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画面看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
很像是SpaceX星舰进行的飞行和回收测试。
但其实,它比第一个可回收的猎鹰9号还早了将近30年!(猎鹰9号)↓
它叫DC-X
它是由NASA资助,麦道制造的最早实现了可垂直降落回收的单级入轨火箭的......工程样机。
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测试中,它已经能从地面上升到超过3000米的空中,然后再稳稳的落回到原来起飞的地方。
在那个时候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从科幻电影里面走出来的东西。
而且,这个浑身上下闪着银光的东西,显然也直接启发了埃隆马斯克,促使猎鹰9号与星舰的诞生。
上世纪80年代
美国启动了战略防御计划,又被叫做星球大战计划。
他们急迫的想要一种比航天飞机更加可靠,更加便宜,能够更加迅速部署的基于天基的武器系统。
那很显然,只有完全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才能满足这个需求了。
同时,如果还要让它缩短再次起飞的准备时间的话,那么,垂直着降落到原来的发射台上就显得更加合理了。
于是DC-X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虽然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这样的想法,从1950年代起就在科幻电影当中相当流行,但在此之前,现实当中却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正常的逻辑当然就是造出一个缩小版的样机来验证这个想法,看看它能不能从科幻走进现实。
所以高12米,底部直径4.1米的DC-X,其实是被缩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开创性,它装着4台液氢液氧发动机,每台都可以在万向节的控制下单独调整喷射方向。
同时其推力的大小也可以在30%~100%之间自由变化,为垂直降落提供了可能。
另外,它还带有4台姿控发动机和5个由液压控制的襟翼。
可以说,具备很强的空中姿态调整能力,从而实现了之前从未敢尝试过的火箭再入姿态了。
DC-X的另一项突出特点就是真的很省人工!
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发射它,控制中心里只需要留3个人就可以了,两个负责飞行操作,剩下的一个负责地面支持。
两次飞行期间的最短间隔也可以做到24小时。
很厉害吧!
可你觉不觉得非常奇怪呢?
既然NASA在30年前就可以垂直着回收火箭了,那怎么还把机会留给了后来的SpaceX呢?
原来,这当中既有重大事故导致项目暂停的原因,也有更多的是内部的权和利和斗争了。
在不愿意为DC-X继续掏钱后,他们把所有的注都压到了洛克希德马丁的X-33上。(x-33概念图)↓
哪怕前者的造价,只是后者的二十分之一。
可讽刺的是,后者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上过天。
也许......只是NASA在等SpaceX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