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他原本是后周世宗手下的大将,被世宗柴荣重用,视作心腹,官至后周殿前都点检。可是就是这个受到柴荣厚恩的赵匡胤最后却利用柴荣早逝,后周主少国疑,局势不稳的状况,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跃成为新的皇帝,建立宋朝。
不过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却遇到了三件窝心事,让他非常不满,一直到死都不爽,遗憾终身。
这三件事就是国号、年号、都城。
先说国号。赵匡胤并不喜欢“宋”这个国号因为这个国号一点都不响亮,而且是仓促决定的一点意义都没有。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国号绝大部分都是开国之君当年的爵位称号转变的,例如汉朝是因为刘邦的汉王,魏国是曹操生前的魏王称号,唐朝是因为李渊的唐国公等等。
赵匡胤当皇帝前并没有被封爵,因此他根本就无法让自己的爵位称号转变成国号,而且赵匡胤从大臣到皇帝仅仅经过了四天的时间,这样短的时间根本就无法想出一个意义重大与众不同的国号。
陈桥兵变是一场非常仓促的兵变,赵匡胤等人根本就没有制定严格详细的计划,只是抓住了这个时机马上就行动了。因此当他们返回汴梁让后周小皇帝让位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准备后周的禅位诏书,如果没有一个合法文件,赵匡胤就不能合法的登上皇位,就是“篡位”了,可是这个诏书又不是他们这些大老粗一时半会能写出来的,最后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了偷偷准备的禅位诏书才解了燃眉之急,。
后周皇帝退位,赵匡胤合法地当上了皇帝,可是突然发现他们忙活了半天完了一件事,就是后周亡了,自己新建立的国家叫什么名字?总不能还用“周”吧。
唐朝灭亡后,短短五十多年经历了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使用的都是前朝用过的国号,因此都加上了后字以示区分。赵匡胤不想使用之前使用的国号,因此他马上让自己的手下想出一个响亮的国号。
这可难坏了这些大臣,毕竟国号不好起,既要显示出新朝新气象,又不能和前朝重合,而且要响亮大气,最后又要和皇帝有关系。
本来新国号很容易解决,只要皇帝的爵位号就行,偏偏赵匡胤没有被封爵,他最高的职务就是归德军节度使。
一看到这个官职,大家眼前一亮,归德军的治所在商丘,而商丘是春秋宋国的管辖范围,因此新潮按照规矩应给定国号为“宋”。
赵匡胤听了感觉别扭,很牵强,而且这个国号不响亮,没有汉唐那么威风,为什么自己当过归德军节度使就按照治所的古称决定国号,要是按照这个说法,自己还在滑州许州干过,是不是可以用“滑”和“许”。虽然赵匡胤不喜欢,但是他没有时间拖下去了,毕竟如果他不决定国号,那么自己真成了叛逆了,于是他匆忙宣布了“宋”的国号。
等到局势稳定了,赵匡胤忽然想起来发现了在南北朝有一个宋朝了,就是刘裕的宋,自己忙活了一顿用的还是二手国号,这不就和梁唐晋汉周一样了吗?
虽然赵匡胤很生气,但是他无法更改国号,毕竟一旦更改势必危及到国家稳定,国号轻易是不能更改的。
或许是大臣们看出了赵匡胤不高兴,于是他们主动寻找各种理由让宋朝变得高大尚起来。
这些饱学鸿儒表示“宋”是最完美的国号。宋国是商朝的后裔,而商朝存在了六百年之久,宋朝一顿比商朝长;而且当年周灭商,现在赵匡胤的宋灭了后周,这不就表示天道轮回,这是上天的安排;最后赵匡胤的父亲名叫赵弘殷,弘就是大,殷就是商,因此赵匡胤建立宋朝,从他的父亲那里就已经规定好了,因此宋对于赵匡胤是最完美的国号。
赵匡胤听了这番解释,心里才舒服起来,对于国号的不满才稍微缓解。
在国号之后,让赵匡胤感到窝心的就是年号。赵匡胤一生用了三个年号,第一个年号是“建隆”,和宋朝一样,这个年号也是仓促之间提出来颁布全国的。
年号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纪年方法,创立于汉武帝时代,之后被历朝历代采用。经过上千年的使用,年号已经不仅仅是当初纪年的单一功能,他还有了“明正朔”的功能,也就是说年号的使用变成了正统王朝的标志,如果一个政权没有使用自己的年号,而是使用别人的年号,就被视为臣服于他国,丧失了独立性质。赵匡胤遇到的窝心事就是这样的用错了年号。
建隆含义很简单,就是新朝建立,兴旺昌隆,寄托了对新朝建立美好的期待,按理说还不错。
赵匡胤这个年号用了四年,宋朝在建隆中度过了王朝初创,开始进入大作为的时代。
赵匡胤决定改年号想要在新的时代建立更大的功勋,于是他找来宰相赵普等人,让他们集思广益制定一个新的从来没有被人用过的年号,并且一再叮嘱千万不要和前朝使用的年号相同,避免再犯国号的错误。 “语宰相勿用前世旧号”。
对于这个要求,赵普等人是真的记住了,但是他们知识面太窄了,没有用前朝的,居然用了敌人的,赵普等人经过研究最后研究出来“乾德”年号。
赵匡胤很满意,于是下令使用这个年号,很快乾德年号就在北宋统治范围内开始使用,他没想到这成了他皇帝生涯最大的耻辱。
乾德二年,北宋大军灭亡了割据四川的后蜀政权,而后蜀的一些宫女和皇宫中的用品都被送到了开封皇宫中。
第二年,赵匡胤没事在后宫中闲逛,他随便走入一个宫殿中,看到在桌子上有一个铜镜,造型古朴估计有些年头了。赵匡胤于是将这个铜镜拿了起来,一看背面吃了一惊,背面居然刻着乾德四年制,可是现在是乾德三年,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的铜镜,难道是制作错了?不可能看这个铜镜绝不是最近几年的产品,最少有二十多年了。
