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发布一下 0 0

最近,市场走的非常不理想,从后台的反馈不难发现,大家投资的信心多少是发生了一些动摇,但动摇最厉害的还属医药行业的投资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跌的太狠了,我们以中证医药指数为例,从2021年6月末的高位17071点,一路跌到了9530点,跌幅高达44%,几乎腰斩,4月底,行情回暖,医药指数也迎来了一波强势反弹,一度让绝望的医药人看到了希望,但好景不长,5月怎么涨起来的 8月又怎么跌了回去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图片:中证医药指数

本身大幅的下跌已经让医药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亏损,但祸不单行,近期拜登签署的一则针对CXO版块的行政命令又让本就不乐观的医药行业雪上加霜。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内受集采的冲击,外受制裁的打压,‘医疗已无投资价值’的论断逐渐成为了市场主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牛牛为此花了3周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和研报,收集和汇总了粉丝对于医药行业的所有问题和担忧,写下了本期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① 医药行业的历史走势的复盘

② 集采/制裁是否真的会改变医疗行业的投资逻辑?

③ 投资医药行业的建议

① 历史走势的复盘

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大家似乎都只沉浸在本轮医药下跌的恐惧和不安之中,但如果能耐心复盘医药指数历史的走势,那么对于本轮的下跌应该会看的更加坦然和透彻。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

上面这张图梳理了中证医药指数自基日以来的所有走势,为什么选择这个指数?主要原因是不少主流的医药基金经理,比如葛兰,郑磊,赵蓓都以此作为业绩比较基准,所以该指数应该是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如果仔细研究这张图,我们不难发现有几点特征:

① 从时间维度来看,医药指数相对呈现出长牛长熊的特征,大体可以分为四次牛市,五次熊市,并且每次牛熊的持续时间都比较久,牛市最长持续了整整30个月(2012.12-2015.06),熊市最长持续了24个月(2015.06-2017.07),本次下跌持续了15个月,在5次暴跌中,排名第3

② 医药指数从涨跌幅角度来看,可以说把单一行业指数的暴涨暴跌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年时间上涨200-300%并不罕见,当然,一年左右时间暴跌50-60%也不稀奇,2007.05-2008.10,指数下跌了近70%,而最近这次回调,下跌了48%,在5次暴跌中,排名第4

所以结论也非常清晰了,这届医药人,既不是迭的最惨的,也不是套的最久的,对比之后,心里多少会舒坦一些。另外,很多分析师会把医药归类为大消费版块,因为是刚需消费,所以具有防御属性的特征,但是从实际频繁的大涨大跌走势来看,医药的成长特性可能会更加凸显,所以投资医药真的需要一颗大心脏。

② 投资逻辑是否改变?

最近的这波下跌,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 高估值

② 集采

③ 海外因素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首先对于高估值,牛牛觉得这个应该不用多说,从中证医药的估值图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 2021年指数PE达到了夸张的60多倍,几乎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在2021年7月高位也多次在视频和动态中提醒,医药行业牛牛长期看好,但是估值牛牛是不认可的,跟今年7月新能源高位的提醒一样,有些人听了,有些人还在憧憬着更高的涨幅,结果自然是同基不同命,不论是之前的医药还是现在的新能源,大幅的下跌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挤水分的过程,而现在的估值显然是低估的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图:2021年7月3日视频评论区置顶提醒

