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提起毛主席的夫人,立刻会想起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杨开慧,也不会忘掉江青。而对于贺子珍——毛主席的第二个妻子,大家却是知之甚少的。
毛主席和贺子珍既是亲密的战友,又曾是患难夫妻,他们的婚姻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著名的红色婚姻之一。他们的十年婚姻、撼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和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充满了神奇色彩,也不断吸引着人们去追寻、探究……
贺子珍回国,毛主席:她的开销我来出
从1928年到1937年,尽管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婚姻只维持了10年,随着贺子珍出走苏联而结束,但他们的生死与共、患难与共的爱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毛主席、贺子珍
当年轮又过了十圈,贺子珍满身伤痕地回到祖国的时候,毛主席也是感慨万千的。先是年初他同意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帮助贺子珍从医院接回国,紧接着又在5月30日给东北局妇委书记蔡畅写去一封信,请她照顾好即将从苏联回国的贺子珍。
8月,贺子珍带着女儿娇娇和毛岸青抵达哈尔滨,她先是在东北财政部任机关总支部书记工作,随后又被调往哈尔滨总工会干部处做工运工作。第二年,贺子珍跟随机关迁往沈阳,并和妹妹贺怡见面。
随后的几天里,贺子珍贺怡姐妹俩互相诉说着离别后的种种遭遇。贺怡说:“母亲去世后,是主席把母亲给安葬了,还立了碑。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派人将母亲的坟给挖了。收复后,主席又拿出10块银元,请附近的老乡重新将母亲掩埋起来,又立了一块碑。”
贺子珍听到这里,心里既伤心又激动,忍不住大哭起来。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贺子珍心里都很不平静,她感谢毛主席对自己和家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关怀,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离开。
此时,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女儿娇娇已经12岁了,她对父亲有了一点认识,但却从未见过父亲。
一天,贺子珍对娇娇说:“你回国一年多了,还没有给你爸爸写过信,你应该给你爸爸写一封信才是。”娇娇点点头答应下来,由于她从小在苏联长大,还不会写中文,便用俄文写了一封信。
贺子珍
贺子珍也摊开纸,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她第一次像普通人那样,称呼毛泽东为主席:
“主席,我已经回国了,身体不太好,还在休养,并参加了一些工作。我离开中国9年了,对国内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我要通过工作来了解。
我在苏德战争时期,生活很苦…不过这些都过去了。现在我要好好工作,我正在学习工会工作……最后感谢您对我妹妹和母亲的照顾,代我尽了姐姐和女儿的责任,我将终身铭记在心。”
贺子珍将娇娇和自己的信装在同一个信封里,写上毛主席的地址,发了出去。毛主席并没有给贺子珍回信,而是给娇娇发了个电报。贺子珍接到电报后,将电报中的内容念给娇娇听:
“娇娇,看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也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高长大了吧?爸爸很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爸爸身边……”
娇娇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尽管贺子珍并没有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但她的心意和她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毛主席无疑是明白了解了。那些日子里,贺子珍的情绪格外好,开朗多了,笑声也多了。
毛主席、李敏
1949年3月底,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西郊的香山,毛主席居住在双清别墅。此时毛主席的身边除了毛岸英以外,没有别的亲人,江青因病在苏联治疗,李讷一同前往。毛主席也萌生出将娇娇接到身边的想法。
大约过了一个月,毛主席派了一名警卫员带着他的想法来到沈阳。警卫员找到贺子珍后,说:“毛主席很想念娇娇和岸青,想把他们接到身边,就让他们在那里读书。主席让我过来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贺子珍毫不犹豫地说:“我完全同意主席的想法,没有任何意见。”紧接着警卫员又去学校找到娇娇和毛岸青,问他们愿不愿意到爸爸身边生活,两个孩子都说愿意。
1950年,贺子珍同哥哥贺敏学、嫂子李立英,联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很快回复:“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希望子珍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
不久后贺子珍来到上海,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听说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特意在九兵团兵团部弄了一桌酒菜,请贺子珍和贺怡吃饭,请贺敏学和李立英作陪。
席上,陈毅先向贺子珍敬酒,然后说:“贺子珍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结合是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我们不能忘记她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贺子珍被陈毅发自内心的话语给感动得热泪盈眶。
陈毅
紧接着陈毅又向贺敏学敬酒,还称贺敏学为“老战友”,他又看了看李立英,然后说:“李立英同志是新四军年轻的老战士,你和贺敏学恋爱结婚,我还算半个红娘呢!”陈毅风趣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宴会轻松欢快,陈毅对贺家对革命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10月,贺子珍来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上海市委也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不管是住房、治病,还是日常生活,上海市委都给予贺子珍最优厚的待遇。
贺子珍初到上海时,毛主席曾对陈毅说:“贺子珍在上海的开销,从我的稿费中支付。”陈毅当即反对,他说:“我们上海没有那么穷,一个贺子珍还是养得起的!”
