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一辆黑色轿车驶入了中南海内。
从这辆车上下来的,是一名留着白金色短发的瘦小外国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以尖锐闻名的国际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今日她来到此地,就是为了进行一场对邓小平的采访。
如果熟知她大名的人在这里,想必都会为邓小平捏一把汗,毕竟就连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接受过她的采访后也曾经无奈地表明:“这是我与新闻界人士打交道多年来最灾难性的一次谈话,坦白说,我很后悔与法拉奇女士进行这次谈话。”
因此,对于法拉奇赴华与邓小平展开谈话一事,在开始之前,就吸引了国际社会很高的关注度。
两人互相问候过后,法拉第开门见山地抛出了她此行最主要的问题:“请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你们还打算悬挂多久?”
面对这个咄咄逼人的问题,邓小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邓小平给法拉奇的回应,到底是什么?法拉奇的这次采访,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
逐渐消失的毛主席画像
其实,这次会谈原本的内容,邓小平就是心知肚明的。在法拉奇到来之前,邓小平就猜出了她此行的真实意图。
毕竟,当时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国际上都带来了一阵躁动。
这一系列事件的源头,是不久之前中共中央所颁布的那则“少宣传个人”的指示。
这则指示,对于当时才刚刚走出动荡期没多长时间的国内民众而言,是具有颠覆性的。
指示中专门指出了: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的语录、诗词、画像等等意识形态的作品在公共场合出现的过于频繁,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政治面貌而言,这显然是不够庄重的。
为了响应这道指示,中央率先做出了表率,在指示颁发的当天下午。人民大会堂东门之上高高悬挂的那面毛主席画像,被奉命而来的工人们使用吊机当众将其拆除。
这一行为带来了许多人的不满,在画像拆除的现场,有许多人望着空荡荡的大会堂大门放声大哭。
自人民大会堂的画像拆除后,仿佛点燃了这场运动的引线,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热潮,从首都北京到边陲小镇,从高高在上的大会堂到路边无人问津的布告栏,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人不约而同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将毛主席的画像等个人相关作品从不必要的地方取下。
一时间,毛主席的画像数量大幅减少,有的原本密密麻麻贴满了毛主席画像的地方,只余下了一两张,毛主席的面容虽然还是可以刻在人们心头,但不像以前那样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时刻都能够见到的面孔。
中央的这一行动不仅引起了国内的一片躁动,就连国外的许多媒体也对此事争相报道
而与此同时,让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在天门广场上的毛主席像,天安门作为中国历史文明的一尊不朽的丰碑,无数的历史渊源从它开始,也由它结束,它见证着中国历史的起落,朝代的更迭。而自从新中国建国后,在那天安门的最中央,一直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这幅画像历经几次修改,虽饱经沧桑但仍显威严。这就是对一名领导者致以的最高崇敬。
随着中国各地毛主席画像的拆除,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将会保留多久这个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而这次到访中国的法拉奇,在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后,在乘坐飞机抵达北京之时,就已经将这一情况打探的清清楚楚,而关于此也是她列出的数百个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著名记者,法拉奇在国际事务访谈一事上颇有经验。她的采访往往尖锐、狠辣、直击痛点。
所有人都认为,法拉奇的到来,对于这次接受她采访的领导人邓小平而言,将会是一个大麻烦。
这位女记者的报道往往极具争议,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从业者,法拉奇在采访报道中喜欢添加许多主观因素,这导致了她的新闻往往会引起社会层面的巨大轰动,但是却又难以确保其客观真实性。
与外界人士相同,在来访之前,法拉奇也对这次访谈信心满满,她对于新中国的这位新的领导人已经关注了很久,她早就想对邓小平进行一次面对面的采访,只是之前一直没能寻到合适的时机。
这次终于得偿所愿,法拉奇自然不会懈怠,为了这次访谈,法拉奇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她将市面上几乎所有常见的有关邓小平过往事迹的资料和书籍都搜集起来并且全数阅读,试图从中寻找一切可能窥见的邓小平身上存在的弱点。
早在访谈开始前,她就对随行人员说:“这次采访将会是一片战场,我将以一名挑战者的身份去面见邓小平先生”
危机四伏的访谈
几天后,法拉奇如约抵达了北京,对于法拉奇个人而言,她对于这次谈话也抱有着很强烈的兴趣,她也想知道,是什么让中国下定决心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而此刻的邓小平,并没有外界所预料的紧张之感,相反,他对于这次的访谈也显得十分的期待。
此时邓小平已经逐渐成为了党的领导核心,此前国内外的种种质疑声邓小平自然是心知肚明。但是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候,他越是不能出面进行正面回应,不然更显得心虚。
这次法拉奇的到访正是时候,这使得他可以借用法拉奇强大的国际舆论场影响力,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都通过法拉奇之口向外界转述。
对于双方而言,这次访谈无疑都是意义非凡的。
8月21日,法拉奇到达了中南海,与早早等待其中的邓小平展开了这次谈话。
在双方做出基本的礼仪后,法拉奇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她此行最需要弄明白的问题:“请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你们还打算悬挂多久?”
