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国大典画毛主席像时,您只有30岁,如此年轻,这么神圣而光荣的任务怎么会落在您的身上呢?”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机缘巧合之下被中央领导选中了。”
1949年4月,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周令钊画的毛主席画像被中央领导看中,将他选做了开国大典画像的总负责人,让他为毛主席画像。
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周令钊,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用来了琢磨画像,这才画出了那样一副令全国人民为之崇拜,心生向往之情的画像。
自开国大典之后,毛主席像就一直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也只有更换画像时会才会被摘掉。
时光匆匆,转眼间,毛主席画像已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数十年,而这个现象,也让许多外国人记者感到不解,为了解清心中疑惑,1980年,国际著名新闻记者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抛出了这个问题,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挂多久?”
邓小平听后微微一笑,没有思考,立即给出了一个答复,令在场的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那么,邓小平究竟给出了什么回复?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又为何会一直挂着,为何不考虑换成其他领袖画像?
机缘巧合下,他被中央领导拍板为毛主席画像画师
1949年初,国民党败局已定,彼时的蒋介石已经在秘密的往台湾转移钱财等物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大中央领导提出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提议,并在6月份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中,表决通过这个提议,将“开国大典”的时间定为了10月1日。
时间定好后,中央各部门立即组织筹备了起来。
其中,最令中央领导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是:毛主席画像该交给哪位画师去画?
思来想去,几位中央领导在议论中忽然想到了一个人:周令钊。
其实,早在这年4月份的时候,中央领导便看上了周令钊的画技。
当时,北平六国饭店举行了国共和谈,六国饭店会场的布置便是周令钊负责的,周令钊是一名画师,他见会场内的布置有些单调,为了缓解会场布置的单调,特意选用了毛主席在延安时的一张照片,并以此照片为蓝本,画了一张毛主席像挂了上去。
这张画像中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领口微微敞开,面带慈祥的微笑,照片背景为红色,将毛主席形象画的出神入化,令人远观还能感受到毛主席画像上的精神气。
前来谈判的中央领导,一步入会场便看到了这幅画像,看到画像后,他们在心中连连惊叹,纷纷被画师的画技所折服。
为了结识这名画师,会议结束后,几名中央领导找到了布置会场的周令钊:“那副毛主席画像,画的真传神,是哪位大师画的?可否留一个联络方式?”
周令钊愣了一下,红着脸低下头,有些不好意思:“不是什么大师,是我画的。”
听了周令钊的一番话后,中央领导为之震惊,因为周令钊的年龄实在是太年轻了,他们不敢相信,这么年轻的画师,却能画出那么传神的画作。
之后,中央领导留了周令钊的联络方式,并勉励了他一番,让他对自己的画技充满希望,继续在画画这条道路上奋斗。
时间来到了6月份,各大中央领导在会议上确定好“开国大典”举办的时间后,开始为“开国大典”的举办做准备工作。
“开国大典”是在天安门广场处举行的,届时,不仅会有城内的老百姓前来观礼,还有国外的记者、友人前来。
首当其冲的是,这么多的国内外人士前来观礼,他们最开始注意到的,肯定是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如果画像没有画好的话,势必会闹出国际笑话。
为了解决画像问题,中央领导开始在国内物色画师,思来想去,他们的脑海中忽然想起了一人,而这人便是几月前与他们相谈甚欢的画师周令钊。
领导们觉得,周令钊虽然年轻,但画技高超,他画过的毛主席像得到过不少人的认可,将“开国大典毛主席画像画师”这个任务交给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就这样,周令钊被中央领导点名,成了开国大典的画师,专门为毛主席画画像。
接到任务后的周令钊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投身到了画毛主席像的工作中。
此次画像,周令钊依旧选了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作为参照,并在周恩来等人的建议下一再修改,将画像上的字迹消除,将敞开的领口合上,这才画出了这张亲切又不失严肃感的毛主席画像。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日,人民早早地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在发现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的毛主席画像时,人们纷纷被画像所吸引,驻足脚步去瞻仰。
画像上的毛主席带着八角帽,侧着脸,亲切地笑着。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在朝着老百姓微笑。
这样和蔼亲切的毛主席形象,深入观礼的每位人民心中,也让国外的记者、友人为之赞叹。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会挂多久?
