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坚决打击贪污腐败之人,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如今社会风气得到明显净化。
100多年前,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出现两极分化状态,一边,面对官府的剥削,百姓民不聊生。
另一边,达官贵人们日夜笙歌,丝毫不关心大清是否会灭亡,于他们而言享受当下才是重中之重。
有这么一位宦官,仗着主子的恩宠大肆敛财,贪污受贿次数数不胜数,这一点,从他葬母的排场中便能略知一二!
李莲英是清末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也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母亲去世后,他大肆摆场,葬礼现场声势浩大,当地乡亲们座无缺席,不仅白吃白喝,还可以打包带走,这场葬礼整整办了35天,若说他从没贪污过很难自圆其说!
李莲英心思缜密,善于笼络人心,朝廷上上下下好几个阶层的人群基本上都跟他有着利益往来,随着地位节节高升,他所得到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
因为没有生育能力,他无比看重亲情,对母亲十分上心。在朝廷中有了地位和财富后,他便在第一时间将母亲接到了身边。
李母也是个命苦的人,还没享几年清福呢,便于1906年去世了。母亲逝世于他而言打击重大,为表孝道,他决定帮母亲好好操办丧事。
出生于贫苦人家的李莲英总觉得街坊邻居瞧不起自己,如今有钱有权了,操办母亲丧事时一定要大办特办,这样也算扬眉吐气了一把。
正准备大干一场时李莲英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身为太监的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主子赐予的,若太出风头,甚至“越级”可不是闹着玩的,既然如此,他得如实向慈禧请示,获得批准才算万无一失。
慈禧得知此事后立即表示:“看在你这么有孝心的份上,我再赏你48万两银子,你尽管操办,如果预算不够,再去找袁世凯要。”
李莲英为何能变成慈禧的亲信?
为何能得到慈禧如此偏爱?
自从安德海命丧黄泉后,李莲英便迅速取代了他的位置,变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主子的心意他总是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也可以将主子安排的各种事情办好,试问,谁不喜欢这样的下属呢?
得知慈禧不满意宫女为自己梳理的发型时,他便找了个时机,在主子面前卖弄自己精湛的梳头手艺,慈禧十分满意,慢慢注意到这位宦官的存在。
不断被提拔后他终于来到了慈禧的身边,那天,他将已经饿了好几天的动物送至慈禧手中,精心策划了一场游园会,在会上慈禧听从他的建议将动物放生。
没过一会小鱼、小鸟又飞了回来,见状,他理直气壮地说:“太后真是洪福齐天,动物们定是感受到恩惠,不舍得离开主子,便又飞了回来。”
无时无刻,他都会想办法讨主子欢心,慈禧对他自然宠爱有加。
话又说回来,既然主子点头了,李莲英心中的石头也算平稳着地,接下来只需好好规划葬礼的具体事项。
李莲英找到表哥和表弟:“这一次我得好好为母亲操办丧事,你们两个人可要帮我打点好,不管花多少钱,排场一定要到位。”
兄弟俩在村里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听到此事立马拍着胸脯保证道:“您尽管放心就是了,我们必定办好,丧礼标准您看多少合适?兄弟俩好有个数。”
李莲英气定神闲伸出五个手指头:“暂定50万白银!”
兄弟俩听到这个数字后瞳孔都放大了,面面相觑,二人平时没少见过有世面的排场,但这个标准定得太高了,到底什么样的葬礼需要用到50万两呢?
放在清朝,一万两白银堪称天文数字,官员的俸禄本就不高,再加上朝廷国库没钱,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只得硬着头皮捐俸禄。
能拿出一万两白银的人家要么家底本就雄厚,要么靠皇帝赏赐,再者便是贪污受贿。
既然李莲英已经发话了,二人便按照高标准、高规格为李母治丧。
若将此事办好,一定少不了二人的好处,他们便绞尽脑汁,怎么都得弄出个名堂讨李莲英欢心。
经过几天几夜的商讨后,俩人信心满满将办丧计划呈现在李莲英面前。
“你们想了这么多天,就想出个办法?不行,还是不够排面,我母亲生前最爱听戏,葬礼上必须要有唱戏的,你们去请专业的戏班子,请两批,这批唱完那批再唱,不能停下来。
不超越礼制的前提下,你们尽管放心大胆的去办,我定的那50万两的标准只是起点,钱不够大不了再加50万两。”
这场丧礼单是策划就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丧期将至时,李莲英大搞排场亲自带着母亲的灵柩归乡。
李母丧礼现场热闹非凡,凡是前来吊唁的人,皆可以听到李莲英从河北以及北京请来的专业戏班子的表演。不管有钱没钱,凡是到场的嘉宾皆好酒好肉招待。
按照当地的风俗,招待宾客的桌子上摆有四个凉菜,硬菜足足盛满九个大碗,都是整只的鸡鸭鱼肉。
他没有统计宾客的数量,不管来多少人通通招待着。
每天早中晚设三次筵席,最多的一天宾客数量达到160余人,足足凑了二百多桌。
不仅如此,为了照顾乡里乡亲,李莲英命令仆人在家门口挖了两座大坑,坑中塞入大缸,缸里面满是新鲜的肉食,成框的馒头直接放在大门口,旁边有水缸和酒坛,供路人自行拿取。
常年饭不饱腹的人终于尝到酒足饭饱的滋味了,村里人哪见过这么大的排场,见到李莲英就像见到活菩萨似的:
“二爷这次当真破费了,不知要花多少银两呢!”“破费多少都不重要,现在老百姓的日子这么难,我这样做也算是周济四方吧!”
