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招股书
来源 | 活报告
数据支持 | 捷利交易宝APP
摘要:艾美疫苗于2022年9月19日通过港交所聆讯,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疫苗公司、民营疫苗排名第一。2021年收入为1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45%,毛利率82.46%。2022年前4个月,公司收入2.75亿元,同比下降40.8%,亏损0.96亿元。
S&TLiveReport获悉,成立源于2011年的艾美疫苗股份有限公司AIM Vaccine Co., Ltd.(以下简称“艾美疫苗”)于2022年9月19日通过港交所聆讯,拟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曾经2次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高盛、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麦格理。
按2021年批签发量(不包括COVID-19疫苗)计,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疫苗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为7.4%。按2021年销售收入(不包括COVID-19疫苗)计,公司于中国所占市场份额为2.1%。
作为中国主要的疫苗公司,公司涵盖了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商业化的整个价值链。公司是唯一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全部五种经过验证的人用疫苗平台技术的中国疫苗企业,所拥有的平台技术包括细菌疫苗平台技术、病毒疫苗平台技术、基因工程疫苗平台技术、联合疫苗平台技术及mRNA疫苗平台技术。
于各平台下,公司拥有至少一种获批产品或一种处于临床试验申请或临床阶段的在研疫苗。公司是首批根据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获授予P3实验室建设许可的两家中国人用疫苗公司之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当前的疫情,公司充分利用公司的全谱平台技术,采用了已在获批疫苗上得到验证的三种技术路线(即mRNA、灭活病毒及重组腺病毒载体)来开发COVID-19在研疫苗。
公司在中国已商业化八种疫苗产品,其中覆盖了六种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包括狂犬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腮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脑膜炎球菌病。截至同日,公司亦有针对13种疾病领域的22款在研疫苗,其中5款在研疫苗(针对原始毒株的mRNA COVID-19在研疫苗、灭活COVID-19在研疫苗、PCV13、PPSV23及MCV4)处于临床阶段。这5款在研疫苗中,公司预计将于2022年获得药品注册证书批准及╱或推出针对原始毒株的mRNACOVID-19疫苗,于2023年至2025年推出至少三款新疫苗产品。此外,公司计划于2023年末提交超过10项临床试验申请,以将多个正在准备临床试验申请及临床前的在研产品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下表概述公司包括疫苗产品及在研疫苗在内的疫苗组合:
来源:招股书
在公司目前的疫苗产品中,乙型肝炎疫苗及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公司于往绩记录期间一直依赖的两种主要商业化产品,该等产品在相应中国疫苗市场均处于领先地位,于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1年及2022年4月30日止四个月,通过该等产品合共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我们总收入的84.2%、90.2%、93.0%、94.3%及92.0%。
投资亮点
中国第二大疫苗集团(按批签发量计),以成熟的全方位人用疫苗平台技术赋能,覆盖整个价值链;
力争获取最好的行业资源及创新技术,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及商业化;
广泛的COVID-19在研疫苗组合,涵盖全部三种经验证的技术路线,有望捕捉大量市场机遇;
作为国内仅有的三家拥有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mRNA COVID-19在研疫苗的疫苗公司之一,公司是其中唯一一家具有成熟生产能力以支持mRNA平台技术的公司;
精心挑选的疫苗组合,包括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疫苗产品及具有先进技术且市场规模巨大的在研疫苗,主要针对可通过疫苗预防的传染病;
以全面的经验证人用疫苗平台技术巩固强大的研发实力;
拥有成熟的质量管理的大规模制造能力;
广泛的销售网络及经验丰富的高效商业化团队;
富有远见的创始人获得经验丰富的执行团队及行业领先的科学家的鼎力支持。
公司资料:
官网:www.aimbio.com
公司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1号金地中心A座25层
香港地址:香港皇后大道东183号合和中心54楼
财务分析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3个年度及2021,2022年前4个月:
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9.52亿元、16.38亿元、15.7亿元、4.65亿元及2.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45%;
毛利分别约为人民币7.33亿元、13.54亿元、12.95亿元、3.84亿元及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92%;
净利润分别约为人民币1.2亿元、4亿元、-6.76亿元、0.58亿元及-0.96亿元;
毛利率分别约为77.01%、82.67%、82.46%、82.61%及79.92%,年复合增长率为3.48%;
净利率分别约为12.59%、24.45%、-43.05%、12.41%及-34.81%;
来源:活报告
行业地位
于2021年,按批签发量(不包括COVID-19疫苗)计,公司占据7.4%的市场份额,在中国疫苗市场所有市场参与者中排名第二,在民营疫苗公司中排名第一。2021年,按批签发量计,国有疫苗企业集团国药中生在中国占据最大市场份额(35.5%)。与民营企业相比,国药中生显然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下图载列2021年中国疫苗市场按批签发量(不包括COVID-19疫苗)划分的十大参与者。
