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毛主席在全国人民的悲痛声中与世长辞。
为毛主席守灵的人员中,有一个人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既不是国家领导人,也不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他就是黄维。
说到黄维,他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更是蒋介石手下忠实地“追随者”。
解放战争后,众多被俘的国民党将领被送往各地的管理所接受改造,黄维也不例外。
但他在改造的27年间,却是冥顽不灵,拒绝改造,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战俘。
但这次,他却是特赦的人员中唯一一位为毛主席守灵的国民党将领。
“书呆子”黄维
1904年,黄维出生在江西贵溪盛源的一个农民家庭。鹅湖师范毕业后,他在当地的小学担任教员。
消息闭塞的乡下学校没有任何新式教育的痕迹,从小接受传统教授的黄维,自然也秉持着老教授那种刻板和较真。
估计也是在任教时期,黄维养成了他独有的呆板气息,墨守成规又坚持忠君思想,在学生眼中他就是个“书呆子”。
1924年,他在方志敏的帮助下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生。
军校里的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书呆子脾性,他一直坚持的忠君思想与蒋介石君臣之道和忠臣良将的说教格外契合。
所以,即使他报考军校时方志敏给予的帮助颇多,在学校里也结识了很多共产党员,但他最终还是选择跟随蒋介石,将他视作“明主”。
在国民党的阵营中,向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绿头巾赏穿黄马褂”。其中,“黄”是指黄埔军校,“绿”则是陆军大学,只黄不绿或只绿不黄,都逊色于这些既绿又黄的人。
这就意味着这种人在国民党中一定会官运亨通,节节高升,黄维正是这类人之一。
黄埔毕业后,黄维在讨伐陈炯明和孙传芳的几次作战中表现出色,这为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此后的黄维正如预料的那般节节高升,27岁任18军第31旅的旅长,29岁任一师之长,34岁更是一跃成为一军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德国深造的黄维被国民党急召回国投入作战。
1937年9月下旬黄维正式参战,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之战成了黄维的成名之战。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黄维率领部下死守阵地一个星期。作战最后期,师部除一个电报员在后方通讯,文书、炊事员全都上了前线,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两人重伤。
此战之后,国民党内大肆宣传黄维的忠勇。
不过,也有人认为黄维作战只讲兵法不会协调,动不动就是“兵法云”,认为他指挥作战过于死板僵硬,从此落下了“书呆子黄维”的名声。
黄维在贪污腐败成性的国民党将领中,也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了,他一向自诩廉洁。
当何应钦派人来查公账时,黄维没有像国民党其他将领的那般给监察官员大肆行贿,放言道:“倘若查出我有贪污中饱私囊,立即将我法办!”
他不贪污的做法在国民党中成了另类,不仅如此,黄维此人异常的固执,从来不搞巴结那一套。
众所周知,杜聿明早期极受蒋介石的喜爱,国民党的将领们轻易都不敢得罪这位蒋介石眼前的“红人”。
黄维偏偏是个例外,杜聿明率部队远征战败,负责其他部队点检的正是黄维。
虽然杜聿明知道黄维是个书呆子,不会存在法外容情,但他还是宴请了黄维,想让他给自己的部队少报一些损失,好歹留点面子。
黄维却丝毫没有给这个黄埔的同学留任何面子,也不怕开罪与他,如实点检上报。
功德林中最顽固的战犯
在蒋介石的反革命斗争中,黄维作为他的忠实追随者,鞍前马后地参加对红军的“清缴”,手上沾满了革命英烈的鲜血。
1948年12月,黄维率领12万大军在淮海同解放军作战,最终战败被俘。
当黄维知道自己是败给陈赓时,表现得格外坦然:“败给陈赓,我也不算冤枉,在学校的时候我就不如他。”
但是从被关押的第一日起,黄维就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君子不事二主”的态度,不接受改造。
战败后,杜聿明、邱清泉等众多高级将领都纷纷在劝降书上签字,黄维却态度坚决地拒绝签字。
在战犯所中,曾有记者采访黄维为何不早早地投降,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伤亡了?
