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九客栈
1894年杭州发现了一处古墓,当时的考古人员进去后发现此处墓穴的布置极其简陋。甚至于还不如规格一般的衣冠冢,这也引起了他们莫大的兴趣。
经过多名专家的检查,确认了墓穴主人的名字则是—武松。而当专家小心翼翼地将棺椁打开之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全都大惊失色:
“原来这才是真相!我们被所谓的历史欺骗了近千年!”
这个武松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打虎英雄到底是一个人吗?如果真的是他,那他的墓穴又为何会如此简陋呢?
武松剧照
武松之墓——首次现世
杭州涌金门从古至今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古有金牛出水、张顺归神。这是有着数不清的神秘色彩,而我们的故事也要从这里开始讲起。
根据杭州县志记载,1894年涌金门发生了一件趣事。在涌金门的翻修工程中,工人挖到了一具棺椁。
古人常说“见棺发财,紫气东来。”可眼前的这具棺椁破旧不堪,毫无半点名贵之像。这也打破了工人心中的期待,根本没有考虑过下方很可能还存在着一处古墓。
涌金门
事情很快传到了当地衙门处,适逢当时的县衙对考古、下墓颇感兴趣。所以便立马派了考古专家前往涌金门,对现场进行了勘察。
而真实情况确实也和工人们的想法所差不多,尽管往下深挖不多处确有一处古墓。但周围都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贼不走空的道理人人都懂。
此时专家们也失去了下墓一探究竟的欲望,恰逢天降暴雨。为此他们也只能离去,可他们没有注意,棺椁之上的泥土经过雨水的冲刷缓缓露出了四个大字。
其中一名专家随意瞟了一眼注意到了这般变化,于是便叫住了众人上前查看。等到众人走上前去细细查看之后。
发现“武松之柩”四个大字赫然出现,这让专家一下子提起了兴致。这难道是那位打虎英雄—武松吗?
武松打虎
可是据史料记载,武松最后应是在六和寺病逝。理应不会有如此凄惨的待遇,人总是对于未知充满了好奇,于是众人便将棺椁转移了位置进行了开棺验尸。
《水浒传》当中对武松的描写则是:
“武松身长八尺,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有百斤力气。”
明朝一尺约为30cm,武松放到现在则是要比姚明还要高大。但从棺椁内的尸骨来看,这显然不是书中描写的那个武松。
武松
《水浒传》中的武松威风凛凛好不英勇,还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士。而他的英勇事迹直到如今,也还能被我们所津津乐道。
单臂擒方腊、醉打蒋门神、徒手杀猛虎,这些都代表了武松的勇猛。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武松身形的高大,不然又岂能拥有如此惊人的统治力呢。
但棺椁内的这具尸骨的身形不说矮小,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正常身形。实在让人难以和那位打虎英雄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棺椁内部便再无任何用来证实身份的器物,棺椁便被重新封存了起来放回了原处。直到1924年,事情再次发现了转机。
杜月笙
武松之墓——迁移西冷桥
杜月笙是声名赫赫的青帮头目,自然也将义气二字放在心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得知了杭州曾经挖出过武松墓的消息。
为此他也亲自前往了杭州对此进行了验证,而当他走到武松墓前之时。眼前的一幕却让这位上海滩大鳄不禁落泪。
墓穴周围杂草丛生,甚至快要没过了膝盖。四周尽是垃圾和荒土,曾经义薄云天、声名赫赫的武松,死后却如此凄惨和荒凉。
杜月笙见此直接便安排工人将武松墓迁移至了别处,更是对墓穴外部重新进行了修缮。而杜月笙这次的行为,也为考古学家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武松墓
武松之墓——再度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技术和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曾经那些没有被确认的古墓,便成为了考古学家的首要目标。
1964年有关部门组织了考古队伍对处于杭州西冷桥的武松墓,第二次进行了挖掘、勘探。目的就是为了确认墓穴主人的真实身份。
第一次考古学家根本没有下墓去勘察,只是草草对棺椁本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勘探。而这一次考古学家没有放弃任何一处的线索。
在考古学家下墓后对内部仔细排查和勘探之后,在墓穴最深处发现了一座残破的墓碑。而也正是此物的出现,揭开了事情背后的真相。
模拟场景
墓碑之上记录的正是武松的生平往事,尽管有些许字迹因为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但大多数信息都还能依稀辨认。
在经过语言学家的翻译后,专家不禁大惊失色说道:
“原来这才是真相!我们被所谓的历史欺骗了近千年!”
