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亲自下场警告
9月30号,一个不出所料的消息从克里姆林宫传来。当天下午3点左右,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签署了乌东四州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协议。这意味着,一块相当于葡萄牙大小的领土,从此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
据报道,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最宏伟的大厅举行,普京在这里会见了乌东四个地区的领导人。尽管前线战事不利,但是莫斯科红场仍然举行了盛大的音乐会来纪念这次公投。有分析认为,普京可能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展现他对战争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乌东四地正式加入俄罗斯的前一天,联合国方面又与俄罗斯打起了“嘴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称,入俄公投标志着一场“危险的升级”,将危及该地区的和平前景。他表示,相关地区正处于俄罗斯的占领之下,因此公投是在乌克兰的法律和宪法框架之外进行的,“任何继续吞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的决定都没有法律价值,应该受到谴责”。他还强调,“俄罗斯的任何前进决定都将进一步危及和平前景”,“这将延长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影响,并阻碍我们在乌克兰和其他地区提供救生援助的能力”。
对于古特雷斯的表态,俄方的回应也是毫不客气。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指出,古特雷斯的言论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这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乌克兰问题上,古特雷斯也一贯表现出与西方集团相同的选择性做法,这实际上是把他自己置于到了西方阵营当中。
筱林认为,在联合国秘书长亲自下场警告后,俄罗斯仍然坚持将乌东四地纳入本国领土,这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无疑是联合国的权威将遭到进一步弱化。必须承认,长期以来,联合国就是一个西方势力占主导的国际组织。虽然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都拥有一票否决权,但是在联合国官员的人事任命方面,中俄的话语权却不够充分。这就造成,很多联合国官员的立场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而是站在了西方国家那边,经常明里暗里配合西方搞一些小动作。像最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就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其僭职、背职。而事情的起因,就是这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负责人缺乏职业操守,身为联合国官员竟滥用职权,替美英澳三国的核潜艇交易背书,在明显存在核扩散风险的情况下,硬说这项交易不用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核查。
那么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现在联合国的制度确实还有不少缺陷。尽管入俄公投本身也面临很多争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都认为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但是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联合国秘书长作为国际组织的总负责人,需要更多的体现中立性,而不能直截了当地去谴责任何一方,尤其是俄罗斯这样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么做非常容易引起误解,让俄罗斯以为联合国秘书长是代表西方利益,使得联合国难以发挥斡旋劝和的作用,其权威性也将无法得到体现。
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美俄的“心理战”
而另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乌东四地正式加入俄罗斯后,普京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其实这种说法,早在入俄公投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但质疑普京虚张声势的人也不少。对此,筱林的看法是,不管普京有没有使用核武器的预案,至少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为此做准备了。
筱林注意到,就在入俄公投结果出来的那一天,北溪1号和2号管道突然相继发生了爆炸,导致数十万吨的天然气泄漏。事件发生后,美国和欧洲国家第一时间站出来表示,爆炸是人为故意破坏,并不点名指控是俄罗斯所为,乌克兰则公开声称一定是俄罗斯干的。面对西方的集体指责,俄罗斯称其“愚蠢且荒谬”,并要求安理会对此展开调查。俄罗斯媒体还援引波兰前总理的一段推文,分析说北溪管道爆炸是美国军舰投下的深水炸弹所引起,相关报道也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转述。
对于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相互指责,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受益者的角度看,最大嫌疑人无疑是美国,其目的就是想切断欧洲的退路,让其从今往后只能依赖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无法再与俄罗斯重归于好。但是这却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欧洲也会去指责俄罗斯,却对美国身上的种种疑点视而不见。
对此,分析人士就指出,北溪管道爆炸事件,本质上是美俄之间的一场“心理战”,这场战争虽然以牺牲欧洲的利益为代价,但是却得到了欧洲的默许。具体而言,美国和欧洲其实根本就不像它们嘴上说的那样,对普京的核威胁不屑一顾。事实上,它们认为普京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极高,而且非常想要避免核弹在乌克兰战场引爆。
