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发布一下 0 0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Hello,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看一下潍柴动力2022年的半年报。不过说实在,其实我们不看这份半年报,应该也大致可以猜到,潍柴动力这半年业绩肯定是好不了的。在2022年上半年的环境下,无论是物流和工程两方面需求均受限的情况下,国内的重卡销量暴跌,作为在这个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玩家之一的潍柴动力,你说业绩会好,那是不可能!

据公司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潍柴动力实现营业收入867 亿元,同比下跌了36%,实现归母净利润 23.9 亿 元,同比下跌了63%;当期主营业务毛利率为 17.7%,相比2021年度下跌了约两个百分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41亿,而2021年同期这个数据是100.4亿。可以这么说,潍柴动力这半年是从营收、毛利、利润到现金流的全方位下跌。

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其实我在开篇就已经提到了。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重卡销量合计38万辆,同比下跌幅度为63.6%。2022年上半年,潍柴的主要产品发动 机产量为28.5万台,同比下跌了57.5%;变 速箱31.9万台,同比下跌60.2%;车桥产量27.2万台,同比下跌了57.4%;重卡产量3.9 万台,同比下跌了66.7%。这里面既有受国内疫情扰动的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前期国六升级等因素的拖累,所以整体重卡的行业需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这里面我们需要额外提一下,就是公司的控股子公司陕重汽。

陕重汽在2022年上半年的总销量为3.9 万辆,同比下跌了66.7%,公司当期亏损了5.5亿元。对于陕重汽的亏损,我个人认为行业因素仅是其中一方面,更根本的是公司遭遇了在控制权方面的僵局。时至今日,受潍柴动力和陕汽集团双方利益争夺影响,陕重汽的股权和管理架构方面仍在僵持之中。陕重汽名义上是潍柴的控股子公司,但陕重汽的人事任免主要受陕西省国资委主导,潍柴想向陕重汽安排管理人员,加强公司管理却难以实现。如此多头领导的局面长期不能解决,企业错失发展的机遇,持续亏损,走向式微那是大概率的方向了。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如果从分业务板块的角度看,公司最传统业务板块动力总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8.2亿,而2021年同期这项收入达到713.9亿,这项业务占公司总体收入的比例从56%,大幅下跌至34%左右。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司的智能物流业务本期实现收入391.6亿元,虽然总体增幅有限,但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智能物流业务占公司总体收入的比例从2021年同期的30%左右,提升至本期的45%。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看到报表显示智能物流板块收入与去年同期仅略有增长,这里面涉及汇率波动的因素。如果以欧元计算,凯傲集团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5.4 亿欧元,同比增长 11.4%,其中德马泰克实现销售收入20.9亿欧元,同比增长13%。


除了智能物流板块是一个亮点以外,潍柴在本期单列了农业装备板块的收入。2022年上半年潍柴雷沃实现销量7.6万台,同比增长了28%,实现农业装备业务收入85.9亿元。而潍柴也在8月30日发布公告称,拟对潍柴雷沃进行分拆上市。对于潍柴的农业装备板块,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来详细研究。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而今天,我想先跟大家一起看看公司的智能物流业务的前世今生。


确实,潍柴的这些业务都是在海外收购而来,我们确实很难看得清。而在以前,我们还能说公司根基是商用车的动力总成,这块业务我们能跟踪得比较细,海外的业务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我们没必要看得太细。但到了今天,智能物流业务已经与潍柴传统的动力总成业务平分秋色了,我们真的需要认真看一看公司的这一板块了。

潍柴动力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来摆脱业绩的周期性波动方面的布局,自2008年就开始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太着急,很多投资者恨不得企业今天开始布局什么新产业,明天就能取得收入甚至利润。但这不是生意的逻辑,一家企业去布局一门新的生意,就像在土里种下一颗种子,它可能最终会有硕果累累的一天,也有可能中道夭折,但绝不可能今天播种,明天就结出果实来。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从潍柴后续的发展历程看,公司主要布局两个方向,其一是寻找与发动机业务相关的产业,在充分利用自己原有优势的同时,发展其他业务,使业务结构多元化。其二是拓宽其发动机的应用领域,在坚持以发动机业务为核心的基础上,将发动机的应用领域多样化,从而改善过度依赖重卡这一产业的局面。

在这种规划的指引下,潍柴动力首先选择的是拓宽其发动机的应用领域,开始由重卡行业向工程机械和农业装备领域的拓展。与重卡相比,工程机械的技术难度更高,特别是核心的液压动力技术对潍柴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液压技术主要集中在日本川崎、德国林德、美国伊顿等企业手中。后面的事情我们就很清楚了,潍柴通过收购凯傲集团,切入了这一块市场,并以此开始了公司国际化发展之路。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我们一直都说凯傲集团是从德国的林德集团分拆出来,而林德液压又是从凯傲集团再分拆出来,那么这三者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关系呢?潍柴买到自己想要关键技术了吗?

