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发布啦 0 0

乾隆十六年,刘墉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殿试。

这也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召见刘墉。

刘墉其貌不扬,乾隆皇帝对他的身材也很不满意,便想着试一试他的才学,就给他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

刘墉才思敏捷,很快就对出了下联,这个对联故事至今也被奉为经典。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官三代”刘墉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于康熙五十九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一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在康熙年间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官至宰相之位。

在如此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刘墉自小便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亦在父亲与祖父平日的交谈中耳濡目染,渐渐学得了许多为官之道,为他将来步入仕途奠定了基础。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在民间的传说和许多影视剧当中,刘墉和纪晓岚、和珅三人都是乾隆年间有名的“红人”。

若说和珅代表的是媚上欺下的反派形象,而刘墉代表的则是为贫苦百姓发生的正面形象,还时常在朝堂上与和珅斗智斗勇。

在祖祖辈辈的影响下,刘墉也相继走上了科举之路。

与纪晓岚总是从事编撰工作不同,在刘墉的官场生涯中,足足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被外派到地方上的。

大半辈子的时间,刘墉一直在全国各地辗转,沉浮一生,他的官职也一路从学政、知府做到了巡抚、总督。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从刘墉从小接受到的教育以及他的家庭环境因素来看,刘墉身居高位似乎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刘墉的仕途却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总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朝廷中起起落落。

因为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乾隆皇帝倚重的名臣,因此刘墉从步入仕途那一刻起便自带了许多政治资源,而乾隆皇帝也爱屋及乌,对刘墉十分重用。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但自从乾隆四十八年,刘墉升任吏部尚书、回到中央任职之后,因为接二连三犯了许多小错误,刘墉又引起了皇帝的不满,甚至其工作态度还被皇帝指责为“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

后来嘉庆帝亲政,在查办贪官和珅的案件中,刘墉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和珅及其党羽的二十多条罪行查明过后,悉数上报给了朝廷,最终让和珅落得个自尽的体面死法。

和珅这个毒瘤除去之后,朝廷也少了一个心腹大患,老百姓对刘墉更为拥戴。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乾隆皇帝与刘墉对联趣事

刘墉年老之时,开始变得驼背,嘉庆帝在一次与刘墉玩笑时曾称其为“刘驼子”,自此之后,刘墉在民间便拥有了一个“刘罗锅”的称号。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罗锅”便是驼背、拱形的意思,但实际上,年轻时的刘墉是不可能有这些驼背的症状的,也不可能有“刘罗锅”这个说法。

但刘墉其貌不扬的说法却是有据可考。

话说乾隆皇帝第一次见到刘墉的时候,就因为他的外表而心中对他不喜。

要知道,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爱好色彩艳丽和一切外表美好的事物,就拿他的宠臣和珅来说,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甚至还有“满洲第一美男子”之称。

和珅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除了他自己的真才实学与一副阿谀奉承的嘴脸之外,还与他的美貌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总的来说,外貌出众的人,不论是男是女,都值得乾隆皇帝驻足欣赏,但显然刘墉却没有这项优点,甚至还有些引来了皇帝的反感。

乾隆皇帝当时是不太想要刘墉入朝为官的,但是身为一国之君,又不想因为“相貌丑陋”这种理由将刘墉辞退,这样势必自己也落得个以貌取人的坏名声。

想来想去,乾隆皇帝便想让刘墉自己知难而退,于是当场便出了一个上联,想要考验一下刘墉的真才实学如何。

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刘墉对,“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上联是一个对偶形式,这是一句拆字联,“十口心”这三个字组合起来刚好是一个“思”字,并且“国”和“君”加起来也相当于就是“社稷”的内容。

而这上联中的“思”字并非“思念”之意,而是“思考、忧虑”的意思。

整句上联表达的,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对国家、对社稷的思虑之情,展现了一个人心怀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写的是忧国忧民的深沉。

此联的难度是较高的,不但要将前三个字合并为第四个字,并且这个字还要在后面重叠使用三次,还使用了对仗、重复、顶真、递升、递减和重复六种修辞格。

只见刘墉不假思索,很快就对出了下联,“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皇。”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寸身言”三个字,拼起来刚好就是一个“谢”字,下联的前半部分与上联也是对得上的。

