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晖
一直都向往北国,向往那种一望无际的荒凉,总偏执地认为只有在那种一望无际的开阔才能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只有那片荒芜人烟的土地才能激发人们原始的征服欲望。
但我却是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并在南方工作。南国的丘陵地形往往局限了我的视野,开门见山往往是南方农村典型的村居结构。尽管春天莺歌燕舞、绿草成茵,入夏瓜果满棚、凉风习习,但江南水乡更多培养的是一种细腻和柔情,缺少豪情与奔放。
这次有幸一览北疆风光,尽管行程仓促,也足以弥补心头少许遗憾。
骆驼刺
导游告诉我们:新疆以天山为界,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我们的车要途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心中蓦然升起一份激动,早就向往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意境,今天终于可以领略到1300多年前王维的心情了。
车子在飞快地奔驰着,从车窗里望去,开始还看见一排排的树木,然后便只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草甸子,因为是深秋,露已凝霜,草已枯黄,偶尔看见一群牛羊正在悠闲地张望:在这片草地上,它们才是名副其实的主人,四时荣枯、野火燎原都与它们的生计息息相关。而我们,只是见证和羡慕它们那份洒脱和惬意的匆匆过客。
车子继续奔驰,最后在车窗里便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了。戈壁上单一的苍茫在天空那片湛蓝的映衬下格外刺你的眼,提醒着你:这就是荒凉、这就是寂寞!荒凉得野草不愿落脚,寂寞得牛羊不愿造访,只有孤单的阳光在风中摇荡。
这时,旁边的陆平指着戈壁,惊呼着:快看!快看!我循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戈壁上除了沙砾,似乎还附着些野草:一团一团、枯黄枯黄的。又似乎不是野草,是荆棘:没有匍匐的本能,蓬蓬松松、枝枝蔓蔓、向上延伸。
导游告诉我们:那是骆驼刺,是一种落叶灌木。在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只有这一簇一簇的骆驼刺能够生存,是戈壁上骆驼唯一能吃的牧草,所以也称骆驼草。
我心中暗自诧异:这是怎样一种植物?能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落了脚、扎下根,并且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不是怀着崇高的敬意礼赞过白杨吗?这可是连生命力顽强的白杨都不敢探脚的地方啊!
车子一停,大家都忙着去和戈壁合影。我赶紧向一簇最大的骆驼刺奔去,走近来,仔仔细细地看:高不过一米,枝条纤细而显刚劲,从地面发端到空中汇聚,漫不经心地将自己裹成一丛松散的球状;浑身满长着细长的刺,让人不敢靠近;颜色枯黄,仿佛正在死去,又似乎仍在倔强地活着。
导游看我这么认真,郑重地告我:你别看它现在这么枯黄,只要一丝春风、一点雨露,它就会马上转为绿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的内心深处涌起一种强烈的震撼:在这么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有谁能迎长风、饮霜雪、受尽烈日熬煎,而依然固守住生命的奇迹?
是骆驼刺!只有骆驼刺!
骆驼刺生得平凡,长得普通,一点儿也入不了文人的法眼:既没有伟岸的身躯,挺立出傲人的风采;也没有灿烂的容颜,招引着垂羡的目光;甚至于浑身长刺,让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下生长起来的骆驼刺,却对生命的意义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他坚韧顽强!干旱旱不死他,疾风吹不倒他,霜雪冻不死他,狂沙埋不灭他。他把根深埋在沙里,将叶退化成刺,挺直刚劲的脊梁,张开温暖的怀抱,抗旱御风、融霜化雪、傲立沙丘!
他自信乐观!他并不因为自身的柔弱和丑陋,就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他始终坚信生命的价值在于绽放,他忍辱负重、养精蓄锐、默默生长,无人喝彩、他为自己加油打气。最终,他在肆虐的风沙里演奏出自己生命的华章,把这片荒凉涂抹出点点明亮的希望!
