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筹守城人
来源|华兴多多金App
今年二季度业绩期,白色家电龙头捷报频传。8月30日,格力发布半年报,显示二季度业绩明显改善。公司2022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952亿元,同比增长4.6%,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环比增长86%。
尽管格力电器的自我定位仍是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集团”,但从目前的主营构成来看,空调仍是格力拥有绝对支配地位的产品。“好空调,格力造”也早已成为了广大国民耳熟能详的slogan。据公司年报,格力仍在某些空调细分品类下持续卫冕:2021年格力中央空调是中国中央空调行业销售规模唯一超过 200 亿的品牌,实现中央空调市场“十连冠”;2021 年度家用空调内销销量格力空调以 37.4%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实现 27 年领跑。
来源:公司公告
01
“好空调,格力造”
格力电器成立于1989年,成立初期通过企业合并开始从事空调制造,主要业务为家用空调的生产、组装和销售。三十余年来,格力在产品深耕、销售渠道、管理机制等方面均显现出独树一帜的风范。在1996年首度销量超过春兰空调后,格力电器保持了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的业绩。
格力的空调业务,自主掌握了空调制造核心技术压缩机的研发和生产,且在其他技术上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和技术突破,如空调芯片制造和智能霜化技术等。同时,格力重视质量保证,专业打造“十年”免费包修的高质量空调。
渠道的发展变革是理解格力空调帝国缔造的另一条主线。早期,格力通过流程优势抢占了市场。与格力品牌深度绑定的董事长“董小姐”,最初也是以销售女皇的名号带领格力一路高歌。1994年, 董明珠凭借前几年为格力贡献的超六分之一、数额超过五千万的销售额,在格力内部的人事危机中被推举至销售要职。
1995年,国内空调行业需求开始放量,格力进行渠道结构调整,从业务员推销模式转向大型经销商分销模式。从1996年,在梅雨连绵、空调销量放缓的凉夏中,格力从全国空调的价格血战中另辟蹊径,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促使本年内销售增长17%,首次超过春兰空调。1997年,用于返还经销商的金额达到2.5亿,格力于此后坚持淡季让利和年终返利的渠道政策。
为避免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争,1997年格力开始推行区域股份制销售公司模式,整合经销商资源,在每个区域与当地大经销商共同出资组建专营格力品牌的股份制销售公司。“湖北格力空调销售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由厂商联合组成的区域性品牌销售公司。此后,格力逐渐通过不断增持,由总部派遣人员等,逐步增加对区域经销商的控制,以建立稳定的价格体系和品牌形象。在国美降价风波后,格力进一步与主要经销商进行交叉持股的股权捆绑计划,以保证格力与经销商共进退。因此经销商即愿意付出成本,帮助格力在淡季时进行压货,使格力空调不受季节供需限制、全年生产,避免产能闲置损害利润,从而建立了产销均衡的体系。格力由此逐步建立起了网罗棋布的强大渠道网络,令格力长期拥有较少的存货和稳健的现金流。
02
极创新下的积重难返
回顾格力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明白格力在发展早期,一度建立了流程优势的护城河。流程优势通常是一种容易为竞争对手模仿,且较为短暂的护城河,但仍能令企业保持一段时间的竞争优势,并带来盈利的提高。格力在分销渠道上的持续的模式创新和所构建的强大渠道优势成为格力营收增长、一度成为市场份额扩张的强劲驱动。
正如《巴菲特的护城河》中所说,流程优势通常并不长久。格力的强劲对手们也并不乏渠道妙手,正如美的减省中间环节抽佣打造了价格优势,且玩家们纷纷布局线上,格力也进行渠道改革已久,甚至与线下经销商的矛盾频繁擦枪走火。但无论是线上布局,还是线下渠道扁平化,格力二十余年与渠道既紧密又强势的联系确实显出积重难返。
除渠道外,格力一直在跨界以期寻找新的增长驱动。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中,格力属实跨界尝试极多。从下场新能源整车制造与智能家居,到董明珠转型超级网红,再到最新的预制菜新风口。主要是因为在空调主营方面已经增长乏力。2020年,美的集团空调业务总收入达到1212亿元,首次以微弱优势从空调业务收入1179亿元的格力手中夺去第一把交椅。尽管今年上半年格力归母净利润水平有所回暖,但仍未恢复到2018年和2019年的同期水平。而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增长并非由于产品盈利能力的提升,空调业务毛利率反而有所下降,净利润改善主要来源于销售费用的严控。格力空调的超高质量也相应拉长了产品替换周期,国内空调市场已初见天花板。
而相对于全品类的家电销冠美的,和高端与出海均可圈可点的海尔相比,格力在空调品类从产品到的渠道的深度布局,都使格力在业务创新的脚步中频频失去先发优势。而格力未来是否还有破局奇招,还请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并打开“华兴多多金App”紧密关注公司基本面变化。
投资顾问 祁亚康
执业编号 S168062109000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基于自身独立的判断,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对于本文中任何来源于公开信息或第三方等的数据、报表、信息,华兴证券不就其真实性、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