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病逝,上海市委请示葬礼的规格,邓小平一句话定调
1984年4月初,在上海生活多年的贺子珍,身体持续高温经常昏迷。
医院想了很多办法,都降不下来体温。
医生觉得贺子珍可能时日无多了,于是向上级汇报了贺子珍的病情。
晚年的贺子珍
4月15日,客厅的电话匆匆响起。
是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那头传来一句话:“贺子珍同志病重。请马上去上海。机票已经买好了。”
孔令华和李敏对母亲的重病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在去上海的飞机上,李敏不停地祈祷:“妈妈的生活已经很辛苦了,千万不要出事……”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
贺子珍一生几乎都是一个人生活的。
也许她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1937年坚持离开延安去苏联。
1937年10月,贺子珍准备去上海,目的是取出长征时敌机留在体内的子弹。
当贺子珍离开时,毛主席正在参加一个会议。
贺子珍到了西安办事处,见到了从上海回来的毛泽民和他的妻子钱希均,得知上海发生了战争。
就在这时,毛主席的卫兵带着亲笔信来到西安,劝说贺子珍回延安去。
贺子珍谢绝了。很快,毛主席又发来一封信,劝她回心转意,还带了一箱她喜欢用的生活用品。
年轻时候的贺子珍
1938年1月,尽管毛主席一再挽留,贺子珍毅然前往了苏联。
按照贺子珍的计划,她最多在莫斯科待两年,一边治病一边学习提升自己。
初到莫斯科,贺子珍就被这里的繁华所吸引。
苏联非常重视贺子珍来莫斯科,来苏联之前,贺子珍就已经怀孕了,所以被安排住在办公楼里一个比较好的房间。
根据安排,贺子珍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期间,她为了取出长征时留在身体里的弹片,几乎去了所有的医院。
结果却得到一个残酷的结果:这些嵌在骨头里的弹片被肌肉牢牢包裹,已经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
如果手术强行取出,大出血就会危及生命。
1938年,贺子珍在苏联生了个儿子。
苏联的冬天异常寒冷,孩子出生10个月左右就夭折了。
贺子珍第一次感到后悔,不该一怒之下离开延安。
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后来在苏联国际儿童研究所工作。
贺子珍生女儿李敏
贺子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隐约透露了回国的想法。
毛主席没回复。贺子珍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只说想念女儿李敏。
毛主席想到贺子珍一个人在苏联可能很孤独,特意把李敏送到了苏联。
贺子珍和李敏,毛岸英、毛岸青住在一起。
身在异国,贺子珍带着三个孩子生活。
大家都叫贺子珍“妈妈”,这是比较开心的一段日子。
然而李敏不适应莫斯科气候,染上急性肺炎,差点丢了性命。
贺子珍为了救女儿,直接和医院院长吵架。
结果,她被强行送往伊万诺夫市精神病院,这一过程持续了近5年。
贺子珍完全没有精神问题,但是精神病院强迫她吃安眠药。
贺子珍越反抗,医生就越认为她精神错乱,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夜以继日地睡觉。
她被关进疯人院,不仅见不到女儿,回家也成了奢望。
1947年,王稼祥、蔡畅、罗荣桓去苏联,用尽各种方法找到贺子珍,向贺子珍询问未来的打算。
在异国度过十年的贺子珍,只有三个字:“回国。”
王稼祥一行给毛主席发了电报,后者与苏联取得了联系,终于允许贺子珍回国。
贺子珍带着李敏和毛岸青回国了。
虽然已经回国,但贺子珍已经永远失去了陪伴毛主席的资格。
毛主席和贺子珍(剧照)
1947年冬,贺子珍从苏联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到上海工作。
据贺子珍的侄女何小平回忆,贺子珍平时的日子都是“孤独”“寂寞”的。
除了亲戚,很少有人来看她。
邻居都知道贺子珍住在这里,但是因为作息时间和别人不一样,她很少和亲戚以外的人接触。
中国成立后不久,贺子珍来到上海与她的哥哥贺敏学会合。
此时,她已经和毛主席分开了十年。
刚来上海的贺子珍,突然很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她心里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思念。
直到再也控制不住内心深处的感情,贺子珍选择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没多久,贺子珍就收到了回复。
毛主席在信中只告诉她要保重身体,多看看新中国的变化。
此时,贺子珍已经完全明白了。
贺子珍剧照
1950年,贺子珍接受上级安排,来到上海生活。
毛主席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跟上海市市长陈毅说贺子珍在上海的一切开支都从他的稿费里出。
陈毅说,一个贺子珍上海还是养得起的,没必要用毛主席的稿费。
因为年轻时致力于革命,没有照顾好自己,贺子珍晚年身体也不好。
1954年住进华东医院治疗。
医生诊断她患有精神分裂症,生病时她变得非常疯狂。
她不仅抓别人的头发,还抓自己的头发,总是用抽烟来缓解。
贺子珍和女儿、外孙女
虽然毛主席不能和贺子珍在一起,但经常关心她的生活,派人给她送东西,甚至还经常让李敏去看望她。
1959年7月9日,贺子珍和毛主席在庐山美庐别墅再次相遇。
那是两人时隔32年后的最后一次见面,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毛主席问她:“当初为什么非要走?”