他没有一丝奴颜媚骨!他并不因为家境贫寒,就像野草一样俯伏称臣。尽管他先天不足,脊梁纤细;但依然意气风发、剑指苍穹。向上,向上,是他永恒的追求。也许天空对于他而言,最终就是一声沉重的叹息,这份艰苦让他注定难逃悲剧的宿命;但是这幕剧情展露的那种精神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没有碰上“大漠孤烟”,也无暇顾及“长河落日”;我已被一丛骆驼刺深深地折服!疾风知劲草,苦难磨铮骨,失意落寞一刹那烟消云散,心中平添一分坦然:虽然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起点,但我们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我立在浩瀚的戈壁上,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丛骆驼刺,与它们一起笑迎长风、醉饮霜雪……
喀纳斯湖
边陲小镇布尔津距乌鲁木齐700公里,在车上呆了一整天,我们终于到了。下车后,只看见几条冷冷清清的街道、一排排空空荡荡的房子,心中有点不适,倒头便睡去了。
第二天清早,导游通知我们要去喀纳斯湖。原以为喀纳斯湖就近在眼前,几步路就到。没料想又是坐车,一打听,还有150公里,心里自是郁闷。
一路上,导游对喀纳斯湖作了简单的介绍: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湖面海拔1374米,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
翻过了一山又一山,远离了一望无际的开阔,车子在曲曲折折的盘道上小心翼翼地行驶。远处山峦上的密密林木和山脊上的皑皑白雪也渐次清晰了。心中暗自诧异:没曾想千里之外的坦荡北疆也暗藏着南国的曲曲神韵。
车子在丛山中停下来,始见一小湖:湖水清澈碧绿、晶莹剔透;湖中一小岛,似卧龙模样;四周森林茂密,灰绿之间缀些金黄;进水处一巨石,受激流拍打,玉珠飞溅,响声如雷。以为这就是喀纳斯湖,想得长途驱车的劳顿心里虽然暗暗称奇却又不免隐隐失望。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喀纳斯的湖水流经此宽阔平整处骤然变静,形成一湖,名曰卧龙湾。
从卧龙湾沿喀纳斯河继续北上,河道随山势迂回,从盘山道向下看去,只见一弯碧水蜿蜒在峡谷之中,犹如弯弯的月牙掉进这片葱茏的林木之间。这是月亮湾,据说月亮湾的水会随着一日之间光照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我们旅途匆忙,不得而见。湾中草滩活像一对大脚印,有说是奔月的嫦娥留下的,有说是饮马的成吉思汗留下的,也都无从考证。
再往前,便见着些尖顶的木房子,在秋日的阳光下慵懒地倚落在木栅栏围成的空地上,分列道路两旁。几个图瓦族的汉子正在忙着修葺一幢小木屋,无需钢筋水泥、无需泥瓦铁钉,用苔藓、方木层层堆磊而成。我一时梦幻,但我知道这不是童话,因为我亲耳听到,他们劳作的歌声正在群山环绕之中、蓝天白云之下回旋:
在远方,我们有
自己的群山、木屋和炊烟
喀纳斯湖水是长长的歌
驼鹿的眼睛就像我的爱人
这安宁,有时绊倒死神的步履
当云彩擦亮天空
爱人哪,我们就搬到天上去住……
心中对喀纳斯湖不禁生发出几分向往。再行数公里,车子终于在一片宽阔的广场停了下来。随着导游拾级而下,十月正午的阳光却只能在那片蓊郁树林的门外徘徊,偶尔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渗滤到林间草地依稀的几个小光斑,也宛如精灵在不住地跳动。
都是些参天的树木,笔直地立在那里,不知多大年纪。只有树旁地里露出头来的那些化石提醒着你:这是远古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林间不闻鸟鸣、不见风吹叶动,只感觉身子上袭来阵阵凉意,耳畔飘来隐隐约约的涛声。
那涛声不分明、若有若无,让人易生错觉,因为林子里确切只有一杆一杆的树,看不到一丝流水的影踪。但伴随着前行的脚步,那涛声却愈发地真实起来。
出得林子,仍见那湾碧水,静静地躺在浅浅的河床上。水上泛起的细碎涟漪,遮挡不住水底或大或小石子的清晰视线,在那片波涛的声浪里,愈发显得安静祥和。
寻源头追溯,但见上游不远处河床明显变窄,且水中杂乱横陈的巨石似乎已将河道堵截,水澎湃着、汹涌着、最终从石头的缝隙中冲将出来,卷起雪白的浪花。然后一个趔趄,摔将下来,拍打着河边的岩石,助推起一波又一波巨大的声浪。声浪上方,是一片宽广的碧蓝,如若不是一脉远山在对面绵延,仿佛与蓝天相接。
这就是喀纳斯湖了!