听到这话的黄维就像是吃了火药一样,猛拍了一下桌子,对着记者大吼:“只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军,我为什么要投降,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我要战斗到一兵一卒……”
一个已经战败的将军都已经被关押了,他还如此的固执,足见日后黄维的改造工作充满了挑战。
不仅如此,黄维在功德林改造期间,当那些积极学习认识到蒋介石错误的战犯,发表对蒋介石的意见时,他依然极力维持蒋介石的形象。
殊不知他忠诚追随的国民党,在淮海战败后为了掩盖真相,早就对外宣布了黄维阵亡的消息,还委托他举行了“追悼会”。
他的妻子蔡若曙得知他阵亡的消息时,一度难以相信,觉得天都塌了。为了家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撑起勇气去找国民党索要抚恤金。
却被胡琏指着鼻子,不顾情面地指着脸大骂:“全军覆没的将军,还有脸来要抚恤金?”
蔡若曙于是哭着走了出来,黄维“死”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现在连抚恤金也没有,浑浑噩噩的她带着孩子登上了去台湾的轮船。
蔡若曙到了台湾后,仔细回想又不肯相信黄维就这么死了,几个月后她偷偷回了大陆,在多番打听之下得知丈夫是被俘虏,并未身亡。
这个消息,让濒临绝望的蔡若曙欣喜若狂,经过辗转将几个孩子全都从台湾接回了大陆,一家人满怀希望地,等待着黄维改造成功出来一家团聚。
但黄维拒绝改造的态度注定要让这一家人空等了。
黄维在监狱中不仅自己不改造,还看不起别人改造,只要有其他战犯认真悔过,他就会大加讥讽。
在战犯所内,战犯们都会被要求读一些书籍,然后发表自己的体会。
杜聿明在多次读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感受颇深,认真写下了一万多字的学习笔记,还强烈要求管理人员将他的感想寄给蒋介石。
黄维却拒绝看这些书籍,对于学习改造更是充耳不闻,如果有人诋毁蒋介石时,他就会站出来大放厥词。
当工作人员要求他剃掉留了很久的胡须时,他却说道:“在国民党时期留的胡须,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剃掉。”
黄维被关押时不仅是言语上的不服,在战犯所他甚至和那些改造良好的战犯大打出手,若不是工作人员及时制止,谁都不会罢手。
当时,黄维所在的学习小组副组长董艺三,读完一本书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黄维当即出言反对:
这本书说的是个屁,什么国民党的银行都是四大家族的,都是蒋介石一家的?要是这样说,那共产党现在不是有个中国人民银行吗?这个银行也是毛泽东一家的!
话音刚落,董艺三就大声反驳他,其他几位战犯也群起而攻之,要黄维写出书面的检讨,反思自己的思想。
黄维固执的性子哪里肯改,下午他又因为“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检讨惹了众怒。
其他战犯同他大打出手,幸亏有工作人员出面来制止,不然按照当时的架势,双方都得挂彩。
潜移默化、逐步改造
1959年我国准备释放第一批特赦战犯,公布名单之前工作人员已经通知蔡若曙好好听广播,暗示她黄维会在特赦名单内。
蔡若曙那天准备了好酒好菜,带着子女在家里专心听广播期待丈夫回家,但他们听完杜聿明、邱行湘等10名将领的名字,却没有黄维。
蔡若曙的希望再一次破灭了,她不知道后续还会继续释放战犯,只觉得11年的等待落了一场空,她不想再这样无尽地等待了。
一个寻常的日子,她带着大量安眠药来到图书馆并全部服下,想要一个人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好在有人前来查看资料,将她及时送到了医院抢救,虽是抢救回了一条性命,但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使蔡若曙患上了精神分裂。
其实黄维当时是在内定的特赦名单内的,由于他改造态度极其恶劣,不服从管教,最终将他的名字给划去了。
黄维在狱中虽然拒绝改造,但他作为军人,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打败美军的事实,却是心服口服。
当时功德林有好几个大喇叭,播报着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战绩。
在这些趾高气扬的国民党将领知道解放军要与美军作战时,他们都抱着看好戏的态度。
因为他们固执地认为国民党战败只是运气使然,解放军要是与实力悬殊的美军打仗,是丝毫没有胜算。
从战场传来的一个又一个捷报,无疑是狠狠打了他们的脸,包括黄维在内的顽固将领从此对解放军都是满腔佩服。
黄维虽然嘴上不承认自己改造,其实他的心里已经对共产党,对解放军有了新的认识。
