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1972年,饱受病痛折磨的毛主席,将女儿李讷与李敏叫到了病床前。
此时毛主席的体力不支、身体虚弱,但他仍努力开口说话,郑重地对女儿嘱托到:
“家乡还有(你们)两个叔叔,身体不好,你们要经常回去看看。他们要来,就让他们来看看我。”
毛主席所提到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他的堂弟毛泽荣。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毛泽荣就曾给毛主席写信,提出想要到北京看望堂哥。
然而在20年的时间里,毛泽东曾六次拒绝毛泽荣来到北京。
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李敏、毛远新、毛泽嵘、毛泽东和李讷
两度拒绝见面
1949年,家住湖南韶山杨林乡的毛泽荣,产生了想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念头。
毛泽荣的祖父和毛泽东的祖父是亲兄弟,他们堂兄弟之间自幼关系亲厚,毛泽荣管毛泽东叫“三哥”,毛泽东则叫毛泽荣“逊五弟”。
建国那一年,当第四野战军46军138师路过韶山时,该师师长主动派人寻找毛主席的亲戚,最终带着毛主席的堂弟毛泽连与表弟李轲前往北京。
后来毛主席在中南海招待了他们,还留他们在北京住了一段日子。
住在杨林乡的毛泽荣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内心很是羡慕。
毛主席的几个兄弟在革命战争岁月都吃过很多苦。
早期的时候,毛泽荣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追杀,在外流离了十年才敢回韶山老家。
然而等他回到韶山之后,才发现祖产已经被人变卖,无奈之下去往杨林乡投奔祖父。
在得知毛泽东当上国家主席后,毛泽荣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
同时他也想和弟弟毛泽连一样,能够有去到北京见三哥的机会。
毛泽连
当毛泽连从北京回到韶山后,他特意向毛泽荣带来了来自毛主席的问候。
原来三哥并没有忘记老家的这些苦兄弟,反而对他们很是惦念,这令毛泽荣感到十分欣喜,随即萌生了给毛主席写信的念头。
毛泽荣没有什么文化,写信也只能找人代笔,他想说的话很多,但是却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在经过好一番字斟句酌之后,才将这封给毛主席的信写好。
在发出这封信后,毛泽荣就不止一次地和村里人说起,自己很快就要去到北京看望主席三哥的事情。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等他再次接到来自主席的回信时,已经是1952年。
当毛泽荣兴高采烈地拿着信件,拜托人来到家里念信后,主席的回复却让他感到失落,主席在信中写道:
泽荣贤弟:多次来信,均收到了,你今年不要来京,明年再讲罢。顺祝,健康!
湖南农民运动
得知主席让他在这年不要去到北京,毛泽荣心里不由得犯起了嘀咕。
在等待回信的两年时间里,老家又有毛宇居、文涧泉、文运昌等人去往北京看望毛主席,但是主席却不让自己去往北京,难不成三哥与自己的关系真就疏远了?
彼时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整日忙于处理国家大事的各项公务,确实顾不上接见老家的亲人。
再则主席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对于写信来求官的至亲家人一概推拒,从不曾以权谋私,一向是按规定程序办事,对于亲人来京一事也很是慎重。
然而毛泽荣却不晓得主席的心思,只是接着给三哥写信。
1952年,毛主席在给毛宇居写的信中,特意提到了毛泽荣。
主席在信中拜托毛宇居代他向毛泽荣转述回复,还在信里附上了二百块钱,让毛宇居交由毛泽荣补贴家用。
毛主席与毛宇居
主席的资助缓解了毛泽荣的不少家庭困难,然而他还是想到北京去看望三哥。
随后毛泽荣在时隔一年后又给毛主席写了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去北京看望三哥的想法,同时还附带寄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这一次毛泽荣很快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复,信件的内容如下:
泽荣贤弟:四月九日给我的信,及惠赠的食品均已收到,谢谢你。
因为你眼睛有病,路上行动恐怕不方便罢,似乎不必来京看我。你有困难,可以相告,替你设法解决。此复。祝你身体健康!