湖面满眼湛蓝,仿佛一片蓝天掉落在地上,又似一方翡翠遗落在林间。但水面泛起的波纹,摇晃着湖岸的细语,却告诉我们:这不是蓝天,也不是翡翠,蓝天和翡翠远没有这么生动而多情。湖畔林立的树木在秋阳下熠熠争辉:金黄、银白、殷红、墨绿,各呈异彩;仿佛是水墨画家涂抹的重彩,用来衬染这方纯净的蓝。林木外是远山的背影,玲珑的曲线清晰地划分着山与天的边际;但一不留心,就又被山尖上的一片银白给模糊了,让人不知那到底是长年停驻的雪还是随意舒展的云。
喀纳斯湖就被宠在这重峦叠嶂之间:静谧而不失灵动、恬淡中愈显从容、优雅里透着大气。
我到过西湖,西湖的美太妩媚了,湖畔的垂柳勾起心底无限的柔情,让人顿生怜爱之心。我游过漓江,漓江的景太喧哗了,往来如织的游船飘出的欢声笑语,淡化了山水的神韵。
只有喀纳斯湖,她守着这份人间罕见的美艳,远离尘世的喧嚣,静静地蛰伏在这里:花落花又开、风去风再回,一千年过去、两千年过去……
她没有“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幽怨,也没有“兰生幽谷无人识”的落寞,只默默地守着自己的那方优雅和从容。她轻舞长袖,或如盘龙或似弯月;她漫卷罗裙,或如轻歌或似低诉。她并不为养育一个远古的部落而自足,也不为饮过成吉思汗的骏马而张扬。她的淡定滋润着不老的容颜,她的大气含蕴着亘古的深邃。悠悠苍天可以作证,绵绵青山可以作证!
我立在湖畔,赏着她清澈的蓝,听着她自在的歌,仿佛自己已摇身变成了一尾鱼,在这片清澈里游弋;又似一叶扁舟,在这份自在里放歌……
西北第一连
从布尔津再向北进发,我们下一个要去的地方是“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边境第一连”地处阿黑吐拜克,是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最为偏远的一个农业连队,与哈萨克斯坦的阿连谢夫卡镇隔河相望。
据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5名年轻的军垦战士来到这里戍边维稳,组建了185团一连。从此,他们就在此安营扎寨,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在边境线的最前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种“政治田”、放“政治牧”,在边境线上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有生命的界碑。
车子在一路飞奔,路旁的沙土地上偶尔有塑料膜盖着,可能是改造土壤的方式。慢慢地看见一些作物、一些树,显见是人工的奇迹。
车子在一条小河沟附近停了下来,河中水浅,潺潺流动,两岸林木茂盛。不能下河嬉戏,有铁丝网拦住,铁丝网外一块黑色的长条形界碑立在两级褐红色底座上。界碑上有“中哈界河”四个红色大字,字迹憨拙有力。这条小河沟真名叫阿拉克别克河,横亘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两国的国界就在河的中心线。当年中哈界河发生特大洪水,一连的老职工们曾冒着生命危险迎战洪魔,迫使河水重返故道,使55.5平方公里国土寸土未丢!
只有到了这里,才能感觉一个偌大的国家与一条小小的河沟的复杂关系,才能真切感受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肩负的神圣使命!