整个村子也就那么几户人家,没过几天远近亲朋好友差不多来了个七七八八的了,看到如此情景,他的心中顿感不悦,叫来表弟便破口大骂:“怎么没人来参加葬礼了?
你到底有没有把消息传出去?你这人缘也太差了,白请大家吃饭都没人来。”
“二爷,这事还真不怪我,你要知道那袁世凯可是派了好几百精兵驻扎在村口,如此戒备森严,老百姓们哪敢来啊?”
李莲英恍然大悟,他怎么把这茬给忘了,他连忙让表弟散发消息,称:
“护卫们不用这么辛苦,白天不必站岗,大家若没什么事一律来参加老母的丧礼,不管是谁,凡到场人员皆由我请客。”
为了送母亲最后一程,李莲英更是耗费大量资金,将通往墓地的路面彻底整修了一遍。他找人雇了几十个工人,大家紧赶慢赶直到送葬的前三天才勉强竣工。
出殡那天,原本只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大家整整走了三个小时,一路上停停走走,声势浩大,队伍徐徐缓行,没有人不知道这是李母的出殡车队。
这场葬礼耗时一个多月,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李莲英一律不问。
前来吊唁的人没有几个是真心的,表面上是来悼念李某,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蹭饭吃,甚至还光明正大的将饭菜打包回去,但李莲英觉得无可厚非,毕竟他的本意就是想要为村里的人做点什么。
看到宾客们吃得非常开心,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他也感觉心满意足。
在长达35天的葬礼上,大家所食用的猪肉全部都是现杀现宰的,味道香甜肥美,上哪整这么多生猪呢?
起初,他派下人到周围村庄收购生猪,葬礼举行至半个月时,整个县城的生猪早已一售而空。
十里八方的养猪户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提高了猪肉价格,尽管如此,李莲英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付完钱后将所有猪肉运回了家,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乡里乡亲吃个痛快。
李母的棺材是由京城上好的工匠打造的,不仅昂贵,重量也是数一数二的。
出殡那天,几十个壮汉排成一排,就算这样,也只能勉强抬动。
自葬礼结束后,李莲英和李家兄弟齐聚一堂,大家要核对葬礼上所支出的费用。
经过漫长的计算,整个葬礼共花费白银55万两,这个数据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李莲英除外。
要知道,光绪帝去世时葬礼费用加起来也才50万两而已,李母排面确实不小。
葬礼已经结束了,他也该回京城赴命了,离开家乡之前,他专门在村里转了转,当看见乡里乡亲的缸子里盛满白面馒头,囤满白酒时,李莲英心满意足。
他之所以这样大肆操办丧事也是有原因的,无儿无女的他怎么都得为自己做打算,他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母亲的孝心,也指望着自己死后,李家的后辈子孙们不会敷衍他的丧事。
李莲英能大肆操办李母的葬礼主要得益于慈禧的宠爱,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跟在慈禧身边这么多年,他自然知道一旦慈禧倒下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
李母去世后不久,慈禧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虽然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有的时候吃得太好未必是件好事,根据史书记载,慈禧一直患有慢性肠胃炎,疾病常年不见好转,还总是反反复复,导致太后身体越来越虚弱。
1908年,还未入冬前慈禧便一直找太医为自己诊脉治疗,她调理身体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健健康康过生日。
服用完太医所开具的药物后,她觉得身体有所好转,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强了不少,便疏忽了虚弱的肠胃。
为了过生日,她举办了一场宴会,席间,看见热闹非凡的场景她便忍不住喝了几杯酒助兴。
桌子上的美味佳肴数不胜数,大多以冷菜居多,可能是因喝了酒的缘故再加上吃了过多的菜肴,肠胃消化不了,使得慈禧感冒发烧,而后上吐下泻。
据史书记载,这样的现象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召见大臣的时候,慈禧总是有气无力。此时的她深知命不久矣,将溥仪推上皇位后便一命呜呼了。
1908年11月15号慈禧去世,终年74岁。慈禧这一走,最慌的人便是李莲英。
靠山倒下了,他又该何去何从呢?他和安德海都是凭借慈禧才红起来的,但安德海太过嚣张跋扈,做事不留退路的他得罪了很多人,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有着前车之鉴,李莲英自知不能再呆在皇宫里面了。处理完慈禧太后的丧事后,他于1901年提出辞官的想法。
隆裕太后发话:“准!不仅如此,他每月还可领取60两白银,自此,李莲英也算光荣退休了!
李莲英绝不是简单的人物,他与安德海全然不同,朝廷中的他广结善缘,帮了不少人也为自己的仕途铲平了不少障碍。
袁世凯可是出了名的厉害,没有什么能吓住他,正可谓一物降一物,他唯独不敢面见慈禧。
向慈禧汇报工作时,若不看慈禧的脸色,怎么知道对方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摸不着头绪的他只能跟李莲英请教。
李莲英也是个热心肠,直接对他说:“这事好办,这样吧,以后你见老佛爷的时候注意观察我的脚,若我双脚是闭合的,你就不要再汇报了。若我的脚是张开的,你便畅所欲言。”
袁世凯数十年来不间断地给李莲英送礼,李莲英也积极帮他引荐达官贵人,二人各取所需,路自然走得通畅。
若李莲英平时不屑做这些礼尚往来的事情,李母去世时,袁世凯手下官兵又如何会尽心尽力帮他把关呢?
宣统三年,李莲英逝世,享年63岁。
作为一名宦官,这样的结局也算体面。
李莲英斥巨资葬母虽挥霍无度,但于百姓而言可谓天降恩赐。
可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露着大清的腐败无能,总而言之,清朝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贪污腐败永远成不了正风气!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