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发布啦 0 0
  • 前言

1981年5月,邓小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来信的人是陈独秀的后人,信中用十分诚恳的语气谈到“修建祖父陈独秀之墓”的事。

信件的内容很长,邓小平一字不落地读完了。他站在窗前,眺望远方,灰蒙蒙的天,随风飘撒的细雨,几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甚至越发得清楚。

陈独秀是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一生跌宕坎坷,却也波澜壮阔。邓公深刻了解,陈独秀之名与那个年代紧密联系。

邓小平毫不犹豫,当即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那么,信件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陈独秀之墓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邓公又是在怎样的形势下,仍要严格实行这一指令?


  • 陈独秀命运坎坷的后半生

1932年10月15日下午3时,因叛徒告密,53岁的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直至5年后,也就是1937年夏天,陈独秀提前获释,重获了自由。

出狱之后,陈独秀几经辗转一路颠簸,沿长江溯流西上,一路漂泊,最终蛰居在四川江津。

彼时的陈独秀虽贫困潦倒,有的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起,但他依旧坚韧不屈、刚正不阿。面对国民党的“示好”,他坚决拒绝不屑为伍,绝不向其摇尾乞怜。

那么,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的陈独秀依靠什么来生活呢?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原来,陈独秀早年在闹革命的时候曾有过几个要好的学生,当学生知道陈独秀定居四川江津后,先后过来看望过他,还时不时地给他接济,这也让陈独秀贫苦的生活更加好过一些。

然而,陈独秀并没有撑很久。

由于长期疾病缠身,陈独秀于1942年5月27日病逝,享年63岁。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陈独秀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没有留下只字片语,而他走后,其家人无钱安葬。

陈独秀的同学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内心感到十分悲痛,他们为陈独秀的逝世感到可惜。为了筹钱给陈独秀安葬,昔日的好友纷纷开始捐助,当地一名乡绅出钱买了四川香楠木棺材,随后一行人将他安葬在了江津城西门外的鼎山之腰。

乍一看,这里十分荒凉,周围几乎没有什么人烟,肉眼可见的仅有一间破屋,屋子里还堆满了灰尘。但好在此地有山有水,风景秀丽,远处的山峦蜿蜒起伏,奔流不息的江水在山谷中开辟着前进的道路,背后的鼎山也郁郁葱葱,鸟儿争鸣。

也算是有山有水,人杰地灵了。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是了,陈独秀一生走南闯北,学习过不少先进知识,也唤醒了无数国人的思想,晚年四处漂泊贫困交加,可见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凡是坚定走革命道路的人,都已经把死亡当作一件没那么要紧的事了,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不过,陈独秀的祖籍并不在四川江津,而是在安庆,他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果然,在不久后,陈独秀的墓碑就被他的亲人找了过来。

然而,陈独秀的墓迁回安庆后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是怎么回事呢?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 陈独秀墓碑的迁移和重修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独秀的灵柩被家人迁回了故乡安庆,由于墓碑过于沉重,就没有搬运过去,到了安庆又重新立了一块碑,墓碑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先考陈公乾生之墓”。

想必很多读者读到这里,会心生疑惑:“陈乾生”是谁?答:“陈乾生”正是指的陈独秀。“陈乾生”是陈独秀科考时的名字,除了亲近的人,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的存在。

那为什么要在墓碑上写下这个名字,而不是“陈独秀”呢?

陈独秀的儿子陈松年在被问到这件事时,是这样解释的:

他当时先雇了一只小木船,把灵柩搬运到了重庆,先在重庆浙江会馆办完手续才方可回乡。办手续时,需要在灵柩上刻下死者的名字,他前思后想,还是没有把“陈独秀”三个字刻在上面,原因就是怕搬运中途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后来,陈松年将父亲陈独秀与生母一起安葬在了北郊叶家冲,然后立下了一块墓碑。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每到清明节的时候,陈松年总要带着一家人来陈独秀墓前扫墓。后来因为特殊原因,陈松年再去扫墓的时候,却发现墓碑已经不见了。心急如焚的陈松年到处寻找,最后从一位老农那里得到了一些消息。