第二个原因就是集采,这可能是医药此次大幅下跌的导火索,也是大家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会重点来说。随着集采力度的持续加大,很多人担心集采会彻底改变医药行业的投资逻辑,医药股失去了定价权之后,就没有了太大的投资价值。其实集采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我们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为了了解集采对于医药股股价的影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参考集采体系成熟的国家实行集采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科普一个概念,当一个国家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我们就称这个国家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提到老龄化,一个绕不开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是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老龄化的比重就超过了7%,1990年就快速攀升至10%,中国现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大概是13%,也就是差不多对应日本1992年的水平。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80年代,日本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启动对于药物的全面集采,涉及13000多种药物,而且每两年进行对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调整,这里说的调整,可能大家觉得是随着物价的上涨,药价进行上浮,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每次调整的平均降幅超过了6%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日本对药品价格严苛的调控一直延续至今。这样调控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日本国民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占GDP比重稳定在10%左右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按道理来说,如此严苛的集采政策,日本医药企业的利润应该会面临巨大的影响,股价也应该是持续走低,但事实却打了很多人的脸。医药指数大幅跑赢大盘,如果你对日本的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话,你会注意到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当特殊的时间段,1989~2019年,平成时代是日本从泡沫经济崩溃转向经济增长低迷的三十年,又被外界称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即使在这样的糟糕大背景下,医药指数仍旧屡创新高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难解释:首先,集采的利空政策,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对于不同企业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大型龙头医药公司具有天然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强行降价,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少赚点,但是对于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中小医药企业来说,面临的就只有淘汰了,所以,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集采初期,针对的对象主要还是仿制药,对于创新药海外出口却是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所以产业政策倒逼药企由依赖低端仿制药高端创新药的转型,从而使药企迎来了第二增长曲线。政府的鼓励绝不是喊口号,而是落实到了各个环节,允许创新药定高价,改革评审制度 加速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目前在日本,创新药以不到10%的销售量,拿到了80%的销售额,这和我们国家目前采取的集采政策和医改方向是如出一辙的。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最后,比集采更可怕的是大家对于集采的恐惧,似乎听到集采,就彻底理解成利空,市场更是谈集采就色变,其实这是一个完全的误解,集采对于医药医疗相关企业也有利好的成分。比较有代表性的 就是三个确保

一是通过带量采购,药企的产品“确保使用”,企业已经获得了采购量承诺,不必再为药品进医院而公关,营销费用大幅度节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医药行业那么赚钱, 销售费用能占用几个钱?去年新京报就专门做过一篇报道,42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重超过了50%,也就是说医药公司把一半以上的收入都用于市场推广,线下公关,销售激励,而不是大家期待的药品研发,大品牌的上市公司进医院都这么难,小品牌的营销占比就更不用说了。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二是 统一采购“确保回款”,之前药企都是和每个医疗机构进行单独结算,不同机构的结算周期和难度都有差异,遇到强势一些的医疗机构,结算托个一两年都非常的正常,如果进行统一采购,可以极大缩短医疗机构结算药品货款的周期,减轻了企业资金成本

三是 “确保成本”,纳入集采的产品市场销量必然会迅速提升,生产成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摊,虽然售价下降了,但成本也同步降低了,并且可以以量换价,仍旧会赚取相对合理的利润。

所以说集采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对于药企来说,也完全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日本是实施集采政策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医药产业变革对我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我们甚至已经看到国内的一些集采政策,或多或少的有学习日本的影子,随着集采常态化,集采本身对药企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弱,医药行业后期也大概率会出现类似日本 仿制药走量,创新药走价的现象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医药暴跌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海外因素的干扰,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美国的蓄意打击。最近的一次就是9月13日,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鼓励美国本土企业进行生物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被部分媒体解读成,拜登将禁止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第二天,二级市场上与外包生产相关的CXO药企随之大幅下跌,而越是大规模、全球化程度高的CXO药企,跌幅也越大。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图:药明生物股价走势图

截至当日收盘,药明生物收跌19.94%,药明康德跌停、凯莱英、康龙化成等超跌10%。其实市场的这种担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2021年,国内头部CXO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的境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5%、83%和47%,这3家公司收入均对海外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集采刚刚消停一段时间,拜登又在医药的伤疤上撒了点盐,很多粉丝问牛牛怎么看这件事,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打击医药行业了,上一次大跌是2022年2月8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未经核实名单”(UVL)清单,新增了33家中国机构,药明生物涉入其中,最高跌幅达到31.76%,更早的一次“CXO全线跳水”是在2021年12月,当时传闻美国商务部将包括生物科技制造在内的多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消息传出来,药明康德也一度跌停,最后发现是乌龙,CXO惨遭错杀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不过,大国间的博弈在持续,也就注定了这种打击会是常态,而且针对的行业范围也大概率会逐渐扩大,但是我觉得最起码的民族自信是一定要有的,不能说其他国家打击什么行业,我们就觉得这个行业的投资就彻底没戏了吧?小到一个行业,大到一个民族,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对科技行业的打击,但是只要有足够的预期,对股价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弱。比如当时受打击的最大的科技公司,2018年大跌之后,不论是股价还是营收都创出了新高。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其次,从产业发展的视角,若将CXO产业链整体从中国转移至美国,这个难度还是很大的,对很多美国药企来说并不是一个最优决定。美国药企之所以选择外包,这是因为与美国本土CXO企业相比,中国CXO行业拥有更低的研发人工成本与更快的临床患者招募速度,在临床前与临床阶段均能提供性价比极高的解决方案。放弃这些理想的服务外包对象,让当地药企面临巨额的研发成本增长与更慢的临床进度,显然相关行政命令的实施会是困难重重。(观点来源于:王文华)

