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7岁的邓颖超患上了高烧肺炎,住进了医院。因为病情严重,加上年迈,邓颖超一度昏迷,医院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
一年之后的7月11日,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的邓颖超逝世,追随丈夫周恩来而去。临终前,她特意嘱咐说,不要通知外地亲属,只允许在京的亲属吊唁。
这时,远在河南焦作的一位退休女工,从广播中得知邓颖超逝世的消息,顿时悲痛得不能自已。她连夜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对三个孩子说:“老太太不在了,我要去见她最后一面,你们去不去?要是去,咱们娘四个现在就走!”
就这样,这名退休女工和孩子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可谁知,几个人还没进门就拦了下来,工作人员解释说外人不能入内。
听到这话,老人家都快急哭了,她好不容易从河南赶来,难道连邓颖超最后一面都见不着吗?这时,她突然想到邓颖超的秘书赵炜,连忙找了过去,请求赵炜能通融一下,参加邓颖超的遗体告别仪式。
赵炜立刻认出了她,向中央作了汇报,很快,她的申请就得到批准,和在京的周家人一起,参加了邓颖超的葬礼。
在葬礼上,她望着邓颖超的遗像,低声啜泣着,轻轻喊了一声;“七妈......”
河南女工,与周总理侄子相恋
这个退休女工名叫晋菊清,她的丈夫周庆荣是周总理的侄子,她喊周总理“大伯”,喊邓颖超“七妈”。
晋菊清出生在河南焦作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父亲早逝,为了养活6个孩子,母亲带着晋菊清和哥哥姐姐们四处乞讨,直到解放后才回到焦作。后来,晋菊清的哥哥姐姐成家的成家,嫁人的嫁人,她只好辍学打工,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
1958年,19岁的晋菊清得到一个难得的机会,九里山钢铁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专门成立了“三八”炼钢炉,由晋菊清和另外11名女工负责。
晋菊清虽然只是小学毕业,没什么文化,身上却有一股农村姑娘特有的踏实肯干劲,算得上是车间的一把好手。而且,她风华正茂,长相秀气,皮肤白皙,还成了大家眼中的“炉花”。
这么一个年轻貌美、勤劳能干的姑娘,追求她的人自然不少。不过,晋菊清心里已经有了意中人,他就是厂里刚来的公会干部周荣庆。周荣庆虽然大晋菊清10岁,但有文化,性格又好,加上厂领导的撺掇,两人很快走在一起,谈起了恋爱。而且见过了双方家长。不过,晋菊清只知道男友的母亲王兰芳参加过革命,其他的一概不知。
1959年的一天,晋菊清和几个女工友一起吃饭时,大家八卦起她和周荣庆的婚事来。这时,一个女工友突然说道:“菊清,你知不知道你在和谁谈恋爱,有传闻说荣庆是周总理的侄子啊!”
晋菊清一听就懵了,这事她可从未听周荣庆说过。她很生气,立刻找到男友,质问道:“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不早告诉俺?如果是真的,咱俩今天就分手!”
晋菊清认为,如果周荣庆真是周总理的侄子,那自己一个农家姑娘岂敢高攀?而且,男友向自己隐瞒身世,那也必须分手不可。
眼看晋菊清态度坚决,周荣庆只好承认,不过他又解释说:“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不信你去问问我妈。”
晋菊清是个较真的人,还真的找到了未来婆婆。得知姑娘的来意后,王兰芳有些哭笑不得,劝说道:“娃娃,你们谈得好好的,不能因为我们是总理的亲属就吹了呀?你看看我们娘俩,有点富贵人家的样子吗?”
为了打消晋菊清的顾虑,王兰芳只好将和周总理的关系和盘托出.......
二弟牺牲,周总理嘱咐侄子:当工人最好
周荣庆的父亲周恩溥,是周恩来的二弟,两人只相差一岁,感情一直很好。周恩溥长大后,去了东北谋生,娶了王兰芳为妻,后来,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夫妻俩都参加了革命,并护送周恩来夫妇参加了中共六大。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山东进行革命工作的周恩溥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敌人得知他是周恩来的弟弟,用尽了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逼他说出周恩来的下落。但周恩溥坚贞不屈,一个字也不说,最终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
周恩溥牺牲后,妻子王兰芳为了报仇,将两人唯一的孩子周荣庆送回江苏淮安,只身前往东北继续革命。不幸的是,在周荣庆17岁那年,他在上学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这只部队被打散,周荣庆才逃出了魔爪,参加了解放军。
1950年,周荣庆终于和母亲团聚了,并在大伯周恩来的帮助下,前往北京定居。
当时,国家正处于建设初期,周总理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动员弟媳王兰芳提前退休,又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50元,接济母子俩。在大伯的关怀下,周荣庆茁壮成长,参加了志愿军。从朝鲜归国后,他面临到转业的问题。
当时国家正动员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一向对亲人要求严格的周总理,叮嘱周荣庆说:“你到基层去吧,不要当官,当个工人最好。”
周荣庆牢记大伯的嘱托,被分配到焦作九里山钢铁厂工作。放心不下儿子的王兰芳也来到焦作,从此扎根下来。
身份的转换并没有让周荣庆感受到落差,反而喜欢上了基层的工作,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在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时,遇上了自己的一生挚爱晋菊清。
听王兰芳讲述完母子俩的经历后,晋菊清在震撼之余,对男友也有了一丝同情。她看向身边的这个男人,刚才还在生他的气,现在又觉得他分外可爱。她的顾虑立刻烟消云散,认定了周荣庆就是自己一生的伴侣。
1959年5月,晋菊清和周荣庆结婚了。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得知侄子大婚,对方是农民家庭出身,他特意送来一件毛巾被、一条毛毯和一对枕头,并高兴地说:“劳动之家最光荣啊!”
