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是中国最会做梦,最敢做梦的公司,当然严谨一点得加上之一,在它的官网上高悬了四句略显空洞的口号:“为梦想激发动力,让梦想照进现实,为梦想永存斗志,为梦想攻克难题。”
这股土味可以浓缩为六个字,叫做敢想敢干敢拼。
而1966年出生的王传福,是一个典型的三敢战士,他小时候可以说是所有小镇做题家的榜样,出生在安徽农村,少时双亲逝世,在生活磨难当中考上了重点大学,然后呢,努力读书,在1987年去北京读研。
然后拜了院士做老师,专门研究电池材料,后来娶了高干女儿,成为了前途无量的干部,到了1993年王传福就得到了一个机会,去深圳当国企总经理。
你想这条轨迹如果说继续走下去的话,至少在当时看来,那可是非常稳的,可是不寻常的是,他遇到了涌现了华为,腾讯,迈瑞,万科等等的深圳,在这场历史进程里,28岁的王传福勇敢的辞职了,成立了比亚迪,开启了生命当中的另一种可能。
1995年到2002年,王传福在电池事业上面那是青云直上啊,因为太过奇迹,也滋养了他这一辈歧视同蒿人的狂妄性,毕竟他创业的时候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呢?
造电池,当时完整的电池产业线一条就要耗资上亿,王传福买不起,当然他也买不到,而启动资金只有他表哥的投资。
日企在电池领域一直虎视眈眈,设下重重的专利陷阱,那既没钱又没核心科技,还得要创业,这个场面堪比两手空空去上门提亲,那难度堪称是地狱,你说这仗怎么打呀?
要是搁历史书里面写到这儿,高低得天降一个赵云级别的人物才能有一线生机,可是现实中哪去找什么天降,靠看天气预报么?
那肯定不行,你只能靠自己。不过王传福典型的是个工科直男,私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很枯燥,没事就喜欢拿着一把钳子解剖各种电池,买不起全自动组装设备是吧?
我干脆手搓组装,于是当时的比亚迪靠低廉的人力成本硬是成了一家劳动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同时让电池的成本比当时全现代化生产的日企少了2/3。
而当时日本是什么情况呢?90年代日本陷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衰退,连带着日本企业在各个领域是节节败退,原因是什么呀?
他们都陷入了技术性破产,啥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这些企业赚到了钱,却不敢二次投入甚至技术降低成本搞价格战挤死对手,而且赶紧去还掉曾经的债务。
这就给了当时的比亚迪们一种错觉,咱们小米加步枪可以和飞机大炮打得有来有回。
为什么说这是错觉呢?因为千禧年我们加入世贸之后,咱们走向全球赶脚,这不太对,中国制造曾经引以为豪的成本优势,一上场却好像被对方施了一个叫做处理武器的咒语,那完全没得打,顺带我们还被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们给狠狠的上了一课。
零二年中国的DVD出口量占据世界90%,而以日本企业为首的联盟呢,发动了专利战,国产DVD在技术封锁之下。主品牌几乎全军覆没,沦为了廉价代工厂,而王传福当时同样遭到了日企的伏击。
结果呢?他都全身而退了。那什么原因呢?
大概四点,第一,王传福是自己正儿八经搞科研出身的,对那些所谓企业的专利技术嗤之以鼻,他曾经很狂妄地讲,说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于公开文献,30%来自于现成的样品,5%来自原材料等等因素,自身研究实际上不过只有5%。而按照他这个说法,比亚迪在山寨模仿的过程当中啊,只需要在无法替代的部分进行创新,那这样大大节省了成本。
第二点,王传福毕竟是个正儿八经搞科研的,他自己本人又非常尊重知识创新,对别家专利不屑的时候,他自己推动了专利倍增计划,1999年到2002年,比亚迪自己那可是申请了将近100项专利,六成是发明专利,四成是新型专利,这造成个什么局面呢?在技术上和自己的竞争对手,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要告我是吧?那我也告你呀,当然了,王传福同时还花了大价钱组建的专业知识产权团队,时刻准备打官司。
第三点,王传福同时还是个正儿八经的企业家呀,作为团队一把手,他在管理上面还是要有点手段的,对车间的工人就要求听话好使,显得冷酷无情,对研发团队,敢投入而且有耐心,显得霸气包容,而对管理层和重要的干将,又特别大方,给车给房给股权。
第四点,企业家的梦想是什么?作为中国人的实业强国梦,早年刚办企业的时候,为了搞客户王传福经常去美国或者是英国这样的地方,也遇到过被人拦下盘问,直接查你返程机票的情况,有一次他被问急了呀,护照都没要,甩手就走,这口气他咽不下去啊,什么意思?国穷不被尊重,等到后来他成了富豪,也坦率地承认的继续办企业的动力是让国家变强,让民族变富裕,一般呢,创始人是什么样?他的企业多半也就会是那个样子。王传福如果说是一个依赖山寨,漠视创新,看到权威就跪下的人,那比亚迪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梦想,更谈不上实现梦想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