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发布一下 0 0

美东部时间10月5日下午12点,SpaceX 使用猎鹰9号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乘坐四名宇航员的 Crew Dragon 飞船。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飞船搭载了4名宇航员,妮科尔・曼(美)、约什・卡萨达(美)、若田光一(日)和安娜・基金娜(俄罗斯)。这是该飞船首次搭载了俄罗斯宇航员。

进入国际空间站后,宇航员将在轨道实验室生活 5 个月,并进行 200 多项科学实验。

猎鹰9号有多牛?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猎鹰9号是“钢铁侠”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一款火箭,具有大推力、可回收性等优点,是马斯克“火星计划”的动力来源。

我们都知道马斯克的特斯拉电动车,甚至有很多网友已经开上了这款汽车。但实际上特斯拉电动车只是敛财工具,真正的高科技是猎鹰火箭。

猎鹰9号火箭高70米,直径3.7米,最高载重15.6吨,近地轨道运力22.8吨,同步轨道运力为8.3吨,火星运力为4.02吨。

猎鹰9号15.6吨的载重记录是在2019年11月11日创造的,在2021年4月首次执行了载人任务,将4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猎鹰9号还可以一次将50多颗星链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然而,这些都不是猎鹰9号最牛之处,它的“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技术,才是真的厉害。

绝大部分火箭发射后,火箭发动机、整流罩等基本就报废了,浪费严重,更产生了巨大的成本,如果能将火箭的一级回收,就能降低70%的成本,将大大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SpaceX公司掌握了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技术,火箭助推器可实现5次以上的重复使用,另外火箭整流罩也实现了重复使用,这大大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2014年10月19日,SpaceX公司发射的“草蜢”火箭创造了一项新纪录:火箭由发射台点火后飞到744米的空中,然后又垂直降落回发射台,并且火箭外观完好,SpaceX实现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关键一步”。

随着“可回收”技术的成熟,2016年7月该项技术成功地使用在猎鹰9号运载火箭上。

截至2022年3月猎鹰9号共发射了145次,重复使用次数超过了一半(83次)。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雷影9号开始“重复使用”。当年就达到了5次,2018年达到了11次,2019年8次(新发射仅为3次),2020年21次(新发射仅为5次),2021年达到了29次(新发射为2次),2022年一季度达到了9次。

这足以说明SpaceX对火箭的重复利用在逐年增加,也反映出这项技术越来越熟练。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2022年9月,一枚编号为B1058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执行了第14次发射任务,回收后,还要进行第15次发射,也就是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枚15手火箭。

这枚火箭回收后,已经完全变成了黑色,SpaceX公司标志也被遮没了,底部的9台梅林1D发动机也黑得像锅底,但维护保养以后仍然可以使用。

而整个SpaceX公司,还有2枚14手、3枚13手,以及一堆10手左右的猎鹰9号火箭。同时马斯克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说:“到目前为止,火箭复飞没有明显(次数)限制”。

猎鹰9号的回收技术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猎鹰9号采用了垂直回收技术,即火箭一级分离后,经过姿态调整、动力回飞、滑行、动力再入、垂直着陆五个阶段,在高精度导航制导下,以预定速度和垂直姿态抵达回收地点。

猎鹰9号的回收地点可以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海上。

SpaceX公司成功的解决了精确制导、燃料分配、发动机推力调节三大难题。

推力调节方面:

在一级火箭的最大动压段实施了节流控制,主动减小了发动机的推力,可以说牺牲了部分火箭性能达到降低气动载荷的目的。

一级火箭完成任务关机后,在预定的时间节点及高度开始重新点火,进行姿态调整和减速动作。

燃料分配方面:

将第一级火箭的弹道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垂直,这样可以减少航程,达到节约返程燃料的目的。

这样的方案同样也牺牲了火箭的载重性能,好在SpaceX公司做到了两者的平衡。

精确制导方面:

垂直回收方案,姿态调整、下落时间以及垂直着陆的时间都很短,这需要精确的制导技术。

SpaceX公司也掌握了其中的奥秘,精准的完成了垂直回收。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总的来说,SpaceX公司已经解决了燃料最优问题、动力下降问题、着陆点、轨迹优化等。难怪马斯克扬言要登陆火星,原来早有准备。

为了实现国产火箭回收,加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网友们也是脑洞大开提出了多种火箭回收方案:

第一种:类似于航天飞机,优化火箭舱段外形,内置折叠机翼。当火箭完成任务后,打开机翼,从万米高空直接飞回来。

第二种:直升机空中抓取,SpaceX公司就采用过此方法。火箭第一级分离后,打开降落伞,缓缓下降。直升机前来接应,伸出钩子挂住降落伞。

第三种:绳网回收,在地面设置特殊材料的绳网,当火箭的一级落在绳网区域时,感应器就会感应到绳网,然后控制绳网主动钩挂火箭。

第四种:直接在地面找一个几十米深,几公里宽的大坑,填上缓冲材料,控制火箭直接落在大坑中就好了。

那么国产火箭回收技术如何呢?与SpaceX公司差距又有多大呢?