为解决朝鲜战场上粮食短缺问题,战犯所组织了“炒面运动”,黄维一改之前不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其中,工作得格外卖力。
不仅如此,黄维开始写作来赞扬英勇作战的解放军战士们,扬言要比其他人写得都好。
不久后,黄维给妻子蔡若曙写了一封家书,信中没有问候妻子子女,也没有谈及家事,只说了一件事,还嘱咐要尽快莫耽搁。
让妻子送些钱来,他要学习《共产党宣言》这本书,需要买一些参考资料。
可见,之前顽固不堪一心追随蒋介石的黄维,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改造的态度也不再抵触了。
但要说最让他坚定改造的,无疑是共产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1952年,黄维的结核病发作了,他的结核病不仅严重,种类多样高达五种,肺结核、腹膜结核……
无论哪一种发作起来都是要人命的大病,腹膜结核导致黄维的肚皮肿得老高,两条腿更是肿得发亮,根本无法下床。
最严重的时候,黄维甚至觉得自己的皮下都是水,晃一晃都能听见水声。
然而就在他准备这样等死的时候,他一向贬低的共产党却将他送入了医院,还安排了单间的病房,一日三餐是小灶病号饭。
每天还有牛奶、鸡蛋、猪肉等肉食,就是在我国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的伙食也没有差过。
不仅是伙食,治疗黄维的病症有一种特效药,但我国当时的条件还无法做到资产,周总理特批去香港重金购得药物来为黄维诊治。
在黄维在病床中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排解的时候,也是功德林的管理人员四年如一日地照顾他。
黄维看在眼里都记在了心里,国民党对待被捕的共产党是什么样子,他是知道的,不虐死就算仁慈了,根本不会管犯人的死活。
多年以后,他甚至想到哪怕自己是国民党的中将,患了这么多病,也只会离职回家休养,他那本就不丰厚的家底,怕是自己会一命归西。
多年后,黄维才坦言:
自己其实很早就对共产党改观了,他们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重要的是我知道共产党领导时,首要大事永远都是老百姓的事,国民经济发展的也是越来越好,我不可能睁眼说瞎话!
1975年3月21日,黄维作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归家,当拿到自己的特赦通知书时,他激动得泪流满脸。
此时的黄维已经71岁了,他在监狱里生活了27年,蔡若曙也在外面苦等了27年。
成功改造,立志促进统一
特赦后的黄维不再一心追随蒋介石,致力于海峡两岸的统一工作,想要为新中国做贡献来弥补自己当年犯下的错。
他留在北京担任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每月工资有200元,也搬进了政协为他准备的新房子,1978年还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黄维在政协工作的时候,也一直保持他固执清廉的作风,对待工作较真又严谨。
1989年黄维从香港出差回来之后,就开始着手推动两岸统一的大事。
国民党方面联系到他,让他以国民党现役军人的身份定居台湾,国民党会会保持着他国民党中将的身份,并结算他27年累计的巨额薪水。
国民党提出的优渥条件却被黄维拒绝了,他说自己去台湾是为了促进两岸统一的,他不会辜负共产党对他的培养。
黄维决定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去台湾访友,他列出了自己要探访的好友名单,为此行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足了准备。
在去台湾访友之前,他仍然在为即将召开的政协会议不断地开会,准备提案。
就在探访台湾行程前夕,1989年3月20日,黄维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了,他满心期盼的台湾访友之行也没有机会进行了。
结语
晚年黄维回忆自己一步踏错的一生,他反思到自己这个人思想转换很慢,没有事实摆在面前,不会轻易地认输。
黄维在我党的改造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选择拥抱人民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鉴于黄维在抗日战场上做过的贡献,他的骨灰被安置在了八宝山,海峡两岸都为他举办了追悼会。
很多年后,黄维平静苍老的声音从一台老式收音机中传来:“我是罪大恶极的战犯,解放后受到宽恕和改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