赵匡胤感到了不好,于是马上派人找来宰相等人让他们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想到赵普等人看了居然一脸茫然,也很纳闷为什么会出现乾德四年的铜镜,看着黑脸的皇帝,他么心里开始找理由怎么把这件事蒙过去,就在赵普等人要说出这是后世穿越过来的铜镜时,那个为赵匡胤准备诏书的陶谷站了出来表示这是“伪蜀”的年号。随后他侃侃而谈,表示被宋朝灭亡的后蜀孟氏政权之前有个前蜀王氏政权,他们就用过乾德年号,因此才会出现乾德四年的铜镜,再制定这个年号时,他就知道不妥,但是他位卑言轻根本无人理睬,这样才让皇帝用了这个年号。
听了陶谷的话,赵匡胤气得大骂赵普,他一直想用一个前人没用过的年号,就是要让自己彪炳史册,如今千挑万选居然用了个别人用过的二手年号,自己还洋洋自得,这样一来自己不就成了附属皇帝了吗?不就臣服于前蜀了,成为了天下的笑柄。
赵匡胤越想越气,最后他拿起笔,沾满墨汁,往赵普脸上抹去,一边抹一边痛心疾首的说道“宰相须用读书人”,弄得无地自容。
赵匡胤当时就想改年号,可是他发现更改年号不容易,因为更改年号必须要出现重大事件,例如祥瑞等等,突然改年号往往会造成混乱,因此赵匡胤只能忍气吞声继续使用乾德,最后到了乾德六年,终于找到一个理由改了年号开宝,算是把这件窝心事翻了过去。
在年号的窝心事之后,关于都城开封又成了赵匡胤的心病。
开封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最早在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都城,当时称为“大梁”,此后开封并没有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城。
到了五代十国,开封一跃而起,成为了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的都城。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没有改变,依然将开封定为都城。
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作为久经沙场的大将,眼光独特,他一眼看出了开封在当时并不适合作为北宋的都城。
为什么开封不适合做北宋都城?第一就是战略地位。因为开封四周都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再加上幽云十六州丢失后,中原丢掉了阻碍契丹的天险,一旦契丹兴兵南下,就会直接打到黄河岸边,兵临开封城下,这样对自己的王朝十分不利。
第二,就是冗兵冗费。开封无险可守,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囤积大量军队,这些大军不可能每天都去打仗,因此花费巨大,时间长了就会成为朝廷的负担,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三,就是赵匡胤要摆脱弟弟赵光义的势力。赵匡胤儿子不多,活下来的只有两个,而且年纪都很小,因此赵匡胤能够信任的只有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因此赵光义成为了宋朝的重臣,他封晋王,掌管开封府,已然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赵匡胤是皇帝,他具有皇帝的通病就是猜忌,十分忌惮有人威胁自己的皇位,即使是弟弟和儿子也不行,而且他出身于五代十国,那个时代奉行“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今天的兄弟明天可能就兵戎相见,因此赵匡胤不得不防。
赵光义当了十多年的开封府尹,将开封府经营成了自己的地盘,他的势力极大,而此时赵匡胤的儿子却连官职都没有,因此朝廷内外都将赵光义视为下一任皇帝。
赵光义的势力让赵匡胤产生了危机感,毕竟他作为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接班,因此他决定摆脱赵光义的势力,然后为儿子铺平道路。
赵匡胤于是想到了迁都的办法,只要都城离开赵光义的地盘,自己就能逐步铲除赵光义,可是他最终却没有成功。
因此在开宝九年,赵匡胤突然提出了要前往西京洛阳视察。理由是祭拜父亲和祭天。
赵匡胤突然去洛阳,引起了赵光义的不安,因此他们极力反对,但是都没有说服赵匡胤。
赵匡胤想要效法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办法,先到了洛阳再说。他不顾反对前往洛阳,居然一住不走了,任凭大臣们轮番劝说都不管用,他的计划马上就要成功了,洛阳很快就会成为事实都城,最后成为名正言顺的都城。
就在这个时候赵光义出马了,他直接对大哥说道“迁都洛阳,未见便利。”赵匡胤则回答道:“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赵光义表示迁都没有好处,赵匡胤则表示迁都洛阳只是临时的措施,我以后准备迁都长安。
随后赵匡胤表示“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迁都完全是为了宋朝的安全啊,他想要以这个理由证明自己正确,让赵光义闭嘴。
没想到赵光义用一句话就反驳了他“在德不在险”。王朝长治久安在君主的品德,不是靠天险得来的,言下之意就是说赵匡胤无德才要迁都。
这句话让赵匡胤哑口无言,再一想整个朝廷都反对自己,看来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因此他不再提迁都的事,而是默默地回到了他那个不喜欢的开封,最后带着遗憾在十月一个神秘的雪夜死去了。
赵匡胤一生都对国号年号都城不高兴,但是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只能窝心的接受这一切,最后不舒服的度过了自己十多年的皇帝生涯。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