来源:招股书
按2021年销售收入(不包括COVID-19疫苗)计,国药中生亦是中国最大的疫苗公司,占26.5%的市场份额,而公司占2.1%。下图载列2021年中国疫苗市场按销售收入(不包括COVID-19疫苗)划分的十大参与者。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家药监局总共向中国33家疫苗制造商或制造商集团授予45个生产许可证,其中只有27家在2021年有批签发记录。而该27家制造商或制造商集团中,有19家的批签发记录仅针对一种或两种产品,且于2021年仅有7家(包括公司)的批签发记录针对四种或更多产品。公司获得四个生产许可证(于2021年每个许可证项下均有有效批签发),为中国所有疫苗公司中第二大生产许可证持有者及所有民营疫苗公司中最大的持有者。
同行业公司IPO对比
本次选取的同行业对比公司为:中国生物制药(01177)
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兼集团化之制药企业。公司主要透过应用先进的中药现代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多种促进人类健康的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公司拥有优秀的制药企业管理和研发人才,拥有全国性的药品销售网络,拥有一流的已通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局GMP认证的:大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非PVC)、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颗粒剂、散剂等生产设施。
集团各主要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的业务有序开展、表现符合预期,主要从事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表现尤为突出。北京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并于2021年2月5日附条件批准注册申请。该疫苗适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COVID-19)。北京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Vero细胞)全球累计供应量超27亿剂,累计接种量超23亿剂,其中未成年人接种超2.6亿剂次,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新冠疫苗之一。
来源:捷利交易宝APP
主要股东
周延先生将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公司的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周延先生有权行使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中36.12%的投票权。
来源:招股书
管理层情况
周延先生,56岁,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拥有约10年的生物制药行业经验(包括投资及管理经验)。担任西藏天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对多家医药、咨询、管理、投资、金融资讯及融资公司的投资总额超过人民币630百万元,为辽宁格林生物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投资了多家制药及医疗保健公司。其间接拥有格林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约66.44%的股权,直接拥有华美基因编辑技术(辽宁)有限公司99.99%的股权。取得中国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取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W.P.凯瑞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取得中国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关文先生,55岁,执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兼执行总裁,负责协助首席执行官主持公司内部管理工作。为同道资本(香港)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任同道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取得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取得中国长江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上市前融资
来源:捷利交易宝APP
中介团队
据捷利交易宝数据统计,艾美疫苗中介团队共计11家,其中保荐人共计4家,近10家保荐项目数据表现一般;公司律师共计2家,综合项目数据一般。整体而言中介团队历史数据表现一般。
来源:捷利交易宝APP
保荐人承销历史业绩
高盛近期保荐的破发率为37.23%;
中金近期保荐的破发率为44.44%;
中信近期保荐的破发率为30.77%;
麦格里近期保荐的破发率为45.38%。
来源:捷利交易宝APP
舆情分析
目前通过企查查网站,查到艾美疫苗股份有限公司,发现具有如下风险提示:
4个自身风险中,3项为民事纠纷,1项为股东周欣的股权出质警示;
20个关联风险中,其投资的公司西藏盈丰实业有限公司股权冻结1项,其投资的公司民事纠纷11项,股东上海兰丞同梁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行政处罚1项,股东深圳和邦正知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投资的公司艾美探索者生命科学研发有限公司、艾美康淮生物制药(江苏)有限公司工商检查不合格3项,股东周欣的股权出质警示1项;
3个历史风险中,1项目为民事纠纷,2项为股东股权出质警示;
15个敏感舆情中,主要为盈利产品单一、IPO相关的新闻报道。
418个提示信息中,主要都是作为原告起诉他人,人员变更(法定达标人、实控人、最终受益人、股东、主要人员等)、对外投资变更等提示信息。
整体来看,一家2011年就开始经营的公司,法律诉讼方面属于比较正常的范围,网上并不存在大规模的负面舆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