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木
01
最近认识一个读者老王,手上有2000万,不知道该如何做资产配置,很痛苦。
老王早年在上海开工厂,赚了很多钱,把孩子都送出了国。之后老伴走了,自己退休后,一个人留在了上海。
孩子邀请过几次,去国外定居生活,但因为他留恋上海的风土人情,自己语言不通,迟迟不肯出国。
终于,4月份,上海爆发特大疫情,连续管控让他对上海心生凉意。
在连续吃了几天发芽的土豆后,他决心彻底离开这片伤心地。
于是疫情刚一结束,他就联系中介牌照挂牌,卖了手上唯一的一套静安的别墅,大概1500万,坐飞机去国外照顾孙子去了。
然而到了国外,并不如愿。
从未有过的孤独感,袭上心来。
气候、语言、文化、穿着、生活习惯……所有的东西都很陌生,他原来在上海好歹有一些老兄弟,能一起出去旅行,爬山、钓鱼、喝茶、下棋,谈天说地。
而在这里,全世界好像只剩下了他一个。
格格不入的他,又开始朝思暮想国内的生活。
于是他去联系中介,看看能不能1500万再从原来的小区买一套别墅,回上海生活。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别说1500万,2000万都买不到了。
卖房的时候,他听很多媒体说,上海疫情后房价肯定大跌,他怕房价一直跌下去,加上中介为了成交再一蛊惑,房子就打折卖掉了。
结果,卖亏了不说,上海在疫情之后,核心地段的别墅和大平层的价格没有下跌,反而上涨了不少。
几个月时间,老王这么一来一去,无形中亏了好几百万,这种感觉,甚至比房价下跌更让人难受。
现在的他极其迷茫。
上海内环的别墅买不起,一般的又不想要,其他城市又不了解,现在货币通胀又厉害,手里的钱一直贬值,无地方可去。
资产配置逐渐陷入困境。
其实老王这种就属于“卖飞了”。别墅虽然不是高流动性和高增值性产品,但在上海静安的位置,是绝对的稀缺品,卖一套少一套。
而对上海行情走势的预判也出现了问题。
上海每次疫情之后,改善房或者豪宅的房价必然上涨,这几乎是铁律。
我当时专门写文讲过,上海虽然伤了很多人的心,但经济实力无可撼动,改变不了它在全国富豪以及年轻人心中的地位。
疫情之后一定会放水救市,往往人们还会从银行里拿出更便宜的钱,再重新投入到楼市中,这么一来一去,房价就涨起来了。
最近这几年,我见过太多卖飞资产的朋友。
归根结底,财富与认知不成正比,很多人甚至还搞不清楚,什么是“资产”,什么又是“负债”?
资产是时间的朋友,可以保护你的财富,而负债是时间的敌人,不断吞噬着你的劳动力。
02
这几年,疫情影响叠加经济周期,楼市下行。
“空军”们趁机高举讨伐大旗,拿人口、城镇化等负面数据,炮击房地产,赚取情绪流量。
俗不知,房地产本就没有战争。
一有时间,我就会搬起板凳,做“星辰大海”的观众——
因为在浩瀚面前,足以渺小,足以敬畏万物,知道的越多,越觉得深不可测。
同理于楼市,“太大了”。
如果以省市为单位,中国比一个欧洲的体量更大更复杂,站在云端看中国,这里遍布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国家”。
而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迁徙潮”,经济在地理上的积聚程度,也在快速加强。
这是14亿人口以及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集合与流动。
崛起、转折、衰败,几乎同步上演,城市、板块、社区、甚至是房源都存在不同的走势。
看懂这一切,你就会明白,楼市的任何结论以及现象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如果单纯以全国为单位的唱涨或者唱跌,都是对房地产研究的亵渎,不是傻就是坏。
研究房地产,并不是单纯研究房价的涨与跌,而是底层的逻辑以及背后所连带资源的价值趋势。
比如老王的这套房,是静安的别墅。
别墅是改善的终点,静安是上海的核心,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龙头大城。
虽然房地产周期会让房价起伏动荡,但始终是大涨小跌,持续上行。
纵使上海没有人口再流入,没有买房需求,但是“想住上一套更好房子的需求”,一直存在。
目前唯一的趋势是,在疫情的反复打击下,地方债务逐渐显露,本来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城市,坠入深渊。
也就是说,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夸张,这个概念已经说烂了。
经济在地理上的积聚程度不可阻挡,大多数城市人口下滑严重,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转折,或者房地产持续下行。
在发达大城中,疫情影响,也会让非常刚需的地段购买力受阻,资产变得不再那么吸引人。
同样,老化的社区,无论在哪里,都在加速被人们抛弃。
这些概念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很多,不具体点名,大家应该都能猜到鸡犬猫兔。
今年年底,最大的信号是:
严重依赖房地产经济的地方债务会集中显现,当经济车轮彻底停止后,一些城市会陷入衰败。
在衰败面前,这些地方之前被认定的优质“资产”,逐步向“负债”靠近,而背后的受益者也会沦为受难者。
这就是我一直呼唤大家,及时做资产腾挪的原因。
对于已经拥有优质资产的人,我送你们两句投资界的老话:
投资的过程,80%的时间都是在忍耐和等待中度过的,真正快乐的时光不足20%。
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收益是“非线性”的,你要耐得住80%的寂寞。
03
最后我再讲一下最近银保监会对外释放的一个信号。
具体内容如下: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23日表示,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实质性扭转。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合理满足房地产市场融资需求,稳妥处置恒大等部分头部房企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得到稳妥处置。增量风险已基本控制,存量风险化解正有序推进。(来自财联社APP)
这段话意味深长,是一个转折信号的开始。
先是强调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和三稳基调,而后提出要满足房地产市场融资需求,稳妥处置头部房企和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2021-2022年这两年,我们的房地产已经完成了一次针对开发商的“定向爆破”。
目的就是为了出清高杠杆企业,降低负债,避免更大的雷出现,目前看来,效果十分明显——不单是是高负债企业爆掉,正常经营的低风险企业也被牵连,强制出清。
“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实质性扭转”,并不是针对房价讲的,而是针对开发商们的信号。
意思是,泡沫已经解决,对开发商输血的“通道”彻底打开。
前段时间,“中债增担保”给一批压力较大的民企发放“大礼包”,比如碧桂园、龙湖、旭辉等,这几天又传出第二批名单正在讨论:
富力、世茂、绿地、宝龙、中骏、雅居乐……
这里面有一些已经暴雷,如果救活,意味着不管风险不风险,只要单纯把融资搞起来。
开发商久旱逢甘露,开始进行下一轮“竞赛”。
有了钱,就要去拿地,拿地参与者变多,就会推高地价,一二级市场联动,对楼市房价又是一次正向刺激,不过仅存于高能级城市。
很多城市目前依旧限价,这意味着“套利房”还会增多,下半年摇号打新依旧是死命题。
总之,现在针对楼市各个参与主体的打压,已经画上历史性句号,该上涨的资产已经进入修复的通道。
这一切应该为接下来的大会做铺垫,预测届时针对经济发展的一大波刺激政策将会到来。
9月24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预计11月将恢复澳门居民赴内地及内地旅行团赴澳旅游。
这个信号你先细品,到时候我会具体解读。对了,别忘了把前面的文字多读一遍,都是肺腑之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