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发布一下 0 0

大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片头曲:资本市场,什么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事,力求在最离奇事件发生时,你仍然能够活着】



在滚雪球里面,巴菲特曾经被一个公司血坑,那个公司叫所罗门交易所。而我想说是所罗门交易所里面有个叫梅利韦瑟的。


大致就是出了这么个事情:梅利韦瑟,他一手组建了一个所罗门债券部门,然后梅里韦瑟又是一个非常喜欢人才的人,整个部门的核心交易员,几乎全部是梅利韦瑟从各大学学院里挖掘的。


梅利韦瑟一直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大树,是他们的保护伞,是他们的慈父,呵护和照顾着他们。


但是他手下还是有个小弟不争气,干了一些违法的勾当,申购美国国债的时候,借用客户的账户一起申购,本来嘛,单一主体不能申购超过35%,但是这个小弟就这样投机取巧次次50%朝上,结果被发现了,财政局本来打算直接关闭这个公司的所有交易权限,以儆效尤。


当然后来因为有人来求情,加上这家公司负债上千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不得了的钱,连锁反应实在太大,最后就是罚款加梅利韦瑟离职,小弟入狱。


梅利韦瑟离职之后自己就创立了一家长期资本公司。由于有知遇之恩,所罗门债券部的小弟们都跟过来了。在这家公司里面梅利韦瑟也持续着的他的兴趣:爱才惜才,招揽人才,组建银河战舰。


最后甚至还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默顿和迈伦·舒尔茨入伙。能挖到这种人的老板能不厉害吗?美林证券明显清楚这一点,所以牵线搭桥,在美林证券以及各类大佬光环,个人魅力的帮助下,长期资本从企业主、社会名流,私立大学基金处获得了基金史上最大规模的启动资金:12.5亿美元。


长期资本交易模型底层逻辑,就是两位诺奖得主的的期权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理论金融产品的市价虽然随机出现,但和宇宙里广泛存在的其他随机事件一样,它们也会呈现某种分布。具备足够的数据就可以统计出分布形态。一旦市价偏离正常态,下注赌它回归就可以让长期资本获取利润。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市场的必然结局是价格回归正常态。


人有了,钱有了,扬帆起航。


有一说一的是,不愧是有大佬加持,基金从1994年2月底开始运作,当年回报率28%;1995年59%;1996年57%;1997年25%。4年4倍,年化41.4%。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债券套利型基金,只能用无敌来形容,更夸张的是,只有一个月是负收益,也仅仅是-1%。


在如此夸张的业绩之下规模迅速增长了6倍,达到了74亿美元。


到了1997年,基金由于规模太大,强制把外部投资者剔除,退出来了二十多亿,被踢了的投资者愤怒之极,简直要干他了。


但是凯恩斯有句名言:市场保持非理性状态的时间,可能会持续到你破产以后。


1998年5月,天才们设计的精密模型里的BUG出现了(可能性只有1/10的N此方的事件)危机降临亚洲金融市场,长期资本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之间利率相差过大,预测二者之间差距会缩小。于是利用从投资者那儿筹来的22亿美元作资本抵押,买入价值3250亿美元的证券,杠杆比率高达60倍。


等来的事件是:日本股市暴跌,俄罗斯国债违约,克林顿拉链门。在长期资本模型里,那些必将收拢的收益率,不仅没有收拢,反而持续扩大,大量本应负相关的对冲资产同向运动。


五月小亏6%,六月小亏10%,八月大亏44%,九月继续亏25%,等到月底年初的47亿,基金就剩个零头了——5.5亿。


自己的22亿本钱亏完了,政府还拼命的花了几十亿帮长期资本度过难关。


只要一直输,队伍之间就会相互怀疑。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和默顿也发生了矛盾,舒尔茨意识到用数学模型预测市场很危险,而默顿坚持认为可以通过优化模型解决问题。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但是梅利韦瑟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哪里。他总结了长期资本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还是模型和杠杆的问题,所以对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细化和完善,并严格将杠杆率控制在15倍以下,又创立了一只基金JWM。


后来,极端市场又出现了,08年的金融危机,又是一个1/10的N次方的小概率事件,他人又木了。基金又清盘了。


巴菲特说:资本市场,什么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事,力求在最离奇事件发生时,你仍然能够活着。


我投资是没有用过融资融券的,就是所谓加杠杆,无论多么小的概率都不是不可能事件,以前的教育股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是要活下去,在黎明前爆仓,后面十倍百倍的收益都和你没有关系了。投资对于一件事都必须有99%的信心与那1%投资者的警觉。


就算我无限看好的股票,我的持仓史上都没有让它们超过60%的持仓,因为我自己就要保证,在极端情况下,我至少还有钱,而不是要么赢,要么身无分文

所以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7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