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棣在朱瞻基降生后梦见金龙,这才决定将皇位夺到手中,可以说朱瞻基是朱棣早就选好的继承人。
朱瞻基在成长中也从未让朱棣失望,一路跟着朱棣南征北战骁勇无敌,在政治上的见解也和朱棣非常相似,最后继承了大明王朝的皇位,但“促织皇帝”的名头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
朱瞻基谋略胆色胜过朱高煦
朱瞻基的一生除了寿命短,其他方面都趋近于圆满,从小就被祖父朱棣带在身边培养,朱棣就连外出征战都不会落下这个孙儿,更是早早的就给他封了皇太孙。
可以说朱瞻基以后的帝王之路或多或少都有朱棣的影子,他的父亲朱高炽身体孱弱,但即位之后仁政爱民,让整个大明朝休生养息。
将朱棣在位期间南征北战造成了亏空用最快的速度弥补了回来,死后得了“仁宗”的称号。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应该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可是朱高煦却趁着南京迁都之际打算夺位,好在朱瞻基带领手下绕过了叔叔朱高煦提早布下阻止他回城的人手,抢先登上皇位。
朱棣在世的时候,朱高煦就不止一次表示朱高炽占着太子的位置并没有任何能力,但他却跟着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自己也是最像朱棣的一个儿子,他要求朱棣立他为太子。
朱棣拒绝了他的要求以后,朱高煦一直没有放弃对皇位的觊觎,哪怕朱瞻基即位以后,他也几次三番试图从侄儿手里夺走皇位。
朱瞻基和朱棣非常相似,他叔叔想要效仿朱棣夺位,但是却忽略了这个侄儿是被朱棣亲自带大的,自己无论是谋略还是野心都比不上朱瞻基,这场战争的结果显而易见。
将朱高煦打败以后,朱瞻基彻底坐稳了皇帝的位置,他重用于谦,并且拨款让郑和带领商队继续下西洋,重用杨荣张辅等人,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底,将明朝建立得有声有色。
朱瞻基开创宣德之治
朱瞻基善于发掘人才,也敢于用人,他身上的人格魅力让臣子们心甘情愿地为他所用。
在他当上皇帝之后,理所应当是全国最尊贵的存在,但有一天晚上,朱瞻基着急处理政治上的事情,需要找杨士奇谈话。
无论多晚,臣子在家中等待君王的召命都是理所应当的,可是朱瞻基却不这般认为,他顾念杨士奇年岁已大,就没有派人叫他连夜进宫,而是自己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去杨家和他谈事。
杨士奇知道皇帝为了照顾自己而亲自出宫,一来感恩皇帝对自己的看重和照顾,二来感谢皇帝重用自己,便越来越肝脑涂地的为了皇帝工作,臣子们也纷纷向朱瞻基尽忠,加快了大明朝的建设。
同时匈奴趁着大明朝新帝上位,朝政不稳之时派兵进行挑衅,自古以来几乎所有帝王都清楚天子不坐垂堂的道理,可是朱瞻基却并没有对匈奴的行为进行包容,他选择了御驾亲征。
天子陪着他们并肩作战的行为在最大限度上鼓舞了明朝的士兵们,而且朱瞻基并不是在后方指挥战斗,他和大明朝的将士们共同冲锋陷阵。
匈奴被他打得节节败退,只能臣服求和,朱瞻基的数次御驾亲征给明朝树立了程度极高的威严,也真正做到了将这些匈奴打服。
朱瞻基不仅在用人和军事上有着极高的建树,他本人也非常擅长书法和绘画,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文武全才。
他拥有朱棣的杀伐果断,同时也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爱民之心,在位期间他多次亲自到访到民间,帮助百姓种地,做到为了百姓考虑,朱瞻基这样的行为深得百姓们的拥戴。
朱瞻基被误会为促织皇帝
少年时期的朱瞻基最喜欢蟋蟀,闲来无事还会在街上买几只品性较好的蟋蟀回去和手下一起玩,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他当上皇帝。
成为皇帝以后的朱瞻基要忙着对外征战和处理朝中大小事务,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蟋蟀上,不过也会偶尔命令手下的官员帮他采办蟋蟀进贡到皇宫中。
朱瞻基的确下过这样的命令,但是却从未要求官员们劳民伤财地满足他的个人爱好,毕竟他心中清楚朝廷中的事务最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爱好就荒废了朝政。
时间一长,朱瞻基喜欢蟋蟀的这件事情就传到了各地官员的耳朵里,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于是开始大肆捕捞蟋蟀,有的官员还会命令自己所管辖地区生活的百姓每户定期交给他多少蟋蟀。
百姓们平日里靠着下地劳作为生,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里能拿出多余的时间去帮助官员抓蟋蟀玩?
如果有百姓敢不听从官员的命令就会遭到殴打,严重的还会被关到监狱里,很快大家就知道这些蟋蟀是要给朱瞻基赏玩的。
哪怕朱瞻基平日里再如何爱民如子,只需要这一件事就足够让百姓们对他生出不满的情绪,但朱瞻基毕竟是皇帝,没有百姓敢直接说他的行为不妥,大家就在暗地里给他取了一个“促织皇帝”的外号。
但实际上劳民伤财抓蟋蟀的这件事和朱瞻基本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只是因为他手下官员们的妄自揣度而将事态扩大。
哪怕朱瞻基得知此事后严格要求他们不再抓蟋蟀,但是这个命令不能够准确地落实到每一个官员的身上,依旧有很多官员命令百姓去抓蟋蟀来讨朱瞻基的欢心。
朱瞻基本人就算再如何无奈,也要不情不愿地背上“促织皇帝”这个黑锅,好在这个外号并没有影响他平日里处理朝政和带兵出征。
综合来说,朱瞻基是一名英明神武的帝王,完美地继承了朱棣在战场上的骁勇和果决,还综合了朱高炽的仁慈和善良。
从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统治期间的大明朝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就能看出来促织皇帝不过是他伟大的帝王生涯中的一个小污点,影响不了大体。
参考资料:
《玉堂从语》
《明史》
《明朝小史》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