国内火箭回收技术如何?

国内有火箭回收技术吗?答案是“有”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深蓝航天号称是中共版的SpaceX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商业航天领域的创业企业。具备运载火箭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火箭回收的能力。

在火箭回收方面,公司研发的“星云-M”1号试验箭发射升空后,完美的实现起飞到降落。

“星云-M”火箭爬升至1公里的高度后,成功完成了横向和纵向移动,降落后,距离靶心位置误差不到0.5米。

这说明深蓝航天涉及了至少以下4种技术:

1、伞降回收技术;

2、“地面网系减速索”或“筷子夹持”回收装置垂直回收技术;

3、火箭动力垂直发射、无动力返回、水平降落技术;

4、垂直回收飞行技术。

可以说深蓝航空完成了火箭回收技术从0至1的突破,这绝对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我们也要重视与SpaceX的差距。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火箭回收的技术难度与火箭的重量、推力大小、速度、爬升高度成正比,

1、火箭越大回收难度也就越大;

2、发动机的推力越大回收难度也越大;

3、火箭的飞行速度、爬升高度越大回收难度也越大。

深蓝航天的“星云-M”火箭只有几米高,发动机推力也只有几吨重。而猎鹰9号高70米,重549吨,载重达15吨,近地运力也突破了22吨。

可以说从多方面来看,“星云-M”和猎鹰9号都无法相提并论,把两款火箭放在一起的话,“星云-M”就是一个玩具。

长征火箭开启回收试验

除了深蓝航天这样的民营企业,国家队也在加紧研究火箭回收技术。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中国首创的绳网回收技术就颇具看点,这套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托盘系统”,另一部分是“绳网系统”。

“托盘系统”表面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栅格板,底层是隔热挡板,中间是排烟通道。可以防止火箭脚架打滑,预防火箭尾焰灼伤,同时排出烟尘。

“绳网系统”主要由捕捉绳网,平衡绳网、感应系统组成。感应器通过感应发现火箭,绳网通过控制器移动到火箭下方,精准捕捉。

这套回收系统在2022年2月被相关专家提出,其看起来操作更加简单,只要保证绳网系统准确地挂住火箭就可以了,托盘系统只有在绳网打滑时才用的上。

提起打滑,SpaceX就遇到了类似事件。

当时猎鹰9号在完成运送任务后,开始垂直回收。当一级火箭降落到无人船上时,火焰并没有熄灭,之后火箭发生了打滑事故,燃烧更加猛烈,现场浓烟四起。

事后,马斯克解释:一级火箭着陆后,意外解体,但无人船完好。

而我国的绳网回收技术,关键是要突破捕捉的精准度、敏感度、准确度。确保火箭在穿过绳网的瞬间,精准钩挂,否则也会出现捕捉失败,火箭解体的风险。

为了确保火箭回收精准无误,我国开始了大量的试验、论证。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2020年,对长征8号中型火箭实施了回收试验。

长城8号运载火箭是国家队首款目标回收火箭,高50米,重356吨,计划于2025年前后实现一级与助推器整体垂直回收及重复使用,成为中国国家队发射商第一款复使用的回收火箭。

在重型火箭回收方面,仍在研发阶段,预计在2035年实现回收。重型火箭型号就是现役的长征九号。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 长度110米,直径达10.6米;
  • 起飞质量高达4122吨,
  • 近地轨道投送能力为150吨,是猎鹰9号的7倍;
  • 地月转移轨道投送能力为50吨,是猎鹰9号的6倍;

采用三级发动机技术,一级为6台20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二级为4台120吨级氢氧补燃发动机;三级为1台120吨级氢氧补燃发动机。

国内火箭回收技术正在稳步的推进,但与SpaceX有明显差距也是事实。

写到最后

猎鹰9号助力NASA,美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SpaceX究竟有多强?

NASA在火箭发射任务上一再失利,当我们怀疑美国的火箭技术,甚至阿波罗登月计划时,SpaceX公司异军突起,在火箭回收技术上遥遥领先。

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执行了多次艰巨的任务,在一次火箭领域世界领先,但是在火箭回收技术方面仍需努力。

我们期待着长征火箭再度领先!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8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