根据墓碑的内容得知,武松的容貌、生平皆和《水浒传》当中的描写有着极大的落差。
真实的武松
真实的情况是武松的出身极为贫困,而且是家中独子。根本不存在与所谓的哥哥,不过武松自幼便随父母下地干活,倒也练就了一副好体格。
但绝对不像书中所写“身高八尺”那般夸张,武松从小便见不得不义之举。因此从小到大,经常能见到他行侠仗义的身影。
他也因为这个在十里八乡闯出了不小的名声,后来还被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相中。自此武松便成为了教头,变成了替朝廷做事之人。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高权很快便倒在了朝廷纷乱的政权当中,新任知府自然不可能留用他的心腹,至此武松也恢复了平民的身份。
随着新任知府蔡鋆的上任,杭州百姓的生活立马便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蔡鋆依仗着其父蔡京的势力无恶不作、鱼肉百姓。
此等所作所为,彻底击中了武松心中的逆鳞。为此武松没有丝毫犹豫,便在心中做下了一个决定。
蔡鋆之父—蔡京
月黑风高杀人夜。这天晚上武松埋伏在蔡府门口,远远便看到蔡鋆所乘之轿缓缓而来。武松在旁默默等待,等蔡鋆吩咐抬轿之人离去之时。
武松从一旁闪出,朝着蔡鋆后背就是一阵猛刺。蔡鋆在去世前也向府内发出了呼救,还没等武松离开现场就被多名护院团团包围。
双拳难敌四脚,武松最终被对方生擒继而送入了衙门。蔡京得知儿子遇袭身亡的消息后,便向杭州府下达了命令。
自此武松便被衙门用了数不清的酷刑,而一代英雄最终也是承受不住日夜的折磨。以这样一个凄惨的方式,死在了杭州府狱中。
武松剧照
而武松的尸体则被官府随便找了一处便扔了,由于武松在世对百姓常做善事。为此百姓为了纪念武松,也为他刻碑、立坟作为纪念。
怪不得专家在看了武松的墓志铭后会说出被欺骗这样的话语,真实的武松非但没有安度晚年。甚至还有着这样凄凉的结局,实在让人感到一阵惋惜。
武松如果没有《水浒传》当中的那些事迹,单从真实的历史来看。他还算得上一位声名赫赫的好汉吗?
答案是肯定的,与书中的人物相同。武松一生都将行侠仗义当做他的人生信条,他的一生都在做着好事。
武松剧照
而他做这些事的前提并不是为了权、钱、名利,全都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胸怀。
在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之时,是他挺身而出打击了那些穷凶极恶之徒。为此守护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从老百姓为他离的墓碑这一举动来看,就足以看到武松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综上所述,就算没有那些事迹加成,武松也照样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
他的不畏强权、嫉恶如仇的精神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做事的行为。
或许施耐庵在构筑书中武松的时候,早就知道了武松的生平事迹。但他依然选择如此下笔的原因,我想他可能也对武松的结局感到了不忿吧。
于是施耐庵便在书中续写了武松的余生,为此用来纪念这样一位可敬但却可悲的一位忠义之士。
武松
被隐瞒的历史
由此可见历史不一定都是真的,为此历史也分为正史、野史。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能被拿来考证的已经变得少之又少。
中华历史泱泱五千年,在这之中却有好多事情是我们熟悉但又陌生的。
我们都学过东汉蔡伦造纸的事迹,而他的造纸术也一举被列为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中国和世界介质传播造成了伟大的贡献。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蔡伦虽然极具才华,但为人德行败坏。他伙同窦皇后参与后宫之争,使用不当手段逼死正宫导致太子被废,最终他也落得一个服毒自杀的结局。
蔡伦
中国千百年来都会以孔融让梨来教育孩子,对于一名幼童来讲。为此孔融在大部分眼中都是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贤人,可真相真是如此吗?
公元196年,青州因为遭到了袁谭的攻打从而失陷。孔融也因此逃出城去,渴望寻一明君以展他的才华。
最终孔融机缘巧合下加入了曹操的麾下,但在孔融的心中他对曹操相当不齿。甚至多次当着文武百官出面顶撞曹操。
久而久之便加深了曹操对他的恨意,但他归为一方势力之主。任意杀害贤才恐怕会落有口舌,为此曹操对此也非常苦恼。
直到孔融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父子之间能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只是情欲作祟的产物罢了。母子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单纯,只不过是将寄存到瓶中的东西倒了出来而已。”
孔融
曹操听完之后便立马将孔融处死,并且安上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适逢曹操心中厌恶孔融至极,为此孔融的家人也被曹操全都处死。
而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正史中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综合孔融成人之后的种种行为。使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变成了一个无从考究的事情。
说起帝辛大家可能都很陌生,但提起纣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那些做过的恶行是否一瞬间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了。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纣王不但不是一名昏庸无道的君王。反而是一名非常善于治国的皇帝,虽然才能不及秦皇汉武,但也不该被冠上一个昏君的帽子。
帝辛
在后世所传言论中,纣王荒淫无度、好色如命,甚至还建立了一座酒池来满足他的一己私欲。
而在正史当中,帝辛作为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随他继位之后,便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他即位期间,他开创了平民做官的先河。只要有才华能对国家做出贡献,都能有机会一展宏图。
而之所以他能有如此的下场,皆是因为周王朝的抹黑和《封神演义》当中对他的杜撰。
史书的作用是记载明确的历史,以供后世进行传承和学习。但史书又会因为当权者和作者的主观性,造成一系列的偏差。
中华历史泱泱五千年,那这其中必然会因为一些波折导致事件发生一定的翻转。但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
看待历史一定要从全方位整体的去看,不能凭借只言片语和一些零碎的片段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正确的看待历史、学习历史、品鉴历史,能够对人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以史为鉴,明确未来的路如何行走。
有人说过,研究历史就是为了研究历史中间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之上,历史确实是没有办法被恢复真相的。
但也正是这个追求真相的过程,才是学习历史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我们面对着许多不一样的史料记载中。
按照自己的分析分辨出哪段历史更加贴切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成就感爆棚的事物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华五千年历史当中的善与恶,用善规范自己、用恶警醒自己。
只有这样历史才不是冷冰冰的一本本书籍,而是活生生的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