中日联合声明》,而中日历史关系的新篇章也就此展开。
虽然如今的中日关系一言难尽,但当时中日建交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哪怕放在现在来看,当时毛主席放弃天价赔款所带来的利益价值和影响,都远超于其本身的价值。
参考资料:
期刊《领导文萃》:田中角荣与毛泽东谈判真相
期刊《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田中角荣与日中邦交正常化
期刊《档案春秋》:田中角荣与周恩来会谈内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