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菲特在这个时候买入西方石油

发布一下 0 0

据伯克希尔于周三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9月26日至28日之间,伯克希尔花费约3.5亿美元,买入了599万股的西方石油。其持股比例上升为20.9%。老爷子丝毫不怕最近的石油价格下跌,逆势加仓。

巴菲特持续买入石油的逻辑是什么呢?

石油作为典型的大宗商品,有明显的周期性。最近的大周期,除了2000年后中国加入世贸工业大发展带来的大宗商品需求大周期之外,之前的一个周期就是70年代美国的滞胀了。其发生原因叠加了供应短缺和货币超发造成的贬值。

供应短缺是由于石油禁运中东战争造成的。货币超发是之前的越南战争的需要。

我猜测作为经历过70年代美国滞胀的人来说,巴菲特是判断经济进入了实际的滞胀周期。

滞胀周期里,大宗商品的需求逻辑导致它的价格价格很难降下来。


清末民初,中国有一个短暂的民族工业繁荣阶段。大概是19世纪晚期一直到大萧条的前两年。这个期间中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作业,耳熟能详的产业大亨们,比如荣氏家族,电视剧《大染坊》什么的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以上海最为聚集,其次是江苏,山东等沿海城市。

这个时期的大亨们,很大一部分是开办的纺织生意。当时我特别不理解。后来在一个展览馆看到解释:当时的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农民基本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商品。但穿衣是刚需,大机器生产后的纺织成本低于手工纺织,因此纺织业发达。

其实,不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而是穷。

穷,没有消费力,只能消费粮油、纺织、火柴这种刚需产品。其他不刚需的产品市场太小。

上面这个刚需逻辑,它一样适用于滞胀时期。

上次美国的滞胀先是越战等需要,超发了大量的货币。然后又遇到石油危机导致供应出了问题。说简单点就是货少钱多,那么刚需的货品价格自然就很难降下来。

这次美国是先疫情救市拼命印钱,然后又遇到了俄乌战争导致的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新组合。昨天连北溪管道都被炸了。一样是货少钱多。

通胀有一定的滞后性,不是越战后印钱马上通胀,也不是疫情后印钱马上通胀。需要一段时间让印出来的钱渗透开。出来混,总要还的。

现在我们套用最开始的民国时期的消费逻辑。在消费力不足的时候,必然会压缩不必要的生活消费。

但,刚需压缩不了。

刚需就是粮食,刚需就是柴米油盐,刚需就是能源。

由于“胀”,导致滞胀时期这些刚需产品的价格是上行的。从账面上来看,就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利润大涨,业绩飙升。

这就是比尔盖茨买农场的逻辑(他现在已经是美国最大的地主),也是巴菲特买西方石油的逻辑。


另:

不要悲观。我们对比的是美国的情况,如果对比中国。我个人认为更适合拿70年代的日本来对比。当时日本产业上相比美国有优势,在滞胀时期受的影响要明显小很多。在完成产业升级后迅速进入了下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7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