听到法拉奇这个问题,邓小平的内心不仅并无慌乱,反而升起了一丝惊喜。因为,这也正是他想要向外界传达的东西。法拉奇如此直接的提问,反倒省去了很多麻烦。
邓小平毫无迟疑,回答道:“我们会永远悬挂下去。”
接着,邓小平顿了顿,说道:“但是天安门的那个画像意义不同,无论再怎么样,毛主席都是我们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千古功臣,天安门的画像只要还悬挂在那里,就是我们对他致以的最大的敬意。因此,那幅画像,我们绝不会取下。”
这个答案,并不符合法拉奇的心理预期,因此,法拉奇只是默默记下邓小平的回应,经过心里的一阵盘算后,她并没能从邓小平的回答中找到可以拿来做文章的点。
见法拉奇一时间并未作出质疑,邓小平点燃了一支烟,放在了指尖。他的姿态尽显从容,祥和的双眼一直盯着面前的法拉奇,而法拉奇在做完记录,也终于抬头,迎着邓小平的目光,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关于此事,我还有一个必须要问的问题:毛主席纪念堂,是否会被你们拆除?”
听了法拉奇的这个问题,邓小平略微皱了皱眉,法拉奇这话中的意思,似乎就是对他刚刚所说的话表达出的一种不信任。
邓小平把手中的烟放进口中,深吸了一口,随后回答道:“其实,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是违背了毛主席的个人意愿的。毛主席生前就提议了,所有的党员干部在死后不要留下遗体,也不要兴建坟墓,只需要留下自己的骨灰就足够了,当时,我们全体人员都通过了这项决议。”
听到这里,法拉奇的心脏开始剧烈跳动,邓小平话里的意思,很明显是对毛主席纪念堂修建事业的怀疑,如果沿着这番话走下去,她必然可以发掘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然而邓小平接下来的话语让她好不容易升腾起的希望落了空。
“但是——”
邓小平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对于拆除毛主席纪念堂一事,我是秉持着反对态度的。已经存在的东西,再去抹去它,这是不妥当的,没有这个必要。我知道现在外界都在猜测我们会把毛主席纪念堂毁掉,但事实上我们从未想过这么做。”
邓小平从容的回答和讲话末尾对外界声音的直接点名,一时间竟使得以强势闻名的法拉奇有一些无地自容。
在后续的访谈工作中,法拉奇不再针对此事进行追问。她明白,在这件事上,以邓小平的表现来看,恐怕不再能得出什么结果了。她再也没露出半点志得意满的高昂姿态,在这次访谈一次次的交锋中,她也被邓小平沉着冷静,坦率敏捷的应变态度所折服。
她在访谈之前,精心准备的种种危局和圈套,都没能诱骗邓小平踏入。最终,在历经两次共计长达四个小时的访谈工作后,法拉奇悻悻地结束了这次访谈工作。在回去的路上,这位以强势著称的女记者显得有一丝颓然。
她对随行人员说:“这场战争,是我失败了。”
在回国后,法拉奇罕见的将搜集到的信息未加半点主观因素如实向外界尽数披露。
在法拉奇的报道披露后,国际社会的舆论一举扭转,之前对中国领导人的质疑声迅速被改过,西方媒体对邓小平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声称:“中国正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断地进发着。”
对于这次采访所起到的效果,邓小平本人也十分满意,他戏称自己“考试及格”了,他明白,这次法拉奇的到来,所提出的所有问题,本质上就是想要在自己的口中发掘对毛主席的功过的评价,但是,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又怎么可能会不明白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呢?
早在法拉奇来访之前,邓小平就已经在中央政治局起草的法案之中谈及过自己的观点。
邓小平说:“确定毛主席的历史地位,坚定不移地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
最终,邓小平协助进行修改的这项法案也终于在1981年问世,在这项法案之中,毛主席的历史地位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他的影子并未随着那一个个角落中悬挂的画像的取下而褪色,反而在时代的洪流中愈加的清晰。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