事实证明,陈毅没有说谎,此后30多年,贺子珍的工资以及吃穿用,的确由上海市委包了下来。
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的最后一次会面
贺子珍回国后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再见毛主席一面,1959年夏,在毛主席的精心安排下,他们终于有了一次短暂的重逢。而毛主席和贺子珍能够再次见面,都是她的功劳——曾志。
曾志
1959年8月,曾志再次见到自己的好姐妹贺子珍。当时中央在路上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陶铸带着妻子曾志一同上山。会议期间,从广东来的冯白驹因心肌梗塞要到南昌住院,曾志便陪着丈夫送他下山。
抵达南昌后,曾志得知贺子珍就居住在省委附近,于是便和江西省委办公厅联系,找到贺子珍居住的小院。曾志刚一进门,贺子珍就认出了她,惊讶地说:“昭学,你怎么来了?”
曾志连忙进屋坐下,两人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和12年前风韵犹存的贺子珍相比,如今的贺子珍显得苍老许多,不仅头发花白,连身体也是非常瘦弱的。
曾志一回到庐山就去180号“美庐”,向毛主席讲了贺子珍的近况,特别提到贺子珍记性很好,过去的事仍历历在目。没想到的是曾志的话触动了毛主席,他沉思片刻后对曾志说:“我想见见她,毕竟是10年的夫妻嘛!”
曾志连忙将毛主席嘱咐的事情告诉给,时任庐山会议江西省接待委员会副主任的汪东兴。汪东兴当即找到江西省接待委员会主任方志纯商量,初步打算让曾志、朱旦华(毛泽民的遗孀,后嫁给方志纯)等人负责这件事。
第二天下午,毛主席邀请曾志、朱旦华在180号吃了一顿饭,进一步研究如何去接贺子珍。吃完饭后,毛主席问:“我想和贺子珍见最后一面,你们看怎么安排比较好?”