我们先来说说德国的林德公司。1879年卡尔·林德博士(Carl von Linde)在德国创立了林德公司,1895年,林德公司生产了世界第一台具有商业规模的空气液化装置,1906年分离出水煤气的成分。这项工作发展成为制造氢气和一氧化碳的能力,成为新兴化学工业的关键原料,卡尔·林德还开始涉足机械设备领域。1929年后,林德开发出了商用发动机和拖拉机,1950年代,林德公司开始生产叉车。

在140年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林德也经历了多次的剥离和收购,其中最重要有几次分别是:剥离物料搬运部门成为了现在的凯傲集团;收购了最大的工业气体公司液空在德国的业务;与在一战时候剥离出去的著名的普莱克斯最终在2018年合并。现在的林德集团2021年销售额为310亿美元,而林德所生产的工业气体则应用于各种领域,从医院用氧到用于电子行业的高纯及特种气体,再到用于清洁能源的氢气等。这里额外多说一句,这里提到高纯及特种气体,某些品种目前也仍然是我们国家卡脖子的技术之一。

在2006,高盛及KKR集团收购了凯傲集团,计划将凯傲包装上市后变现退出。可是到了2011年,凯傲集团经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净资产为-4.87亿欧元,同时当年的亏损达到9292万欧元。这两大资本巨头可以说在凯傲集团这单投资上被深度套牢。于是,两大股东希望引入产业型股东,提升公司业绩,实现上市退出的初衷。而这时,潍柴出手了。2012年2012年凯傲公司向潍柴动力发行新股,交易完成后潍柴动力持有凯傲公司25%股份,成交价4.67亿欧元(约38.8亿人民币)。


2013年6月26日,潍柴动力行使对凯傲公司的认购期权,股份增加至30%,凯傲公司于2013年6月28日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更名为KION Group AG(凯傲集团),潍柴动力认购成本3.28亿欧元(约27.5亿人民币)。

2013年12月18日,潍柴动力继续增持凯傲集团3.3%股份,成本0.95亿欧元(约8亿人民币),持股比例达到33.3%。

2014年6月,凯傲集团的大股东Superlift公司减持凯傲集团,同时与潍柴动力达成协议,Superlift在关键事项上跟随潍柴动力投票,因此潍柴动力获得凯傲集团60.2%表决权,实现对凯傲集团的控制,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凯傲集团作为欧洲排名第一、全球第二的叉车生产企业,在物料搬运和叉车方面共有六个品牌,目前在中国运营的除了林德,还有针对中端市场的宝骊。如今的林德物料不仅仅只是做针对高端市场的叉车,还有搬运机器人和智能物流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潍柴成为控股股东后实现了非常大的进步,而凯傲的发展也为潍柴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有力的促进。

2016年6月,德国凯傲以21亿美元收购美国德马泰克公司全部股权,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北美地区。德马泰克是全球第三大物流系统集成商,其优势体现在自动化物流上,主要市场集中在北美,客户涵盖亚马逊、沃尔玛、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在2018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京东物流、菜鸟网路等主流物流运营商的供应商。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至此,潍柴的第二大业务“智能物流”业务正式确立。这项业务的确立对潍柴来说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这是潍柴动力的国际化布局有了着力点,公司的智能物流业务原有的主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地区,与之前业务过于集中在国内相比,取得凯傲集团控制权以后,潍柴动力的国际化可以说是迈进了一大步。其二,是智能物流业务使潍柴收入更加多元化。随着其营收规模的扩大,潍柴核心的“动力总成,整车整机及关键零部件业务”营收占比逐步下滑,潍柴动力的收入来源开始多样化,对降低周期性对公司的影响还是有比较大作用的。


最后再简单说一说林德液压。林德液压是在潍柴动力在收购凯傲集团的时候从物料搬运部门中剥离出来的。在2014年,潍柴动力以此为基础设立了林德液压(中国)有限公司,原来的林德液压只是专门为林德自家叉车服务的液压部门,为防止核心技术被仿造,并不对外供应。可以说当年潍柴动力收购凯傲最看重的就是其液压部门,所以对潍柴动力的戒心也是很重,担心潍柴在取得公司的核心技术以后,会直接将德国公司彻底抛弃。


讲一讲潍柴动力的智能物流业务

所以,在合作的初段,林德液压的国产化可以说并不顺利。在最初收购林德液压的时候,潍柴动力曾表示要在5-10年内在液压领域再造一个潍柴动力的目标。而我们现在也看到了,自收购至今,林德液压的国产化进程可以说是不及预期。


而潍柴动力的管理层也多次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过原因,一是当初收购林德液压的时候,德国股东作了限制,不允许液压技术流向中国。后来,潍柴经过一番非常艰苦的整合才实现了林德液压国产化的落地。二是由于最初林德液压仅仅是为凯傲集团的叉车配套生产。进入中国后,国内各种工程机械需要的液压产品多种多样,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林德液压无法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因此,只能重新针对不同客户进行研发,由此耽误了时间。


直到2017年,林德液压与潍柴的协同效应才开始显现,借助潍柴的渠道资源,林德液压的产品开始进入国内山推、徐工、中联、三一等的供应商队伍。从实际的结果看, 林德中国2020年实现约5亿元的收入,2021年实现收入约5.6亿,其营收增速表现一般,而净利润的贡献更不理想。但这一项技术绝对是国内短板,这一项资产也绝对是有价值的资产,重点是看潍柴后续如何以春风化雨的方式,逐步把林德液压的技术和产能在国内落地,并与公司原有的发动机配套,达到相互促进的结果。

我想,凯傲集团和林德液压这两块业务无疑都是好业务,也有希望可以打造成潍柴发展的又一支柱,但这件事难就难在要如何整合这些收购回来的资产,而当这一切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背景下,这一动作就变得更为困难,这考验的是公司的内功和掌舵者的能力。

好了,这次就这么多,我们下次见!


全文完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的记录,所谈及的投资标的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推荐,请独立思考,并自担风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7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