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关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 你给ta花钱,ta心安理得地收下,没有任何表示。
- Ta有情绪了,你第一时间去安慰,但轮到你了,ta却不闻不问。
- Ta总是忽冷忽热,爱答不理,总是你在迁就ta。
- 你想和ta好好沟通,但ta却动不动提分手。
- Ta总是试图控制你,干涉你,屡屡做出越界的行为。
- 你有一种“给ta当妈”的感觉,既心累又心寒。
.....
你可能会想问了,“为什么我为ta付出了这么多,ta却这么对我?”
甚至,明明对方对自己不好,你却更想付出了,但越付出越得不到回报。于是,在关系中,你经常有一种很卑微、很委屈的感觉。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对方不是一个值得你付出的对象。
不值得付出的对象,即便你对ta再好都没有用,只会让你对关系和自己都充满怀疑。但值得付出的对象,却不会让我们有这种体验,相反,会让我们感到安全,幸福,且富足。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值得付出的对象呢?我们总结这8个参考标准——
1. 会看见你
有时在关系中,我们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做对方都无动于衷,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够好,于是不停去付出……其实,问题出在了对方并没有做到“看见”我们。
值得付出的人,首先应该是会“看见”我们的人。“看见”,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情绪确认”(emotional validation)的能力,即承认并接受另一个人的经验、想法、感觉和行为是有效的(Salters-Pedneault, 2022)。
能看见你的人,会带着同理心,停下手头的事情来专注听你说。即便不认可你所说或所做的,也不试图说服或评判你(Rather & Miller, 2015)。同时,ta们会努力准确理解你所说的话,并表明你的行为在所处的环境中是可以理解的(Kocabas et al., 2017)。
“我听到你。我相信你。我看得出你很不好受。你已经尽力了。我听到了也很难受。我也会这样。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这些都是“看见”的表述(Sutton, 2021)。
能“看见”我们的人,是值得我们付出的,因为ta们不会让我们的付出打水漂,不会让我们因为被漠视黯然神伤,而是感到自己被稳定地爱着。
2. 懂得回报
弗洛姆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一个只会承接对方的好处,却吝于给出自己的好处的人,并不值得我们去付出。值得我们付出的对象,应该是一个懂得回报的人。
而和一个懂得回报的人在一起,不会只有你单方面地为关系做付出和努力。
比如,我们请ta们吃饭,ta们也会给我们捎上礼物。哪怕我们给予了一些微小的关心,ta们也会说一句,“谢谢你”或者“辛苦你了”,表达ta们的感恩与珍惜(Bonior, 2018)。
研究发现,即使是微小的感激和赞赏的表达也能帮助提高关系满意度。当关系中缺乏感激和欣赏时,我们往往会有消极的感觉(Algoe et al., 2010)。
因此,和懂得回报的人在一起,双方都会觉得在给予和接收能量,而不是其中一方感到精疲力竭,被利用或不被爱。
3. 值得信赖
我们很容易被那些琢磨不透的人所吸引,对方前后的矛盾不一,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对方越是冷淡,就越是促使我们加大投入——直到我们发现自己的真心错付了。
其实,具有前后一致性的人,才是值得我们付出的、可信赖的人。这样的人具备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的,我们知道ta们未来也会像当下一样行事,而不是说变就变,举止乖张,让人不解和痛苦。对这样的人付出,会让我们很有安全感。
除非发生一些极端情况,否则ta们的性格特点不会有异常的变化。
付出在ta们身上是可以稳定被回应的,而不是时有时无,呈现出一种间断强化的模式(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让我们因为偶尔被回应,偶尔不被回应,而上瘾般地不断付出。
同时,具有前后一致性的人也是信守承诺的。通常来说,ta们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较高,言出必行。当ta们说出什么,往往也有能力兑现它。即便ta们没有办法当下兑现,ta们也会在未来去做到。在和ta们的关系中,我们很少体会到期待落空的失望感。
4. 不回避负面的沟通
有些人虽然对我们的回应很及时,也总是很认真地倾听我们。可一旦两个人有情绪,ta就回避和躲开。
后面想再和ta沟通这部分,ta也很抗拒,解释说“我只是不喜欢我们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那这样的人其实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会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情绪对于ta来说根本不重要。
值得我们付出的人,不会让我们孤立无援和自我内耗,ta们有能力在关系糟糕时坦诚地表达自己,不畏惧争吵,更不害怕复盘争吵。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会更敢于表露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和体验,而非有所顾虑,将负面情绪压在心里默默消化。
要知道争吵也是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透过争吵,双方才有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失望和不满,增加对彼此底线的了解,构建更加牢固、幸福的亲密关系(Rauer et al., 2020)。
5. 愿意和你一起为维系关系而努力
如果在关系中,一直是我们单方面在硬撑,而对方总是轻而易举地偃旗息鼓,留我们独自去面对关系中的难题,或者当出现一些矛盾,对方的态度是“改不了”“不行就分手”“我们不合适”,那么说明对方并不值得我们付出。
值得付出的人,愿意和我们一起为维系关系而努力。Ta们在关系中有一种“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相信一段良好、持久的关系可以通过努力和克服不可避免的分歧而实现(Lapp, 2020)。
因此,ta们不会轻易放弃一段关系,更不会随意提分手,ta们对于关系的矛盾和磨合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Karantzas, 2022)。
在ta们眼中,关系永远是可以进步和成长的,而不是宿命式的,不会因为一些局部的矛盾就去否定整个关系。
他们会愿意和我们讨论关系中不够理想的部分,和我们开诚布公地商议关系中的缺陷,并且和我们一起去改正,从而让关系变得更好。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更可能拥有一段高质量的关系。