刘墉以“寸身”两个字,隐喻自己是一介书生,能得到皇帝的认可,直接就“拜谢皇恩”了,一个“谢”字,轻轻松松就化去了上联中隐含的些许沉重之意,且“天”与“地”两字,也只有“君王”才可担当得起这个比喻了,这个下联可谓是对答工整熨帖,天衣无缝。

乾隆皇帝惊讶于刘墉的才气,于是就刘墉的外貌有感而发又出了一道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

这句话的意思明里暗里都很明显了,表达的就是乾隆皇帝对刘墉的不喜,还以“弯木”两个字来暗示刘墉,他的样貌不足以符合皇帝选材的标准,将来也是不可能成为朝堂上顶梁柱的,希望他自己能知难而退。

刘墉在听完乾隆皇帝出的这个上联之后,当即也就变了脸色,但他很快又镇定自若。

不过碍于对方是一国之君,刘墉也显然是不敢当场发作的,只好不动声色地以下联搪塞了回去。

刘墉才思敏捷,很快便回答道,“甚为喜,屈弓才可射天狼。”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乾隆皇帝说刘墉“难当顶梁柱”,君主之言,刘墉自然是不敢不从的,因此只能先顺着他的意往下说,承认自己可以“不当顶梁柱”。

但是刘墉心中对于乾隆皇帝的评价是非常不服气的,于是便将自己说成“可射天狼”。

刘墉对出的这句下联出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谓经典之作。

刘墉的下联回答得十分霸气。

一方面是引经据典,借用了苏轼的诗词表达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作用,这也是他才学的表现之一,另一方面,刘墉的回答有些“声势浩大”的意思。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顶梁柱的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东西,说来其作用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但“射天狼”那可就不同了,这可是个英雄所为。

刘墉自小便满腹经纶,又怎会听不出乾隆皇帝口中的弦外之音?

乾隆皇帝因为他的外表而看轻他,认为他难当朝廷中的顶梁柱,因此并没有重用他的打算。

虽然对方是皇帝,但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让刘墉觉得不服气。

既然自己当不成顶梁柱了,那干脆就不当了,于是刘墉便用下联表达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十分霸气地表示自己要成为“射天狼”的人物。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刘墉的意思也是非常明显的,欲成大器,必然也要先懂得弯腰低头,避其锋芒,于是便有了“弯弓”这一说法,也表示自己完全能够担此重任。

刘墉的这个回答,也是把乾隆皇帝惊呆了,没想到刘墉此人相貌平平,但胆气却着实不小,看起来也是挺骄傲的一个人,但心中对于他的回答又有些不满。

当时大清到了乾隆皇帝这一代,可谓是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鼎盛阶段,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励精图治之后,乾隆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太平盛世,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而刘墉下联中的“射天狼”射的显然就是对大清朝廷有危害的东西。

换个角度来说,乾隆皇帝就觉得,如此盛世还有什么威胁存在,意思是说我这个皇帝哪里当得不合格吗?

乾隆皇帝紧接着又问刘墉,“射天狼?你 . 该如何射?”

刘墉不卑不亢,坦然地回答道,“所谓‘射天狼’,即是查处天下贪官,拯救苍生百姓。”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也正是这个回答,彻底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开始对刘墉此人改观了。

乾隆皇帝深知,自己要的就是刘墉这种清正廉明的臣子,于是便摒弃了先前对刘墉的成见,开始重视起他来,决定将来要对他委以重任,把他派到了翰林院工作。

不得不说,刘墉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

面对乾隆皇帝的刁难和讥讽,刘墉也毫不慌张,轻而易举地就将皇帝的话给拨过去了,并且还向皇帝展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这实在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

而后来刘墉在为官的生涯中,也确实是做到了自己最初向乾隆皇帝承诺的那般“查贪官,护百姓”。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乾隆二十年,刘统勋因办事不力被下了监狱,刘墉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虽然后来皇帝看在刘家三代忠良的份上饶恕了刘统勋,但刘墉还是在第二年的时候,从京官被贬为地方官员,开始远离了清王朝的权力中心。

刘墉在地方为官的时候,几乎辗转了大半个中国。

他先是去到了华东六省,接着又跑到了南边的广西,而后又去了西北的山西、陕西两地,接着又回到两湖、山东,最后才被乾隆皇帝召回京城出任左都御史。

刘墉一生为官清廉,勤奋刻苦,爱戴百姓,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当地创下了出色的政绩,百姓对其亦是称赞不绝。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刘墉出任湖南巡抚之职。