原来,那位老农是当年抬陈独秀棺材的人,他对陈独秀的棺木记忆尤其深刻。陈独秀的棺木虽小,但却是由香楠木制作而成的,重量可是不轻。老农轻车熟路地找到了一片荒草地,经过一番确认,对陈松年说:“陈独秀的墓就在这里。”

陈松年看着父亲的墓边长满了荒草,一时之间有些哽咽。

如今的陈独秀墓只是荒草丛中的一块小土堆而已,墓碑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些年来,陈松年疏于打理,以致父亲的墓落得如此下场,他感到十分内疚。

为了便于寻找,陈松年在墓旁边的一棵树上做了标记。然而,等到陈松年下次再去的时候,那棵树已经被砍掉了。陈松年沉默思考了片刻,即使一旁的儿女跟他说话他也没有注意听,接着,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一定要重修墓地!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1979年10月,陈松年与其他几位兄弟商量好了之后,征得当地有关部门的同意,当地政府对陈独秀墓地进行了重新修整。这次的墓碑没有再沿用陈乾生的名字,而是陈独秀。墓碑上清晰地刻着这样一段话: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

这已经是陈独秀死后的第三个墓碑了。墓碑后面有一堆黄土,上面长了些花花草草,旁边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显得墓地十分静谧。

这次立下的墓碑终于使用了陈独秀的名字,这也算得上对已故之人的一种安慰了。

就这样,又这样过了几年。

1981年的某一天,陈独秀的后人决定修缮陈独秀墓地。

那么,陈独秀的后人会如何做呢?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陈松年长子陈长琦与小女陈长璞


  • 陈独秀后人写信给邓小平

1981年5月的某一天,邓小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打开一看,“陈独秀”的名字映入了眼帘,邓小平瞬间回忆起了20世纪初陈独秀意气风发的那段日子。

信中希望能为先辈陈独秀重新修建墓碑,还讲述了这些年来陈独秀墓碑经历的坎坷。

邓小平读过信后,毫不犹豫地下达了重修陈独秀墓的指令。

这便是开头中所讲的那一幕。

1982年,安徽省和安庆市拨款两万余元将陈独秀的墓重新修建了一番,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墓园,并将陈独秀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如此,陈独秀的墓碑是用两米高的大理石制作而成的,著名书法家张建中题词为“陈独秀之墓”。

这是陈独秀墓碑的第四次修整。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1989年5月,安庆市政府集资10万元在陈独秀墓园旁修建了一条长达七百多米的公路,6年后,墓园还开辟了陈列室,陈列室里记载了陈独秀的生平,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陈独秀的一生。

1998年,党中央领导李铁映参观了陈独秀墓地后,向中央反映了陈独秀的墓地问题,也做出了批示。后来,国家文物局将陈独秀墓园列为了立项抢救维修项目。2001年,党中央和下级部门又拨出了120万作为修建陈独秀墓的专款,意再次对陈独秀墓扩修。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陈独秀的墓,一共分为上下两层,以汉白玉包裹为半球形,四周围绕着雕石栏杆,墓前道路宽广,两米多高的石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几个大字,墓园的总面积是1058平方米。

距今,陈独秀的墓从四川江津迁回家乡已经过了几十年,在这期间,陈独秀的墓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经过若干年后又得以重见天日,且一次比一次修的好,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独秀的墓也会被赋予更大的意义。

1981年,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来信,看后立刻下令:保护陈独秀墓


  • 小结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墓碑则充当了死者的“身份证”,一直以来,安土重迁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好在陈独秀后人不忘先辈,写信告知中央具体情况,这才有了如今的陈独秀墓。如今的陈独秀墓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作为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关键人物,陈独秀的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号召青年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抗争;在自己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之际,国民党对陈独秀伸出了橄榄枝,陈独秀断然拒绝,可见他对党的忠诚。

陈独秀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人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7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