6. 允许其他关系的存在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对方不允许其他的关系存在,我们的生活将只剩下ta一个人,那么关系中任何的不顺心都会令我们有强烈的情绪反应(Fitness, 2015),加上其他关系被推远,我们也无人可倾诉和求助,只能回到关系里,指责或讨好对方,以稳定我们的情绪。
所以,即便对方的理由是很在意你,想要和你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这样的人都是不值得你付出的。Ta们的爱是自私且狭隘的,眼里只有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你的福祉。
多样化社交网络(即不同类型的关系,包括朋友、父母、邻居和同学)意味着牢固的多层级支持性人际系统,意味着坚实的后盾,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给我们支持和力量。研究显示,拥有多样化社交的人,身体健康水平也会更高(Cohen et al., 2003)。
因此,一个真正爱我们、并且值得我们付出的人,会希望当ta无法陪伴在我们身边,无法给到我们支持和帮助时,我们仍然有人陪伴和依靠。
7. 边界感清晰,但不坚硬
当我们感觉自己与对方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互相侵犯,经常因为情感绑架而不得不为对方做什么时,可能对方并不值得我们付出。
边界感模糊的关系中,两个人是依赖共生的(co-dependency),一方依赖对方,另一方则依赖“对方对自己的依赖”。在这段“共生”的关系中,两个人都容易感到痛苦,付出的一方也更容易感到自己的需求被忽视,认为自己是“弱者”“受害者”。
值得付出的人,ta们的边界感是清晰的。同时,ta们尊重我们的边界感,不会模糊ta的边界和我们的边界。
在这段关系中,我们有相似之处,这为我们之间的联系创造基础,但彼此的个体差异仍然受到尊重和重视。关系中的双方都享有去过自己生活的自由,尤其是在友谊、职业目标和爱好等方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边界是绝对的、刚硬的,在尊重彼此边界的同时,我们并不会过度自给自足,以至于无法去依赖对方。相反,我们会做到独立自洽的同时,向对方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且相互满足。
一段牢固、健康的关系应该是韦恩图那样的——我们有足够的重叠来保持联系,但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独有的部分,而且双方都尊重这个边界(Bonior, 2018)。
8. 尊重你的意志
最后,我们需要谈谈尊重,这个词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少见,可以说是从小听到大。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对于一段关系来说的重要性。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定义了何为真正的尊重:
“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那个值得我们付出的人会让我们在关系中体验到平等、重视和尊严感。我们也会因为得到对方的尊重,而感受到一种个人价值的被肯定,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动机和行动力,不断实践和探索(Berscheid & Reis, 1998)。
与此相反,忽视我们的意志,不尊重我们的人往往持续向我们表达“你的想法毫无价值”“你的感受毫无意义”,最终我们会因为反复地被否定自我的价值和意志而失去自我的力量,变得虚弱和自卑。
References:
Algoe, S. B., Gable, S. L., & Maisel, N. C. (2010). It's the little things: Everyday gratitude as a booster shot fo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2), 217-233.
Berscheid, E., & Reis, H. T. (1998). Attraction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Bonior, A. (2018). What Does a Healthy Relationship Look Like? Psychology Today.
Cherry, K. (2020). What Is Reciprocity? Verywell Mind.
Cohen, S., Doyle, W. J., Turner, R., Alper, C. M., & Skoner, D. P. (2003). Sociability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5), 389–395.
Fitness, J. (2015). Emotions in relationships. In M. Mikulincer, P. R. Shaver, J. A. Simpson, & J. F. Dovidio (Eds.), AP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Volume 3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Vol. 3, pp. 297-318). (APA handbooks i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arantzas, G. (2019). Have You Found 'The One'? How Mindsets About Destiny Affect Ou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Kocabas, E., & Üstündağ‐Budak, M. (2017). Validation skills i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Study, 5(8), 319‐322.
Lapp, A. (2020). The Story We Tell About Love.
Rather, J. H., & Miller, A. (2015). DBT skills manual for adolescents. Guilford Press.
Rauer, A., Sabey, A. K., Proulx, C. M., & Volling, B. L. (2020). What are the marital problems of happy couples? A multimethod, two‐sample investigation. Family process, 59(3), 1275-1292.
Salters-Pedneault, K. (2022). What Is Emotional Validation? Verywell Mind.
Sutton, J., (2021). What Is Validation in Therapy & Why Is It Important? Positive Psychology.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