从这封信中不难看出,毛主席着实是为了自己的堂弟用心良苦。
他不仅一直记挂着堂弟的眼疾,不想让他在路途上来回奔波,还直接点明可以设法帮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毛泽荣在收到这份回信后,对毛主席的关心很是感动,但他也难免会为毛主席二度拒绝自己去京感到失落。
谁知就在五个月后,毛泽荣便得到了一个去往北京的机会。
兄弟见面
1953年10月2号,毛主席母家亲戚文九明找到毛泽荣,说要带他一起去北京见毛主席。
起初毛泽荣还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直到文九明拿出了毛主席寄来的信件。
在信里毛主席特意嘱咐文九明,说堂弟毛泽荣没有出过门,拜托一路上对他多多照顾,同时细心交代了毛泽荣的路费由他来出,告知二人不要带任何礼物,只要人来即可。
在毛主席体贴的关心下,毛泽荣终于在1953年11月上旬来到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得以与毛主席相见。
久违的相见使这兄弟二人分外激动,自见面后就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毛泽荣一口一个“三哥”地叫着,亲切地和主席讲着老家近年来发生的事情,毛主席也像儿时一样称呼他为“逊五弟”,对他目前的家庭情况很是关心。
此后,毛泽荣在北京居住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毛泽荣对三哥如今的生活与工作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
他发现身为国家主席的三哥,穿的仍是置办了好几年的旧衣服,饭食也都是家常小菜,没有什么荤腥,整个人的生活极为简朴。
为此毛泽荣曾建议主席,要吃得好一点、多一点,这样才能保障身体健康。
听到这话的主席笑着对他说:
“我们国家底子薄,人民生活还有困难,我们当干部的要时刻为人民着想,不能贪图安逸啊!”
尽管主席并不在意自己的穿戴饮食,但是对毛泽荣的眼疾却很是重视,在那段时间时常告诉他要保护眼睛。
在毛泽荣等人返家之际,毛主席赠送他三百元的生活费、一件青呢子大衣、一套被褥蚊帐以及一只皮箱。
这些都是毛泽荣日常能用得上的东西,后来也被他好好地保留了下来。
在之后的1954年与1955年,毛泽荣每年都会上京看望毛主席。
毛主席同意亲戚们来北京看望自己,一方面是为了和家人共叙亲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这些家人能够向自己汇报,有关农村面貌的真实情况。
在毛泽荣第三次来到北京见到毛主席时,就曾向他反映过农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是会有人吃不饱的情况。
毛主席对于毛泽荣反映的情况很是重视,当晚二人在菊香书屋谈话在深夜,谈及了不少有关农村合作化的问题。
虽然毛主席之前也知道农村的经济情况不好,但是听到毛泽荣反映的真实情况,他的心依旧装满了沉甸甸的难过。
毛泽荣是个直心肠的人,有什么话从不藏着掖着,毛主席很是喜欢他的性格。
为此毛主席嘱咐他回家后,要经常给自己写信反映农村的情况,毛泽荣一口答应了下来。
然而答应容易,真正写好这些信就很难了。
毛泽荣没有文化,有些情况想要写信反映,却不知道该怎么措辞下笔,只能是找人代笔。
几年下来,毛泽荣反馈的情况越来越少,有效信息也不多。
除此之外,毛泽荣还因为写信反映得罪了不少人,致使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访问与乡老会面相聚时,工作人员都没有让毛泽荣前去参加。
彼时的毛泽荣并不了解情况,还以为是自己写的信不好,让主席对自己产生了一些意见,所以也不敢再写信了。
怀揣着这样的误会,毛泽荣在1962的冬天再次来到中南海与毛主席见面。
此时的毛泽荣稍显拘谨,不问主席叫“三哥”,也不敢多说农村的具体情况,只是一个劲儿地说自己的家庭困难。
对于堂弟家里的困难,毛主席很是挂心,但是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困难阶段,主席也不能对自己的亲戚搞特殊。
毛主席与毛泽荣(左二)
在此次毛泽荣返乡的时候,毛主席给他拿出了200块钱,特意叮嘱他:
“泽荣你年纪大了,在外面走动不方便,我工作也忙,今后要是一般情况,不要来北京。”
毛主席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出于对堂弟和国家的双重考虑。
一来,毛泽荣年纪大了而且患有眼疾,从老家赶来实在不便,路上多有波折。二来,虽然主席命令禁止亲人来京搞特殊,但是毛泽荣每次来京还是会动用国家的人力物力。
