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用于自我学习
36、软件定义世界
世界的运作正在朝软件化的方向演进,这有几个步骤:
第一,各个节点之间通讯时间延迟压缩到接近于零。
第二,各个节点之间通讯,交通成本不断压低,无限接近于零。
第三,某个高效的自发的组织涌现出一个开放的,安全的,有扩展性的应用程序界面 API,可供外界调用。
第四,使用 API 的客户数越来越多,可以分摊调用程序的费用,使它无限接近于零。
第五,当所有的延迟和费用都压得很低的时候,无数新程序员可以在新的基础设施上轻松开发各种新的应用程序,迅速淘汰老的做事方法。
第六,开发应用软件的很多人,其实技术上不一定特别硬核,对一些底层细节可能懂得也并不多,但是最大的利益往往被少数控制应用软件的人获取了。
第七,软件定义世界没有止境,因为总是还有某些行为需要人工干预,或者通讯运输成本过高,对于这些瓶颈的突破,就意味着新的软件工具的增加,和新的应用软件的涌现。
亚马逊作为一个公司的运营方式,就是软件定义世界的一个雏形。但这只是刚开始,未来的发展趋势,凡是涉及需要人工干预的行为,都必将一个个被自动化,日常生活中各种服务,交易等等都将成本被不断压缩而且软件化。
无法彻底软件化的系统,最终必定会因为低效和高成本被迅速淘汰。
试图解释软件化的概念有时非常困难,就像你无法给一个几十年前习惯珠算的人,去解释 Excel spreadsheet(电子表格), 去解释各种用于模拟计算的软件工具,等等。
正如 ibm 的人在八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理解主要的价值在于软件操作系统而非硬件,大部分人将无法理解一个软件化的世界导致传统价值的迅速迁移。
公司这种粗颗粒的法律实体是否还能存在,是个问号。技术可以让更多个体节点之间产生非常细颗粒的交易, 也就是一个软件 function call(函数调用). //@时空嘿客:赫尔伯特在几十年前就说软件即管理,未来可能就是管理即软件。只要能够流程化标准化的都会逐渐使用软件替代,使用软件的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张
【世界在软件化,软件其实就是脑力的外现】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要解决某个问题时,最后往往发现关键是要找到强大的工具。在找到工具后,工具本身也在演变进步,变着变着发现更强大的工具,可以解决更现实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原来的问题成了伪命题了。
以搜集研究工具为本位,为日常主业,工具越多越发强大,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越多,人就越开心。以解决某个具体眼前问题为主业,非常费劲,最后还是发现要被现实强行推回去返工,最后还是要被迫回去找合适的工具。
一个常见的商业现象是为了产品搞了一些工具,后来发现工具有通用性,然后工具本身演变成了更大更成功的产品。如亚马逊云服务,slack,shopify 等等。slack 最初就是游戏开发者为了内部沟通搞的工具。 换个角度说,在揽下瓷器活的时候,硬着头皮搞了个金刚钻,然后发现金刚钻更好玩可以干更多活。
这种情况下涌现出来的工具,一般反应了真实的需求,第二因为是自己开发的,市场往往暂时还没有好的竞争者。
不研究工具,只想解决某个燃眉之急,是极为短视和不智的。
关于工具的例子之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 tim berners lee 在做研究时,发现提高效率最大的障碍是研究者之间共享文件。于是他在 1990年创造了第一个网络浏览器,结果这个工具后面就演化出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改变巨大的互联网革命。
【解决问题的工具可能是更好的机会】
38、小概率事件
今天听说一个悲伤的故事,亚马逊第一个 cfo, Joy Covey, 1996年把亚马逊做上市,1999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商界最有权力的女人"排名第二十八位。但后来因为觉得互联网公司节奏太紧张,2000年就辞职不干了。 后来,2013年九月,她在山中骑自行车锻炼身体时,被亚马逊的一个送货货车给撞死,终年50岁。
Covey 是荷兰血统,她老妈和外祖母在二战期间,日本占领荷属印尼后,被关到集中营里,她老妈目睹其外祖母饿死。所以给女儿输送了一种高度自立的教育理念。
【一个意外而已】
39、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为什么过去十五年普通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1. 输入信息大增。以读书为例,我的 kindle 上现在有接近一千本书,每年购买 200-300 本。 普通的纸质书,一个大书架装个两百本就很多了。以前电子书不普及的时候,一年买四五十本就很多了。
所以这是五倍的提高。
2. 电子书可以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打开手机或者 iPad,laptop 就可以看.