最后,哪怕做好最坏的打算,CXO产业真的转移到美国了,板块持续下跌,但终究这只是医药(疗)行业的一个分支,我们投资的是整个医药行业,并不只是CXO。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CXO大跌对医药板块的影响,完全可以参考9月13号那天的走势,当天CXO版块大面积跌停,但是中证医药指数仅仅下跌-1.3%,当天仍旧有不少医药股丝毫没有受到CXO下跌的影响,反而强势上涨,所以CXO对于其他细分版块和行业的整体影响是有限的。大跌后几天,A股受到外部市场下跌的拖累,也跟随下跌,但明显可以看到医药走势也没有跑输市场平均水平。

③ 医药的投资建议

大家听到这,一定会觉得,医药目前估值低,集采的负面影响逐渐弱化,外围的打击相对可控,那医药应该非常值得买买买,但牛牛的观点依然没有变,医药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赛道,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拉长周期来看,真正能通过单一主题赛道赚钱的人,其实并不多,基本都是做一轮过山车从短期赚钱,变成长期亏钱。曾经的白酒,医药,现在的新能源,大多都是如此,主要的核心问题就是,他们的波动相对于宽基和均衡类基金,要大的多。下面这张图是医药指数和沪深300近10年的走势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从10年前的同一个起点,到10年后的同一个终点,但是中间医药的波动却是异常剧烈的,波动一大,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就很容易追涨杀跌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普通投资者对应的不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而是有一定经验的个人投资者。他们的核心区别还是在于对波动的忍受程度不同,之前机构做过一个分析,他们发现,承受亏损和赚取利润之间是有一个接近1:2的比例。也就是说,你只有能承受50%的亏损,你才能拿得住100%的盈利,如果你接受亏损的极值是15%,那你获利30%的时候,大概率就会忍不住要选择卖出了。

而对于上面提到的有经验的个人投资者而言,现在不论是从医药的估值,还是‘别人恐惧我贪婪’的股市生存法则来看,现在投资医药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医药是一个典型的A(个人)消费 B(医疗机构)服务 C(政府)买单的模式,这个商业模式最大的好处是需求永远都是旺盛的,但是由于是政府买单的特殊性,对于政策的敏感度也就注定非常的高,所以就会频繁的暴涨暴跌,而4%定投法天生对于这种高波动的行业,效果更加凸显,真正做到 上涨的时候赚取更多利润,下跌的时候赚取更多筹码

最后来做个总结,通过发达国家已验证的经验来看,集采并不会改变医药的长期投资逻辑,仿制药走量,创新药走价 应该是新的趋势,外围的打击也只能短期影响医药部分细分版块的股价走势。医药由于强大的需求支撑,长期向上发展的趋势并未改变。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投资者而言,包括医药在内的单一赛道投资,并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医药基金还有救吗?

我们做过统计,医药的年化波动接近30%,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医药行业,平均下来,每年下跌个30%是极其正常的,如果你可接受的最大回撤小于30%,那就不要投资医药了,宽基是你最佳的选择。

而对于拥有大心脏且有一定经验的个人投资者而言,结合目前的估值,医药行业如果采取4%定投法来执行,未来的潜在收益是远大于潜在风险的

相关文献:

1, 《拜登签署新行政命令“扩大美国生物制造”再引国内CXO板块跳水 反复风险“预演”或倒逼产业发展》,每日经济新闻

2,《一边增长一边受伤的CXO们:成也全球化,困也全球化》,深蓝观

3,《医药板块最新投资思路》,中信证券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7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