途经白桦林,白桦树高耸入云,步入林中,地上满铺着金色的圆叶,踩在上面,松松软软,恍如踩在家中的绒毯上,没有一丝声响,令人只想躺下、睡去。躺下后,却见斑驳的树干上横呈着舒展的枝桠,枝桠上缀满点点金黄的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在金黄的色彩里依稀的是一块块的纯蓝,杂糅在这片金黄里,那是树叶和枝桠遮不住的天空。耳旁似乎飘起那遥远而熟悉的旋律:
高高的白桦林里
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走进西北边境185团第一连,但见笔直宽阔的马路在银白小栅栏间延伸,漂亮整洁的小楼掩映在青松翠柏之间,有几个婆娘正在路旁的空地上翻检着晾晒的南瓜子,那瓜子饱满壮实、乌黑发亮,仿佛储满了塞北的阳光。宽阔路上少有人行,更无一丝喧哗。偶有手扶拖拉机奔突突驶过,使这片世外桃源更显宁静。
路的尽头是连队的展览馆。红顶白墙蓝玻璃,两个圆形廊柱,顶着七个红色大字——“西北边境第一连”。门前几株翠柏郁郁葱葱,翠柏树下、青草地上,两块不规则形状的红色巨石竖立两旁,石头上刻满草绿色字体。左侧是“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右侧是“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
展览馆正前方,是一小型广场。广场中央立一根银色旗杆,旗杆上五星红旗迎着蓝天猎猎飞扬。簇拥着旗杆的是秋菊,红的花、黄的花、紫的花竞相绽放。
广场的东面,是高大险峻的眼睛山。山是沙山,气势巍峨;半山腰处生长着两丛碧绿的爬地松,相隔数米,均具圆形,从广场上看去就像人眼睛一样,炯炯有神,故名“眼睛山”。由于该山与哈萨克斯坦遥遥相对,被誉为“祖国的眼睛”。更为奇妙的是,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这两丛爬地松长势不算茂盛,活像两眼圆睁,犹如屯垦戍边的军垦战士,警惕地注视着对方,没有丝毫松懈。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中哈关系缓和,这两只眼睛,让人觉得有一只合拢,另一只依旧,看起来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沿广场西边小径,老远便可看见平坦地面上有水泥筑成的三角状低矮构筑,彷如坟墓,却没有墓碑。走近一看,露在地面上的却是三角形屋顶,屋脊下方墙上嵌一个立体的红五角星,屋顶与地面相接处有两个长方形洞孔,许是住在地底下的人透光通气的。洞孔下方是斑驳的门,门在地底下,门外一台阶从地底牵引而上至地面。从门缝里向里张望:简单的木板床,床头油灯一盏,床侧草绿色木箱一个。
这是老一代兵团人住过的地窝子。英雄的兵团人,从祖国的天南地北汇聚到这苦寒之地,穷居地下、抗寒避暑、艰苦创业、开荒种地,保疆卫国。终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用他们的青春、汗水、智慧、生命,在这片曾经的塞外荒漠上,开拓出片片绿洲,建起了幸福家园。
从地窝子到小洋楼,从塞外荒漠到幸福家园,我的眼前掠过一群模糊的影子:那些精壮的小伙子,他们有着火一样的激情,他们怀着山一般的信念;荒漠在他们挥汗如雨的青春里悄然退去,他们在艰难矗立的家园里慢慢老去;但依然如故的是他们的那种奉献精神,如五星红旗一样永远在蓝天下猎猎飞扬……
北疆之行,多见的是大自然一望无际的荒凉,但在荒凉之中更多让我震撼的是那种生命的力量,它带给我无穷的动力和希望!
也许在繁华都市里的人来人往,构建着一个巨大的人生名利场,我们一辈子为名忙、为利忙,忙得夜半愁断肠、忙得青丝生白霜,但是我们何曾驻足张望,这是否是我们人生的方向?我们是否还记得起,儿时树荫下那一地的明月光?
虽然我们的生命最终都将衍化为坟头上的衰草和枯杨,但我将告诫自己:
要像沙漠中的骆驼刺一样坚持向往!
要像喀纳斯湖一样淡定大气而不张扬!
要像军垦汉子一样勇敢去改造满目的荒凉!
本文写于2012年
作者:王晖,男,1973年5月出生,曾是人民教师,现在继续为人民教育服务,现任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