那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太良好,毛主席便从自己身上做好“节约”这门功课,倘若亲人真的有家庭困难,他便自掏腰包进行资助,但是不再让亲人刻意来京一趟。
担心毛泽荣不能够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毛主席还特意让他将一封信交给杨林乡公社,信上只写着一句话:
今后毛泽荣来京,要经过我的同意。
然而毛泽荣既不识字,也不会擅自拆开毛主席的信件。
所以他并不知道毛主席的这一规定,依旧在64年、65年以及67年,来到公社开具去往北京的介绍信,结果自然是被公社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
1968年的时候公社换届,新来的领导并不知道这一规定,所以当毛泽荣提出要去到北京,想开介绍信时,他们便直接开具了有关手续。
然而毛泽荣来到了北京,却因为没有提前通知毛主席,未能与毛主席相见,只是在招待所待了几天就回去了。
自1949年以来的二十年时间里,毛泽荣六次被主席拒绝上京,仅仅与主席三哥见了四面,但是这些并未对两兄弟的感情造成影响。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毛主席和毛泽荣依旧保持着通信的状态,每年都会给他寄来二百块钱。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个消息的传来,使得毛泽荣再度产生了去北京的想法。
毛主席与亲人合影
兄弟最后相见
1972年秋天,毛主席生病卧床的休息,传到了毛泽荣的耳朵里。
此时的他焦急万分,颤巍巍地来到乡里的公社,对公社负责人说:
“我今年75岁了,身体也不好,主席三哥也79岁了,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情况。但凡我们中间有一个不行了,这一辈子也别想见面了,就让我再去一次北京吧。”
面对这位同样年迈的老人,公社负责人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拒绝的话语,很快就帮他办好了介绍信。
快要到达中南海时,毛泽荣的内心充满了忐忑。
他不知道三哥的身体究竟如何,更不知道主席三哥是否想见他,自己这样来了,会不会惹得主席生气。
谁知等到他见到毛主席时,却被主席三哥的反应吓了一跳。
只见主席一把攥着他的手,热切地对他说道:
“泽荣,你怎么这么多年都不来看看我呢?”
毛泽荣看着已然接近八十岁的主席三哥问出这样的话语,内心里存留的疑惑,仿佛一下子就消失了。
他随即回握住主席的手,再度问主席亲热地叫起“三哥”。
眼见着毛主席一身病痛,仍在坚持处理工作,毛泽荣在心里愧疚地想到,如果知道是这样,就该早点来北京看望主席。
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容易想家,连叱咤一生、英明睿智的主席也不能罢免。
自从毛主席生病后,他就经常对身边的人念叨着,怎么连乡亲们都不来看自己了呢?
毛主席与乡亲
任谁都能看出来,其实主席在那个时候,很是盼望亲人能来到北京看望自己,哪怕只是拉拉家常也好。
然而国家的经济困难,主席为了全局考虑,便不原意为了亲人上京一时动用人力物力。
同时,他身为一国的主席,每日都要忙着处理家国大事,要回老家更是一件难事。
一来二去的,老家的亲人们行动不便、岁数增长,便也不再前来。
毛主席只能默默等待,好在等来了自己的堂弟毛泽荣。
兄弟久别重逢,自然要说上好多的体己话。
毛泽荣很是担心主席三哥的身体,总是劝他要多加休息、以养病为要务。
毛主席对此很是感动,但也坚持着继续工作,还和他谈起要发展国内的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毛泽荣听到主席这样说,便明白三哥的内心,永远装着的是人民与祖国。
1976年,毛主席逝世,毛泽荣随省委瞻仰毛主席遗容代表团来到北京,与毛主席的遗体告别,他哭得很是伤心,始终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语。
在毛主席的号召与影响下,他的至亲家人大多都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家族。
毛主席是重情重义之人,但更是一心为国为民、心怀苍生之人,他从来没有借助权位为己谋私,而是思虑周全、严守原则,将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谨以此篇,向无私无我的伟人毛泽东主席致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