但是呢,美欧又不可能公开承认自己怕了普京的核威胁。它们只能一边宣称,普京是在“虚张声势”,一边不动声色地设法阻止普京使用核武器。那么如何阻止?如果是在冷战期间,方法很简单,举行几场核试验就行了。像苏联在新地岛试爆的“大伊万”核弹,就对美国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但是这个方法在今天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过好在也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因为核警告的目的,无非是让对手相信,自己真的有使用核武器的决心。所以在真正的核战争到来前,双方往往进行的都是心理战。
欧洲又再次当了一回“冤大头”
而从北溪管道爆炸的前因后果来看,这起事件其实就有比较明显的心理战特征。
一般来说,核升级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核试验警告;第二是使用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第三才是使用大当量的战略核武器。现在,普京直接跨越了第一个步骤,威胁要使用战术核武器。那么作为回应,西方的应对手段,起码也要达到核试验的程度,才能够起到震慑作用。但现在西方又不可能真的进行一场核试验,那么找来找去,最合适的替代方案,只能是把北溪管道给炸掉,而且一炸就是4个泄漏点。
这种做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它想要达到的目的,与核试验警告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告诉俄罗斯:你看我连海底天然气管道都敢炸,连释放出几十万吨危险性气体都不在乎,那你觉得我还有什么不敢的?事实上,与核试验带来的生态灾难相比,炸掉两条海底天然气管道所产生的影响,已经算得上是微乎其微了,只不过经济成本有点过高了而已。但这也是它的意义之一,毕竟核试验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也很高。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通过一种肆无忌惮的破坏,向对手传达出同归于尽、鱼死网破的信号,所以必须要做到“够狠”,既对自己狠,也对敌人狠,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
目前看来,北溪管道的爆炸,似乎还真的对俄罗斯产生了一定的吓阻作用。比如29号,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突然表示,俄罗斯愿意根据最新的军控条约,恢复与美国之间的核武器数量检查,并且将考虑与美方谈判代表举行面对面会谈的可能性。
俄方的这一决定,显然不是凑巧做出的。按照军控条约规定,美俄两国每年都要通过实地走访和空中侦察等方式,核实对方的核武器数量有没有超过条约规定的上限。但是受疫情影响,自2020年以来,相关的检查活动就一直处于暂停状态。不过筱林觉得,所谓疫情,其实只是美俄的一个借口。因为疫情虽然限制了人员流动,但是总不能限制飞机侦察吧?事实就是,美俄由于关系紧张的缘故,一直拒绝向对方开放领空,所以才导致空中侦察也没办法进行。
如今,疫情尚未结束,俄方却突然松口,表示愿意恢复核武器数量检查,而且还将考虑与美方举行面对面会谈,这背后必然有着十分特殊的原因,说不定就与近期的北溪管道爆炸,以及更早之前布林肯透露的美俄私下电话沟通有关。
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欧洲无疑又再次当了一回“冤大头”,仅仅为了警告俄罗斯不要轻举妄动,就白白搭上了两条花费巨资建造的海底天然气管道。
美国一个劲地“薅”韩国的羊毛?
筱林觉得,这其实也反映出了一个趋势,那就是随着美国的实力逐渐衰落,美国政府越来越喜欢拿盟友开刀,让自己人出血。比如最近,一个名叫李钟秀的韩国专家,就在《国家利益》网站上刊文吐槽这一点,呼吁美国不要老是单方面让韩国付出代价,最好能够让美韩双方都能获利。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尹锡悦上台以后,韩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变,在中美竞争当中,韩国似乎更倾向于站在美国那一边。但这么做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可能比韩国从亲美政策中获得的好处还要多。毕竟,中国仍然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作用也举重若轻。像三年前,日本对韩国半导体和显示器产业实施的原材料禁运,就给韩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果中国也效仿日本,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对韩国实行断供,那么韩国也会很不好受。此外,韩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也是在牺牲自己国内的工作岗位,去为美国创造工作岗位。在美国建成的大型半导体工厂,还可能与韩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对韩国的制造业发展和GDP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作者认为,既然韩国为了向美国靠拢,付出了这么多的代价,并且韩国积极配合美国打造自主供应链的行动,也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也该有所表示,不说补偿一下韩国,最起码得把《降低通胀法案》等歧视性条款给去掉吧?但是呢,美国到目前为止什么也没有做。
对此,他在文章中就劝说美国政府,如果想让美韩联盟长期健康发展下去的话,就应该实现两国“双赢”,而不是韩国出工出力,美国坐享其成。
筱林认为,其实在主观上,美国也并不是真的想要一个劲地“薅”韩国的羊毛,它也希望与盟友实现“双赢”,但是奈何美国的“去工业化”深入骨髓,已经到了没得治的地步。任何制造业到了美国,都必然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这个成本,美国自己是不可能承担的,只能转嫁给盟友。恰好,韩国在众多盟友中最愿意听话,那么美国当然要狠狠地“割”韩国的肉。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在亚洲也好,还是在欧洲也好,美国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耗材”不够用了。欧洲现在已经快要被美国榨干,韩国也开始叫苦连天。而等到所有人都忍受不了美国的敲骨吸髓后,估计美国的霸权,也就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