第一次去北京,见大伯七妈
和周荣庆结婚后,晋菊清先后给家里添了三个孩子,分别取名周中印、周小莉和周中越,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不过,晋菊清始终有一个遗憾,就是自打和丈夫结婚后,从未见过大伯七妈一面。
1968年,晋菊清终于等来了机会,婆婆王兰芳对她说:“晋清啊,我想你大伯七妈了,咱们去北京看他们吧。”
晋菊清早盼着这一天了,当即答应下来,遗憾的是,周荣庆忙于工作不能赴京,她只好带着婆婆和三个孩子出发了。
5月6日上午,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一家五口站在了中南海丰泽园的门口。周总理夫妇听说他们要来,早早等在了门口迎接。
邓颖超虽然不能生育,但最喜欢孩子,看到三个侄孙女站在眼前,她立马蹲下来,轮流亲了一遍,笑呵呵地说:“多可爱的孩子啊!”
一家人进屋后,晋菊清还没来得及坐下,邓颖超就挽着她的手拉起了家常。得知她是河南人,邓颖超亲切地说道:“菊清啊,咱俩还是河南老乡哩!”短短一句话,就让晋菊清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
接着,邓颖超又把自己的鞋脱下来,让晋菊清试穿。等她试过后,邓颖超又笑了:“没想到咱俩的脚一样大,真是缘分啊!”
中午时分,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周总理过问起王兰芳的身体来。当王兰芳告知自己身体很好,多亏儿媳的照顾时,总理突然转过头来,郑重地对晋菊清说道:“你婆婆为革命流过血,你和荣庆一定要好好待她!”
听过三个侄孙的名字后,总理一边摸着孩子们的头,一边笑着说:“这名字寓意不错,但取得有些随意。”说完,他又问身边的邓颖超:“你给孩子们换个名字吧?”
邓颖超欣然接受,分别给三个孩子取名志勇、志红和志军。
临走前,晋菊清从周总理夫妇那里接过了一些礼物。让她感到欣喜的是,这里面还有一双新鞋,她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七妈要自己试鞋,是在给自己量尺寸呢!
见七妈最后一面,了却遗憾
1976年,周总理逝世,晋菊清想和丈夫去北京,看伯伯最后一眼。但邓颖超专门发来电报,告知除在京亲属外,任何亲属不要来北京祭奠。
晋菊清有些失望,不能理解,周荣庆只好劝妻子:“既然大伯、七妈不让咱去,咱就留在河南吧!”
晋菊清虽然接受了这个解释,但未能见大伯一面,成为她终生的遗憾。从那之后,她和七妈邓颖超的往来更频繁了,不过只限于写信,直到1988年邓颖超生病,她才不顾劝阻,去北京见了一面。
1989年,晋菊清退休后,和丈夫搬到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房子里,孩子们几次想把二老接过去,都被她拒绝。
1992年1月,周荣庆病逝。病危时,他特意嘱咐妻子和孩子们:不要惊动七妈邓颖超,老人家身体不好,千万不能让她知道。
丈夫走后不久,晋菊清又接到噩耗,七妈邓颖超也逝世了。连续失去两位亲人,晋菊清心痛不已,精神萎靡了许多。但这一次,她不想再留下遗憾,带着三个孩子前往北京,经中央批准,出现在了邓颖超葬礼的现场。
在葬礼上,大多数人都不认识晋菊清,但当她撕心裂肺地喊出“七妈”时,大家才知道她和周总理夫妇的关系。
晋菊清作为周家人,继承了周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以普通人自居,从不给组织添麻烦。晚年的她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份看车棚的工作,每月挣150元。在大家眼里,她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太太,谁能想到她是周总理的家人。
晋菊清晚年时,更加怀念大伯和七妈,她经常把儿孙们叫到身前,翻出一张张老照片,指着照片上的周总理和邓颖超说:“两位老人为国家作出那么大贡献,却一生甘于清贫,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