自开国大典以后,毛主席画像便成了天安门城楼上一道红色风景线,每当路过天安门城楼时,人们便会忍不住往画像的方向看,仿佛只要看一眼,心里便踏实了下来一般。
毛主席是共产党的领袖,带领着八路军将日军驱逐出了国内、带领着解放军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带领着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人民的心中,毛主席的形象光辉而伟岸。
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中国老百姓的家中,几乎家家都会挂一张毛主席画像,每当遇到了不顺的事,只要对着画像说几句话,看上几秒钟,便会安下心来。
而那个时期,销量最好的画像便是毛主席画像,可见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之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几经修改,换了再换,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毛主席标准像是毛主席的侧面形象,1964年民众出于爱戴之情,向上反映说毛主席画像的形象不好,只有一只耳。
民众觉得身为全中国的领袖,画像形象应该庄重,不应只露出一只耳,这样会有损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就这样,相关部门接到群众的反应后,连忙请摄像师给毛主席拍摄正面照,也就是第四幅毛主席标准像。
如今,沿用至今的毛主席画像,正是第四幅毛主席标准像。从1967年元旦起,第四幅毛主席标准像被制成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直未被取下来。
第四幅标准像中,毛主席端正地坐着,面露慈祥的微笑,让人一眼瞧见便心生亲切之意。
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见到画像后,还曾做出了这样的一番评价:
“第四幅标准像真好,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主席都在看着你,他老人家很喜欢,当年是他亲自圈定的。”
可以说,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在几十年内换了好几次,但无论怎么换,都未曾换成其他领袖的画像,天安门城楼上始终挂着的只有毛主席画像。
中国天安门城楼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许多重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是中国对外的象征。
毛主席画像被挂在天安门城楼几十年未曾更换,自然引起了许多外国人的不解。
其中,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还曾当面采访过邓小平这个问题。
当时,法拉奇是政治新闻界的著名记者,采访过许多大人物,让法拉奇感到遗憾的是,她采访的许多大人物都是欧洲、美洲国家的政治人物,但亚洲的政治人物却采访的很少。
为此,法拉奇将目标瞄准到了中国身上,中国占地面积世界第三,法拉奇十分好奇,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战后的几十年内有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发展成了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的现代化国家。
带着这份好奇,法拉奇来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外交部的同意下,对邓小平进行了独家专访。
1980年8月,法拉奇来到了中南海,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
刚一见面,邓小平便满带笑意的握住了她的手,向她寒暄道:“我代表中国欢迎你的到来。”
邓小平的亲切笑意,让法拉奇卸下了心里的紧张,随之,法拉奇也回以笑意,与邓小平寒暄了起来。
两人寒暄几句后,被人带着走入了会谈室。
在会谈室里刚坐下没多久,法拉奇便拿出了随身的录音笔,打开录音笔开关后,便开始了工作。
法拉奇知道邓小平的日程繁忙,为了不耽误邓小平的时间,法拉奇单刀直入,提问的第一个问题便十分犀利,让会谈室翻译倒吸了一口冷气。
法拉奇问: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挂多久?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面对这样犀利的问题,邓小平完全不怯场,他毫不犹豫的说:“永远保留!”
说完这句话,邓小平顿了一下,向法拉奇解释了原因:
“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 到处都挂, 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毛主席为中国人民做的事,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将永远纪念他!”
之后,法拉奇和邓小平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辩论了下去,谈到最后,邓小平总结了一句话,这句话一出,让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他说:
“请你记下,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 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后,法拉奇微微一笑,也彻底明白了中国人对毛主席画像的感情,不再与邓小平纠缠在这个问题上,而是换了一个问题继续提问。
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缔造者,他的画像将永远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第一次会谈结束后,邓小平有些意犹未尽,随即便和法拉奇约了第二次会谈,让法拉奇受宠若惊。
面对法拉奇抛出的一个个犀利问题,邓小平从容不迫的接下,并回答。
而邓小平临危不乱的回答水准,也让法拉奇为之赞叹。
两轮会谈结束后,法拉奇高兴地伸出手,邓小平随即握住,这一刻,两人相视一笑,颇有种相见恨晚之意。
回到了国外后,法拉奇整理了一下采访邓小平的录音以及手记材料,原封不动的将采访内容登在了报刊上,引起了各国媒体的纷纷转载,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邓小平的领袖风采。
正如邓小平在会谈中说的那样: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缔造者,他的画像将永远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毛主席不仅是新中国的领导者,还是人民的精神领袖,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毛主席率领着工农革命,带领着人民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建立了新中国。
毛主席虽然已不在,但他伟岸的形象依旧活在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的,毛主席的画像将永远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我们将永远深切的缅怀毛主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