贺子珍哽咽着回答:“都是我的错。我当时太无知了。”
贺子珍离开后,毛主席对身边的人感叹道:“这位女同志是巾帼英雄。她很诚实坦率,但缺乏文化。
当初都劝她不要去苏联,可是没人能说服她。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生活很艰苦,我们也不知道消息……”
毛主席和贺子珍见面的地方
贺子珍住院期间,李敏成为家人的“信使”,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
把父亲对母亲的关心和叮嘱从北京带到上海,母亲的治疗情况从上海带到北京。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
贺子珍向毛主席坐像敬献花圈
贺子珍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极力掩饰自己强烈的悲痛,但连续两天的失眠掩盖不了她强烈的失落和凄凉。
夜里两点,贺子珍的外甥女何小平正在睡觉,突然听到有人敲房间的门。
打开门,她看到姑姑贺子珍,贺子珍像是在询问何小平,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她反复说:“我不知道主席生病了,他怎么这么突然就走了。”
晚年的贺子珍
1984年,正在病床上休息的李敏,突然接到中办的电话。
对方在电话里说:贺子珍病重。已经准备好了去上海的机票,并让李敏她的家人立即赶往上海。
18日晚贺子珍体温突然升高,一直昏迷不醒。
李敏一家人守候在门外,彻夜未眠。
李敏和孔令华
19日下午,贺子珍心跳越来越弱,慢慢心电图出现一条直线。
就这样,贺子珍去世,享年75岁。
亲友们听到贺子珍去世的消息,都泪流满面。
上海市委领导得知贺子珍去世的噩耗,第一时间赶到送别贺子珍,安慰李敏等人。
贺子珍去世了,但是善后的安排却遭遇了一些波折。
鉴于她曾经是毛主席妻子的身份,上海市委不敢擅自处理她的丧事,只好向中央请示解决办法。
每个人对此都不知道怎么处理。
这时,邓小平站出来说,“贺子珍同志去世了,我们中央的领导都去送花圈。贺子珍同志骨灰可以放在一室。”
4月25日,贺子珍遗体火化完毕后,中央派出专机将她的骨灰运回北京。
然后在哥哥贺敏学、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的护送下,贺子珍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室里。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相伴十年,贺子珍见证了毛主席在政治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无论是意气风发还是陷入低谷,她总是陪伴毛主席度过每一个重要的时刻。
在过去的十年里,贺子珍为毛主席生了很多个孩子。
但世道艰难,那时候,长征路是一条吃人不吐骨头的地狱路。
这里埋葬了多少英雄的尸骨?
孩子出生在战时,只能被父母勉强托付给老乡。
当他们回头再去找时,只剩下几个在贺子珍左右。
贺子珍死了之后,留下了三个箱子。
当李敏将三个箱子全部带回北京打开后,发现里面大部分都是日常衣物,此外还有一叠收支票据和各种发票。
可见贺子珍的生活有多简单。朴素。
除了这三个盒子,贺子珍还留了一个台历。
既有贺子珍这些年的感悟,也有她个人情况的记录。
在1976年3月6日和7日的纸上,她用毛笔写下了这些诗:
“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贺子珍这个名字被亿万人知晓和铭记。
她和毛主席在一起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十年,她是一个女中豪杰,她也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浴血奋战,饱尝人间种种苦难的杰出女性。
纵观贺子珍的一生,有着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也有着遭受不幸和苦难的艰难岁月。
当然,更多的是一段沉默的时光,她的心在滴血,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但她毕竟陪伴毛主席走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顾全大局,贺子珍一个忍受着孤独和病痛的折磨。
然而,中国革命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这样一位伟大女性的名字——贺子珍。
谨以此文向贺子珍致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