曾志没有说话,而是看向毛主席曾经的弟妹朱旦华,意思是听听她的意见。然而朱旦华也没有说话。毛主席看了曾志一眼,然后对朱旦华说:“旦华同志,你看呢?”朱旦华说:“我都听主席的。”
最终,汪东兴向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昆汇报了这件事,并决定由杨尚昆的妻子水静下山去接贺子珍,朱旦华在山上陪同等待。
1959年7月2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会议,此时的贺子珍正在南昌休养。一天,贺子珍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让她去庐山一趟,不过为了保密,上级并没有告诉她要去干什么。
贺子珍乘坐汽车经过九江,然后沿着盘旋的公路抵达庐山。当贺子珍走进山上宾馆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了。紧接着一名工作人员将贺子珍带进一间比较宽敞的房间,她刚踏进房门,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沙发上。
面对贺子珍那悲伤的泪眼和虚弱的身体,向来有泪不轻弹的毛主席也忍不住湿了眼眶。毛主席温和地对贺子珍说:“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坐下说吧。”
贺子珍坐在毛主席身旁,眼泪还是不停地流着,主席只好递给她一条毛巾,然后说:“今天见面的机会很不容易,等以后再想说的话,可又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贺子珍这才擦干眼泪,心情慢慢平复下来。毛主席递给她一杯水,说:“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身体和之前相比好些了吗?”贺子珍仔细打量着毛主席,说:“我比之前好了点,您看上去胖了,但也老了很多……”
毛主席笑着说:“现在事情越来越多,可不比之前打仗轻松,想得多了,人能不老吗?”贺子珍急忙说:“那您也要保重身体,中国人民都希望您能健康长寿。”
毛主席详细询问起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贺子珍一一都说了,毛主席听后叹了口气,说:“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毛主席说这句话的时候,神色凄然。
贺子珍的眼泪又流了下来,她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个时候太不懂事了。”
两人都沉默了,他们似乎在回忆过去那段艰苦又美好的时光。贺子珍的眼里充满了惆怅和柔情,她说不清此时自己是什么心情,只知道酸甜苦辣一起涌到胸口。
过了一会,毛主席有意转换话题,他谈起这些年自己的情况,还说自己实在是太忙了。贺子珍只是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的点点头。
谈着谈着,他们又将话题转到女儿娇娇身上。毛主席对贺子珍说:“娇娇有朋友了,你见过没有,同意吗?”贺子珍点点头,说:“我见过,是一个很不错的小伙子,您同意的话我就同意。”
贺子珍、李敏
毛主席说:“我想,女儿的婚事应该由她自己做主,我们当父母的不要过多干涉。等我这次开完会回去,就为娇娇举行婚礼。”
贺子珍和毛主席在一起谈了快一个小时,毛主席站起来说:“时间也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到时候再谈谈。”他们没有握手,也没有告别,只是点点头。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第二天就离开了,他和贺子珍没能再见上一面。22年后,贺子珍和毛主席再次相逢,贺子珍这一年50岁,毛主席66岁。
贺子珍这次被接到庐山和毛主席见面后,又回到南昌住了三四年。那个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尽管如此,江西省委还是给予贺子珍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时贺子珍在级别上属于厅局级,但她在江西却享受着省里最高的待遇,每天都能吃到二两猪肉。
毛主席一直挂念着贺子珍,经常让李敏到南昌三纬路看望妈妈,他知道贺子珍吸烟,还经常送去中华烟和熊猫烟。毛主席还派秘书叶子龙给贺子珍送去500元,中央的一些领导人,比如说陈毅、谢觉哉、康克清等人都看望过贺子珍,并向她转达毛主席的问候。
1966年初夏,贺子珍再次来到庐山。这次接待处安排贺子珍住在庐山第四招待所,由所长胡春娥全程陪同。贺子珍吃饭并不讲究,但一天要抽一两包烟。
有一次深夜一点多钟了,贺子珍还没有休息。胡春娥上楼准备请贺子珍早点休息的时候,却听到贺子珍在给李敏打电话:“爸爸还好吗?你们要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
市委不知如何安排贺子珍后事,邓小平一语敲定
1976年9月9日,这天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个沉痛的日子,因为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了。4点半,人民广播向全国人民播报了这一消息,而在3点半,贺子珍就被工作人员告知了这一消息。
当时贺子珍和贺小平(贺敏学之女)虽然都住在上海,但却不住在一处。消息刚到,贺小平就被上海的有关领导接到贺子珍处,让她好好照顾贺子珍。
贺小平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姑姑当时听到消息的时候没有哭,而是有些懵。当广播播出这一消息的时候,她就一遍一遍地听着,她想不明白,怎么会这么突然。姑姑也曾怀疑过消息的准确性。
晚上到很晚,她还不肯睡觉,我们都睡觉了,她就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想。想不通,就会来到我们面前,不停地问我们:‘你们听说主席病了吗?怎么会这么突然呢?’”
除此之外,贺子珍还曾责怪过自己的女儿李敏:“你为什么没有照顾好你爸爸?”
