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网上把两位解放军名将林彪和粟裕比来比去,争吵不休。如果是探讨一将一帅的指挥风格、才华造诣也还有的看,但有人把争论扩大到三野和四野的战斗力、战绩高下之争,仿佛各野战军的发展壮大,与所在战略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无关,甚至让偏见走到极端,似乎四野可以包打天下,实在荒唐可笑。
第四野战军,实力强大,战斗力一流,这根本不用争论。但是,四野的强大和战绩不代表其他野战军就可以被贬损,重要贡献被抹杀。
首先,这种以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为界限,硬性把各战略区部队划分为“山头”的说法,无视部队质量和战斗传统的沿革传续,更解释不了出关部队的战斗力差别。四野的前身来自山东、中原、晋察冀、晋绥、陕北等多个根据地,包括了红军三大主力发展出来的部队,以东野第一主力师116师为例,早就是鄂豫皖红军徐海东红25军的底子发展而来的一支劲旅。山头主义是毛主席最反对的不良风气,延安整风,各根据地的军政领导到延安长时间学习,不是去喝茶念报纸的。最初出关的11万3千人,是各根据地部队的精华,四野不是凭空带起来的,是全军支援出来的。
其次,东北根据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我军抢先进入后,马上显示出为关内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北满靠着中苏边境,南满靠着中朝边境,没有被国民党军四面包围,而关内根据地被蒋军以重要城市和铁道线纵横分割,全部处于对方的战略包围之中。
从蒋介石重点进攻的两块根据地来说,山东主力调赴东北后,华中新四军北上填补缺口,与山东部队合编,不仅国民党军的主力大量围逼过来,身后的青岛还长期驻着大量美军。陕甘宁更是被重兵围困,彭德怀两打北边的榆林,意在打通中蒙通道,都未能如愿。这时候都只能靠内线作战,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
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战场和关内战场是相对封闭的,东北解放军主力在战略要地四平失守后,可以退到北满,养精蓄锐后再不断出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但东北蒋军的兵力始终在50万左右, 守点保线有余,发动像山东、陕北那样的重点进攻,蒋军没有那个力量。所以东北国民党军很早就在实行向北防御,向南进攻的战略,主要进攻南满。这就是为什么四平失守后,东北战场平静了四个月,而关内正打的热火朝天。没有关内战场的钳制,让蒋介石增兵东北,东北我军便没有剿匪土改的迅速完成,也没有党中央交给东北的第一战略任务”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顺利实现。
正是有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东北野战军的兵源与其他野战军出现了极大差异,1947年以后,关内各部队里,解放战士比例占到70-80%,即补充兵员主要靠俘虏,这是因为各根据地负担太重,如贺龙司令员曾说晋绥的农村青年已经动员了六七成,而这时的东野是什么水平?80%以上是翻身农民战士。
东野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吸取初期扩军的教训,先全部清理掉部队中的坏分子,即伪满洲国警宪人员、兵痞,以及社会上的流氓和土匪,罗荣桓政委创造性地解决了翻身农民训练不足的难题,利用组建二线兵团的办法,给野战部队准备了大量政治觉悟高,战斗精神旺盛的后备兵源,整个解放战争,东野共组建了189个定员2500人的二线兵团,清一色的翻身农民子弟和东北产业工人,根本原因就在于东北农村牢牢掌握在手中,东北国民党的扩军根本无法相比,蒋介石又无更多的机动兵力出关增援,死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的各路人马,不具备出城野战的实力,早早就处于待歼状态。
东野大规模补充俘虏兵,是辽沈战役打完后的事了,总共补充了10余万解放战士。而这时的四野已经拥兵百万,84万人浩浩荡荡进关而来。
另外一个关内部队不能比的,是东野不仅掌握着全国最发达的铁路网中的大部,而且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立起独一无二的的铁道兵团,随打随修,先修后打,辽沈战役打锦州,10多万主力部队和大量军需辎重,秘密从四平、梅河口登车,用铁路输送到阜新,让锦州国民党军惊呼,一夜之间从哪里冒出了这么多共军。这种战场条件,不要说宝鸡以西寸轨皆无的西北战场,就是华东和华北当时也不具备。四野司令部坐火车进关的时候,西北的彭老总还在骑马行军。
除了关内外战场环境的不同,另一个更特殊的条件,是我军进入东北时,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基本为零,广阔的农村更是土改的用武之地,国民党进入东北的只是军队,而建政和争取群众,从国民党成立那天起就先天不足,不是共产党人的对手。东野在短短的时间里扩大到百万之众,土改建政才是对国民党最致命的利器。仅靠着新1军新6军几支美械王牌,就想把东野赶出国境,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内则大不一样,解放战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外线和内线作战,外线作战,没有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做依托,孤军深入蒋管区,部队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和伤亡,但又不能让蒋军在解放区肆意进出,把本就不富裕的根据地打烂,华东华北的主力就只能出击到外线,把战火引向蒋管区。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就是始于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同时,陈粟率领的华野外线兵团,陈赓兵团相继出击外线进行战略配合,三路大军开始和国民党军主力逐鹿中原,中原战场始终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而不是东北,这个战略观念毛主席多次提到,朱总司令也曾多次强调。
1947年7月前后这段时间为界,之前,华野冒险火中取栗,一举吃掉了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整编74师,这是解放战争以来全国战场最大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被粉碎。而东北战场上,东野的夏季攻势虽然取胜,但其中的四平攻坚战以失利告终,给林彪留下了很长时间的阴影,以至于后来打长春和打锦州来回举棋不定。
之后,转入外线的华野连续作战很不顺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外线作战的艰难马上显露无遗。而东野休整恢复很快,接着又发起了秋季和冬季攻势,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日益强大的火力,让东北国军缩进三个大城市。东野在冬季攻势结束后,又是几个月的休整,国军不敢出来打通交通线,林彪也无意强攻蒋军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直到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同一时期,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却打的炮火连天,正从外线作战的被动中夺回战场主动权,如果说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预演,攻克济南则是战略决战的开幕战,华野再一次打出了解放战争重要转折期的标志性战役。济南战役是第一次攻克蒋军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在解放战争进程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能不能攻占蒋军10万以上兵力守备的大城市,是中央九月会议定下的战略决战两条标准之一。另一条,是一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两到三个兵团,这是在辽沈战役进行中实现的。
东野入关前,关内战场从战略防御到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再到战略决战,是其他四个野战军紧密配合打出来的,几次在重要的转折关头,华野打胜仗的时候,东野在打败仗,比如苏中七战七捷和孟良崮大捷,如果不分析具体情况,就说东野不如华野,是不是也很不公正?
四野对关内战场的支援,在武器装备方面,主要是在入关以后,辽沈战役结束前,关内外陆路交通是阻断的,这个常识要有。
四野从东北打到海南岛, 同样气势如虹的是,全国最大的两个省区,也需要部队长驱万里去解放,一个西藏,一个新疆,路途之远,进军之艰难,丝毫不亚于在江南打追击战,四野解放华南尚且需要陈赓兵团配属和协同,怎么能无视各野战军的战略配合,又怎么可能包打天下。特别是在战绩上,不分具体情况贬此褒彼,无聊之至。
下期说说东北支援华东的大炮弹。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