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网络上,经常有人调侃:原以为早年受苦,晚年享福。谁知道晚年也受苦,人生就跟福气没有半毛钱关系。
调侃归调侃,但我们依旧要把背后的逻辑理清楚,为什么早年受苦,无法换来晚年的幸福呢?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世界是发展的,环境是变化的,未来是难测的,各种不同的意外是会交织发生的。没有人,可能永远保证自己免受生活的毒打。
就拿“晚年养老”这件事来说,为什么它的不确定性那么大呢?因为养老这件事,不仅跟自己,以及个人的家庭有关,还跟大环境有关。
在100个人当中,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养老,那他不需要害怕,只需要安安心心过好每一天,那就足够了。因为99个人养1个人,那是很简单的事儿。
过了几十年,在100个人当中,有30个人需要养老,那问题就来了。如果这30个人还听老一辈的观念来养老,相信这些人的晚年,不会好过。
别的不说,就拿60后和70后这两代人来比较,我们就一清二楚了。70后的养老难度,那是远超60后的。
02
60后和70后的养老环境,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我想,差别有二。
首先,竞争的程度有差别。
60后有2.39亿人,70后有2.24亿人。按道理来说,60后的养老竞争是比较激烈了。可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身为后者的70后,才是最艰难的一代。
前者全部退休了,老龄化的比例又到了新的高度。而养老的资源,那是有限的。如此,留给70后的养老资源,会越来越少。
可以预见的情况是,70后不仅需要跟60后抢养老资源,还需要跟同龄人竞争。
其次,养老质量的差别。
在今时今日,60后已经奔六了,到了退休的年龄了。这养老的压力,还不算太重。至少,如今的老龄化程度不算太高,依旧处于前期。
过了十年,等70后退休了,到处都有需要养老的老人,可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了。这个时候,70后的养老质量,就比不上已经退休的60后了。
这跟吃饭是一样的。一桌菜上来了,长辈先吃了头碗汤,酒足饭饱。而后辈,就只能期望这锅里面的汤能够多一点。如果不幸,锅里面的汤不多,也没有办法了。
03
这老龄化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无法平衡以往的人口年龄结构比例。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以往,可以10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而未来,也许就是10个年轻人养五个老年人。资源紧张,各个层次的人都压力山大,那就比较困难了。
所谓“僧多粥少”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少子化的加剧,70后将是第一批受到少子化问题影响的老年人。
很多人会不解,70后又不是年轻人,少子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这社会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环环相扣的,“蝴蝶效应”也是很常见的。
比如说只有一个孩子的70后,他们的孩子几乎无法帮他们养老。因为他们的孩子连自己都养不活,就何谈养活父母呢?
还有一些70后,有二胎,如今二胎还很小。如此,等他们退休的那一天,也许二胎都还未大学毕业。养儿防老,那更是天方夜谭了。
另外,80后、90以及00后这代人少子化,“池子”里面的水就会减少,而要喝水的人多了。70后的处境可想而知。
04
人老了,要逼自己留好退路了。
第一,要给自己留好资产和存款。
靠别人,很容易倒霉,唯有靠自己才安稳。而靠自己的本质,就是给自己留好钱财。你的资产和存款,只能多,而不能少。
网络上有一个数据,就是说在一线城市“体面”地养老,需要163万。不管这个数据是否真实,它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晚年的花费,那是巨大的。
第二,千万不要有任何的负债。
有些中年人盲目乐观,过了四五十岁,还敢负债累累,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如果一个意外过来,那他们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同行,四十多岁了,还贷款两百万买房子。不幸的是,他买房后的两年内就失业了,别说房贷还不起,连房子都卖不出去,有价无市。如此,他的未来,那是一片黑暗的。
第三,不要为了儿女而掏空自己的棺材本。
现在的父母有个特点,就是为了儿女的婚姻大事而掏空自己的棺材本,根本没有想过未来的情况。这种“有前无后”的做法,害惨了很多人。
试想,你的孩子连结婚都成问题,还要你给钱,那他结婚后,也会继续啃老,继续掏空你的棺材本,那你将老无所依,又有何意义呢?
一切,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