彼时湖南灾情四起,当地处处哀鸿遍野,连带着湖南周边的一些州县也是盗案频发,当地的地方官不仅毫无作为,反而贪官污吏大横其道,大肆收刮民脂民膏,百姓因此怨声载道。

刘墉到任湖南之后,先是稽查了县府中的粮食库存,然后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

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刘墉又派几波人马查明了此中灾情和盗案的缘由,收集好证据之后便将这些贪官污吏直接弹劾到京城了。

自从刘墉来到湖南之后,仅仅一年的时间,湖南的民粮和库银就渐渐充实了起来,刘墉也因为这些事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不得不说,刘墉确实很好地继承了其父亲与祖父的行事风格,每到一个地方,凡是遇到有百姓来喊冤的,刘墉必定会还给百姓一个公道。

其峻厉刚急的为官风格,也使得刘墉在民间获得了一个“刘公”的称号,意思就是把刘墉比作宋朝时期的包拯,民间还以刘墉的为官形象写下了一本民俗小说——《刘公案》,这也是民心所向。

乾隆时期,刘墉的官位最高的时候曾做到了直隶总督兼吏部尚书的职位,此外还监理国子监。

后来因为仕途不顺,刘墉始终没被皇帝提拔为内阁大学士。

直到嘉庆皇帝继位之时,刘墉在1797年间才被提拔为体仁阁大学士。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嘉庆九年十二月,刘墉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作为乾隆年间有名的人物,刘墉除了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以外,还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才气十分了得,以字、画、诗闻名于世,就连乾隆皇帝也经常找他探讨文学,中国的许多野史上也记载过许多刘墉与乾隆皇帝对对联的趣事。

在乾隆微服私访的过程中,刘墉也一同陪着皇帝前往,两人便经常以对对联的方式来消遣取乐,乾隆皇帝对于刘墉的文采,也是心悦诚服。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中国的对联历史

说起对联,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这也是中国众多优秀历史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表现形式。

据史书中的记载,对联最早出现的时候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在明清之际开始盛行,传承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又被称作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当中的对偶句演变而来,最初时是起源于骈文、律诗,而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吸收了词曲和散文等各种文化的特点,最后随着各家书法的蓬勃发展,对联才最终形成了今时今日的这种文体,且时至今日也依旧深受大众喜爱。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对联在民间非常流行,每逢新春佳节或者家有喜事的人家,百姓们都会在家门口贴上一对红彤彤的对联,用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对联最开始被使用的时候,人们是将联语刻在桃木板上,主要的作用是驱邪避祟。

从明代年间,人们才开始用红纸来写对联,之后这种做法便一直延续到今日,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对联”。

《簪云楼杂话》一书中曾记载过,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便下令,除夕节前夜,众官员家门口都必须贴上一副对联。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因为明太祖的这道旨意,对联在此之后便被不少文人雅士视为一项风雅之事,对联文化也在此刻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经典流传的名联佳对。

再者,在古代的时候,劳动人民的娱乐活动比较单调,吟诗作对便是人们为数不多的几项玩乐活动之一。

不管平民百姓,亦或是才子佳人,人们在兴致高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对对联的方式来取乐玩笑。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相当于对偶句,因此对联的要求其实是十分严格的。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一是要讲究对子的格式,二是要讲究对联的字数要相等。

对联的文字有长句,有短句,最长的对联可达几百个字,最短的对联仅仅有一两个字。

在所有的对联当中,上联的字数和下联的字数都必须是相等的。

如果是一对长联,那么上、中、下各联的字数也要分别相等。

如果对联中出现了叠字或者重字的情况,那么上下联间的含义应互相衔接,语法、结构与修辞格等也应尽可能相同,还要注意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按照传统的做法来看,对联应讲究仄起平落,意思就是上联的末句尾字用仄声,而下联的末句尾字则用平声。

如果单单就讲究平仄相谐而孤立了对联的内容,那么又会产生不得当的效果。

虽然每个对联的雅俗效果不同,有些对联平淡无奇,却也有些精彩绝伦的对联令人拍案叫绝。

对对联的能力如何,除了考验人们的文采基础以外,对于个人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一项挑战。

故事: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官方参考:

来自 陈国恩,黄步高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楹联读本 八年级 下[M]. 2016

来自 金开城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天干与地支[M]. 2012

来自 乔继堂主编. 正说历朝八十臣 下[M]. 2019

来自 梅耀元主编. 嵩山名人传[M]. 2017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70232.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