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划分。
秋分是仲秋中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时八节之一,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4日左右。
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各占12小时,在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的情况下,全球所有地区都是昼夜等长。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局部
秋分时节, 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于北方是轻寒,所以有“秋分送霜,催衣添衣”一说,于南方则是“冷至春分,热至秋分”。
不过,无论地处是南是北,秋分都是天气转凉的标志。
那为什么说古人怕秋分?
因为在古代,秋分虽然是丰收的好时节,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日子,甚至可以说是好日子到头了。
我们在看古装、历史影视剧时,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
所谓“秋后问斩”,这里的“秋”其实指的是秋分,而不是立秋。“秋后”也就是指秋分以后。而关于 “秋后问斩”的记载,在我国历朝历代均有所不同。确切点来说,要到唐朝才出现了正式确定“秋后问斩”的相关制度。
唐朝时期的刑法典籍,《唐律》规定:“从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 意思是说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不能斩杀死囚,并且对于不遵守规定处斩死囚的判一年的刑期。
为什么其他季节不能“问斩”?秋后问斩又是什么时间?
古时候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天时、符合造世主的天意安排,杀生不能“逆时”,秋冬是肃杀凋零的时候,行刑是“顺时”。除“决不待时”的重刑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时节行刑。
而这种做法的依据,主要是受汉朝时大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影响。
董仲舒
董仲舒认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简单来说就是,他认为君王是上天选定的,那么他的庆、赏、罚、刑这四种行为做法就要与四季相适应。春天万物复苏,应该庆祝。夏天生机勃勃,应该赏赐。而秋天和冬天,树木凋零,象征肃杀,所以最适合罚与刑。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汉朝帝王的追捧,在汉朝形成特定的制度。据《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元和二年刘炟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选择秋天行刑,汉魏时一般在霜降以后至冬至之间;隋唐及以后,一般选择在秋分至春分之间。
关于这个具体的行刑日期,就是秋分之后,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才结束这个“秋后问斩”的规定。
不过,秋分这天并不能行杀生之事,崔寔《四民月令》引《千金月令》就称:“秋风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帷,勿吊丧问疾,勿大醉。君子当斋戒静专以自检。”
进入秋分,除了气候上的变化,当然还有许多自然之道与民俗文化。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谷满仓。
在丰收时节,农民的民俗活动在秋分时更是必不可少的,古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习俗。
宋 佚名《拜月图》局部
由于秋分这一天不是每年都可以看到满月,祭月无满月有点煞风景。所以慢慢地,祭月活动就变成了现在的中秋节。在秋分民间还有送秋牛、吃秋菜、竖鸡蛋等等的民俗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送秋牛。大家可能感觉有点陌生,其实送秋牛并不是挨家挨户地送牛,而是送秋牛图。
李可染 1984年作 秋牛图 立轴
上面画着耕牛的图,一些能说会唱的人会挨家挨户地送秋牛图,说些吉祥话,只要把主人哄高兴了,他们就会拿钱换秋牛图。 这其实也是民间感谢耕牛一年的辛苦劳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活动。
提到民俗,我们还得回头说说吃的。中国人的节日,似乎都和吃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秋天是个丰收的节日,在我国古代就有丰收节,就是每年的“秋社日”。这一天,多在秋分前后,但是有时候也会和中秋或是秋分恰巧是同一天。
南宋 佚名 秋塘凫雁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今年,就是秋社连秋分。
秋社,是指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为秋社。中国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今年的秋社日是在农历的八月廿七,秋分是在农历的八月廿八,虽然相差一天,但是情况却大不相同。俗话说:“分了社,米谷遍天下;社了分,米谷如锦墩”,意思是秋分节气在秋社日之前,预示庄稼就容易丰收。如果秋社日在秋分之后,米谷就如同锦墩一样难得。(锦墩在古代是一种比较贵重的装饰物)
古代风俗百图之秋社
在以前,古人对这个“秋社”是非常看重的,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述得尤为详细。这一天,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参与其中。民间做社糕、吃灶饭、喝社酒、看赛神。
《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清 禹之鼎 春泉洗药图 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另外,跟吃喝有关的当然还有贴秋膘。
等到忙完了秋收、秋耕、秋种,古人就会有吃点鸡鸭鱼肉补一补身体。在秋分时节,如果能约上三五好友,在丹桂树下食蟹、赏菊,小酌几杯,更是惬意之事。
清 孙温 红楼梦 藕春榭饮宴吃螃蟹 局部 旅顺博物馆藏
那我们现代人还需要贴秋膘吗?
古代人的生活是糠菜半年粮,生活水平极其低,而我们现在,三天两头不是鱼就是肉,秋天再大量地进补,对我们身体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因此,现代人应该吃一些润肺的食材,像银耳、梨、山药之类的。
清 顾洛 蔬果图 局部 弗利尔美术馆藏
如果要细数那些流传千年的秋分习俗,那便是盛大、热烈,并且充满生活的乐趣。如今,虽然大多数习俗已消失在滚滚潮汐之中,但古人的生活情趣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却相传至今。
自2018年起,秋分在现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颂扬农民群众勤苦劳作,传递丰收的幸福感。这既是对“二十四节气”这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藏的致敬与传承,同时也让秋分时节更充满了新时代的韵味。
秋分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因此,也要记得天气渐冷及时添秋衣,心绪开朗莫悲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