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但却能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
1976年7月6日,军魂朱德总司令与世长辞。
此时,毛主席的病情也在不断加重。就在老人家弥留之际,中央政治局委员们来到病榻探望,与伟大的领袖做最后的诀别。
其他政治局委员探望的时候,毛主席只是紧逼双目,没有任何动作。但当工作人员在毛主席耳边轻声告知叶剑英元帅在病床前时,毛主席却微微睁开了眼睛,手还轻轻地做了一个招呼的动作。
不过,当时的叶帅伤心过度,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当他虎目含泪转身离开的瞬间,毛主席昏暗的双目似乎突然有了光芒,再次抬起手做出了召唤的动作。
一旁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细节,连忙招呼叶帅回来。叶帅听闻,赶忙回到毛主席的身边。此时,毛主席似乎用尽了最后的力量,嘴唇微微颤动,好像要告诉叶帅什么,但却没有声音。
叶帅焦急地紧握住毛主席的手,把头努力地贴向毛主席的嘴边,但还是什么都听不清。
最后,毛主席的手指在叶帅的手背上轻轻地碰了几下,就再也没有动静。
叶帅只能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病房,但他一直在思索。
毛主席在临终前为何要特意召回叶帅?
毛主席的动作有何深意?
毛主席是要通过与叶帅间几十年的默契留给他一份特别的遗嘱吗?
建军元勋
叶剑英同志(以下尊称为“叶帅”)于189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客家小商人家庭。
商人的家世背景赋予了叶帅“心细”的特质,这将使他在未来的革命生涯中每每遇到纷繁复杂的问题时,总能做出最准确的分析和最正确的抉择。
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叶帅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使得他在未来成为我军难得的“儒将”,而且他的诗词经常受到毛主席的赞誉。
能文是一方面,很多人不知道叶帅的武艺也很高强。他的父亲是晚清的武秀才,所以叶帅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917年,他考入云南讲武堂。
当时,云南讲武堂的教官很多是日本人,其中有一个教官的“剑道”非常精湛,学员们和他在切磋中经常败下阵来。
尚武的家风使叶帅就喜欢和高手过招,因此在用心练习了几个月后,叶帅出人意料地战胜了这个教官,为国人争了一口气。教官则把他的武士刀送给了叶帅。在日后的战争年代,叶帅一直把这样“战利品”带在身边。
从讲武堂毕业后,叶帅开始追随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国民政府的两广统一之战,而且他对孙中山先生的“北伐”主张非常支持,孙中山先生闻之夸赞他“年轻有为”,并将24岁的叶帅提拔为海军陆战队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背叛革命,炮轰孙中山先生的总统府。叶帅在此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将孙中山先生护送到“永丰”舰,自己则率部搭乘“宝壁”舰紧随其后,并在随后的50多天里一直保卫着孙中山先生。在此期间,他手持机枪和部下一起与岸上的叛军激烈对战,粉碎了陈炯明的阴谋叛乱。
当时,在“永丰”舰上护卫孙中山先生的是蒋介石,但他来得比叶帅晚,论起保卫“领袖”的首功,应该算给叶帅,而且叶帅可是“亲冒弓矢”,不像蒋介石只是派人上岸给孙中山先生偷菜吃。
护卫孙中山先生是叶帅第一次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
1924年,27岁的叶帅升任粤军第2师参谋长,同年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的副主任,和26岁的政治部主任周总理成为同僚。所以,我党领袖在国军中素有威望的,周总理排第一,叶帅必须排到次席。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爆发时,叶帅已经是蒋介石视为嫡系的国民革命军1军2师师长,可见蒋介石是多想拉拢叶帅。但叶帅毅然“通电反蒋”,投奔武汉国民政府,担任第4军参谋长,顶头上司是第2方面军司令张发奎。
不过,叶帅很快发现了汪精卫的反动嘴脸,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叶帅的爱国之心非常了解的周总理闻讯后立刻批准,7月上旬,在中国革命最为凶险的时刻,叶帅成为了中共党员,绝对是抛弃了一切荣华富贵,“火线入党”。
在南昌起义前夕,汪精卫在庐山开会,决定让张发奎诱捕贺老总和叶挺将军,叶帅得知后,冒着巨大风险当即下山,将贺老总和叶挺将军约到九江,及时将这个消息告知他们。
随后,贺老总和叶挺将军立刻率部开拔,并取得“南昌起义”的胜利,由此,第一支由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正式诞生。
在我党革命事业初创期的关键时刻,叶帅再次力挽狂澜。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围剿”起义部队,叶帅又以第4军参谋长的身份向张发奎建议应当派第4军直接去广东,在李济深和起义军作战的时候,趁机夺取空虚的广州城,而不是与起义部队打得两败俱伤。
叶帅如此建议的目的有三:
一、保护起义部队。
二、调动第4军去广东,把广州城李济深的部队诱出。
三、利用自己掌握的第4军教导团和警卫团趁广州空虚,配合叶挺将军和张太雷同志发动起义。
此计可谓“一箭三雕”,而且被张发奎全盘接受。
1927年12月11日凌晨3点半,广州起义的第一枪由叶帅领导的教导团首先打响,张发奎裤子都没穿就落荒而逃。当时,叶挺将军是临时赶到广州担任总指挥,在实际战斗中,叶帅的起义部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虽然起义失败,但“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并列为我党初期独立领导的“三大起义”,为红军的创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叶帅在其中的两次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而在我党未来的征程中,他还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舌战群儒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和红1方面军踏上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中,叶帅毫不犹豫地支持毛主席成为党中央的领导人。
1935年6月,红1、4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党中央做出了北上抗日的英明决策。但红4方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张国焘却提出错误意见,要求红军南下。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极力说服下,他才勉强同意红1、4方面军混编,并分为左、右两路共同北上。
作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帅当时也坚决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建议。
8月中旬,张国焘在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时就开始按兵不动,并再次提出南下的错误方案,同时拒绝向党中央所在的右路军靠拢。
9月9日,张国焘密电在右路军的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要求“迅速解决南下之事”。当时,陈昌浩同志正在向部队发表讲话,参谋就将密电给了会场外的叶帅。叶帅看罢,顿感时态危急,立刻策马飞驰到毛主席的驻地,将密电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当机立断,当夜就率领党中央和红1、3军团主力拔营北上,叶帅则率领军委纵队随后赶上。以此为开端,我党、我军从抗日战争的胜利走向了全国解放的胜利。
而红4方面军则在张国焘南下的错误决策下遭受了巨大损失。
此事,毛主席在日后多次提及,并盛赞叶帅“大事不糊涂”,“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所有的人!”