1979年9月,组织安排贺子珍去北京治病,后来安排她去毛主席纪念堂看毛主席。
其实从1978年开始,中央便开始安排各地老红军、老干部专程来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很快就有25000多名老同志实现了再见毛主席的心愿。
贺子珍在上海足足等了一年多,终于在1979年完成了这一心愿。贺子珍刚下飞机就要求前往纪念堂,李敏赶到十分为难,经过一番劝说后,贺子珍才同意再等几天。
在出发前两天,大家对贺子珍做起了工作:“姨妈,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以后,不能发出任何响动,更不能大哭,这是规定。”“姨妈,你一定要答应我们,不能哭,要听组织上的安排!”
贺子珍频频点头,她这一辈子是最遵守纪律的人,她当然会听组织的话。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贺子珍一行人从解放军总医院出发了,她用自己可以活动的右手,紧紧握着一条精心挑选的白手绢。贺子珍坐在轮椅上,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向毛主席敬献了一个心形花圈。
花圈的形状、绸带的文字,李敏都是征求过贺子珍意见的。心的形状可以代表贺子珍、李敏和孔令华对毛主席的一片心和思念;而绸缎上的“战友”和“革命”,则是毛主席和贺子珍一生的概括。
紧接着,李敏和孔令华一左一右陪伴着贺子珍,在外面毛主席白玉像前拍了一张照片。这也算是自1937年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延安凤凰山合影后,两人的再次合照。
随后,贺子珍被缓缓推进瞻仰厅,随着升降机的缓缓升起,一个水晶棺出现在大家面前,贺子珍终于见到了“老毛”。贺子珍紧紧地用牙齿咬着那块手帕,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然而当贺子珍到了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生活工作的地方,她再也忍不住,一下子失声痛哭了……
1984年3月,贺子珍的病情突然恶化,除了中风偏瘫以外,糖尿病、肺炎、肝功能衰退等多种并发症,造成她高烧不退的现象。市委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中央,中央办公厅连忙派出专机送来北京301、友谊等医院的几位专家,和上海几家医院的专家们进行会诊。
在瑞金宾馆,市委派人召开了抢救贺子珍的会诊会议,贺敏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华东医院的院长向大家介绍了贺子珍的病情,各位专家也详细查看了贺子珍在上海、北京的病例,并提出各种有效的抢救办法。
市委指示:“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和代价,也要抢救贺子珍同志的生命。需要什么医生就调来什么医生,需要什么药就进口什么药。”
参与抢救贺子珍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她最终因年高体衰,多种并发症一起爆发,于4月病危。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等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赶到上海。
当贺子珍知道女儿女婿都来上海后,还开玩笑地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所以赶来看我最后一面?”
李敏没心情开玩笑,她连忙追问:“妈妈,您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吗?”贺子珍说:“我肚子疼……”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因病逝世,享年75岁。
贺子珍去世后,上海市委被她的葬礼给难住了。李敏等亲人说:“妈妈生前就节俭,葬礼就一切从简吧,将骨灰放在上海的陵园就可以了。”
不过有同志说:“不行,贺子珍同志身份特殊,不能这样随意安排,应该请示中央。”上海市委觉得言之有理,他们也不敢私自做决定,于是连忙将这件事汇报给中央办公厅。
本以为中央办公厅会有办法,谁曾想他们也十分为难,最终这一难题被摆在邓小平的桌案上。邓小平一锤定音:“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去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在一室。”
如果有了解的小伙伴就会知道,邓小平口中的“一室”指的是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这里是中央领导同志安置骨灰的地方。邓小平作出这一指示,也是他对贺子珍一生最高的肯定。
4月25日,上海市委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中央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陈云等都送了花圈。正在上海的郝建秀和时任上海市委的领导人陈国栋、胡立教等以及上海近千名领导干部参加了告别仪式。
贺子珍的遗体被火化后,由她的亲属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
一个曾陪伴毛主席生活10年,为中国革命流血奋战,又受尽人间各种痛苦的伟大且平凡的贺子珍,就这样走完了她的一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