能得毛主席如此评价的,在我党同志中能有几人?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叶帅与周总理配合得珠联璧合,凭借在国民党军界的威望和深厚的人脉关系,为“统一战线、一致抗日”做出了巨大功绩。
但蒋介石“反共”之心不死,到1940年,其破坏合作的阴谋已昭然若揭。
1940年3月,蒋介石把全军100多名参谋长全都召集到重庆开会,并在会上指使手下对八路军进行造谣攻击。
如果此次他的阴谋得逞,正处于抗日最艰苦时期的我党和我军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叶帅作为八路军的总参谋长奉命参会。
前两天的会议上,叶帅耐着性子听完了蒋介石爪牙的各种指责,并在会后针锋相对地安排我党工作人员迅速整理了各种反击资料
第三天,终于轮到叶帅发言了,叶帅大展“儒将”风范,镇定自若,首先把我军在抗战中的表现用具体的数字一一列举。
突然,他话锋一转,一枚“重磅炸弹”抛向蒋介石。
“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命令张阴梧部专门袭击八路军,杀害老百姓的事情,您知道吗?”叶帅平静地质问蒋介石。
“还有这种事情?”蒋介石故作姿态。
“证据都在,您过目。”叶帅边说,边把相关的电报电文和照片交给了蒋介石。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这枚“炸弹”把蒋介石轰得“外焦里嫩”。
现场的气氛立刻为之一变,大部分参谋长的态度开始倾向于我党和我军。
随后,叶帅又将八路军的战绩横向与其他战区的国军进行了对比,一举驳倒了蒋介石手下几个参谋长对我军“消极抗日”的各种指责。原本规定的半个小时发言时间,叶帅足足讲了两个钟头!
在场的很多参谋长还是很有正义感,叶帅发言完毕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蒋介石原本想在会后请叶帅吃饭,然后公布对八路军的惩罚措施,但这下可好,饭干脆不吃了。
董必武同志看到此事的汇报后,大赞叶帅:“古有诸葛亮,今有叶公,都是舌战群儒呀!”
毛主席闻之大加表扬:“剑英同志又立了大功呀!”
叶帅在统战工作中的功绩通过2个例子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第一个就是统战滇军。叶帅利用云南讲武堂的背景和关系,与“云南王”龙云和卢汉都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龙云在抗战后期,不顾蒋介石的一再严令,为保护我党在云南的地下组织提供了巨大帮助。而卢汉将军则在1949年底宣布起义,云南兵不血刃和平解放。
第二个就是统战张发奎。这位曾经在广州起义中,被叶帅打得逃跑时都来不及穿裤子的老上司,在皖南事变中,是国民党12个战区里唯一一个没有“声讨”新四军和通电“反共”的司令。
1941年,叶帅返回延安,在参谋长的位置上,辅佐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为抗战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新时代
1955年,叶剑英同志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这里要插一句的是,将军军衔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将”。
1976年10月6日,79岁高龄的叶帅亲自坐镇中南海怀仁堂,再一次捍卫了无数先烈为之英勇献身的中国革命事业。
1977年8月,叶帅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
1980年4月,83岁的叶帅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蛇口和珠海等地视察,成为第一位视察经济特区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1981年9月,叶帅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了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这也成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雏形。
1986年10月22日,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叶剑英元帅在北京与世长辞。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虽然叶帅位列“十大元帅”之末,但这并不代表他老人家的功劳最小。
恰恰相反,“末位”意味着每当党的事业、共和国的事业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叶帅都会成为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的定海神针。
毛主席轻轻拍打叶帅的手背,就是他老人家对叶帅的最后嘱托:老战友,我走之后,爱护好党和国家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谨以此文,献给对革命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共和国卫士,叶剑英同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