可以看书的时间至少增加三倍。
3. 我可以三秒钟内在书内搜索某个关键词。根本不需要传统纸书的索引。而且索引很多时候是不全的。
这个提高是五到十倍。
4. 我可以查找别人划的重点,自己划的重点。而纸质书根本看不到别人划的重点。
5. 我可以对书中某个话题同时查询 谷歌,维基百科,YouTube,推特,微博,微信公号,交叉验证,补充知识。传统媒体做不到。
6. 我可以就某个内容写个总结和评论,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发布,迅速获得各种反馈,获得更全面真实的视角。 传统媒体很难操作,反馈极为缓慢。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这就是
更多的内存,零延迟,读写速度更快,读写成本更低,外部连接的网络节点更多,反馈更多更迅速。
而这个发展趋势绝不止步于此,可以想象以后脑联网发展成功,几分钟内可以把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内容装入大脑内存,并且多个大脑在开放网络上互联,那时再来看现在的学习方式,基本就和人看草履虫是一个感觉。
亚马逊上的书约有三千两百万本,电子书一百二十万本 (2014年的数据)。一个普通书店里罗列的书籍,有一万本就不错了。这个差距是一百到三千比一。 如果你的信息来源比别人丰富一百倍以上,这是压倒性的优势。外出交通费用和路上的时间,够买好多本书了。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在源头上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假设绝大部分小说诗歌童话之类的书籍 (fiction)不值得阅读, 这类书占一半。剩下的 non-fiction 六十万本,再假设这里面只有百分之一的书贡献绝大部分价值,那就只需收藏六千本电子书差不多够了。
与其花时间努力捏一个柿子,不如满(虚拟)世界跑,去寻找一个更软的柿子来捏。而读书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潜移默化地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丰富捏柿子的技巧;另一方面会增加自己知道的软柿子的选择。如果一个柿子捏了十分钟捏不动,不要犹豫,换一本书,去找下个软柿子。
多年前在合肥啃一本书,Jackson 的经典电动力学,一头雾水,啃半天啃不动,对作者恨得咬牙切齿。如果今天给那时的自己出主意,就是赶快放弃,换别的书看。还有当年用 c 编程,搞了半天 malloc 老是搞不定,老出现 segmentation fault, 也是让人暴跳如雷。幸好现在的程序员都不用管底层细节了
kindle 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先提供免费的一两章阅读。一个高效的方法是,先选择你感兴趣的议题,比如说技术史 (technology history), 顺藤摸瓜调出十几本书来,每本书花两三分钟看看第一章,再决定是否有兴趣购买。这样一方面避免浪费,另外强迫自己确实阅读一点内容,而不是自欺欺人,买了后就束之高阁
【读书带来的认知提升是指数增长的,只管读好了】
40、相关性
"最初的橡胶热潮发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亚马逊雨林,一种叫 hevea brasiliensis 的橡树,在此天然生长。... 但是在多样化的热带雨林里提取橡胶效率很低,通常每亩地里都找不到一颗橡树。所以採橡胶者要花巨多时间一棵树一棵树地去採。效率很难提高,但是(来自汽车轮胎的)需求增长,天然橡胶在 1910年顶峰时一公斤 12美元 (一百多年后的 2019年是一公斤 1.64美元。
...
英国人很快发现可以把橡胶树移栽到马来西亚,这个地方(不像巴西)他们完全自己控制,可以把原始森林清理干净,整齐密集地种植橡胶树。这样工人不再需要浪费大量时间从一棵树跑到另一棵树边,而主要集中精力採橡胶。... 疾病,恶劣的食物和医疗条件,还有残酷的纪律,在早期导致每年工人的死亡率是 5%,最坏的时候每年 20%。但是马来西亚的橡树收成比巴西要好很多。...一旦橡胶树成熟后,之后每年继续长出橡胶,不需要多少成本。大量的橡胶种植,很快导致过剩,1913年时价格降到一公斤两美元。"
橡胶类股票在全球和上海股市交易所的泡沫 1910年下半年破灭. 因为清政府一笔资金在泡沫破灭中损失殆尽,进而拆东墙补西墙要把川汉铁路国有化,然后发生 1911年六月的保路运动,然后把湖北新军调了一部分去四川对付保路运动,然后湖北空虚就发生了十月份的辛亥革命。
这一切都怪英国人把橡胶树移栽到马来西亚。
【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人生万事塞翁马】
41、降低流通、沟通成本,提高流动性
世界最终是靠流动性连接成一个共同体的。
流动性越高,交易摩擦和迟滞越低的系统会自然而然的集聚整合而成为一个共同体。
整合是个双赢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内任何人花钱和赚钱的效率都是最高的。
这个整合越发和物理距离没有关系。你和邻居近在咫尺,但是如果缺乏共同语言和互补的需求,那就不可避免地老死不相往来。
就像更多人慢慢更愿意在亚马逊上购物,也不愿到附近小店买东西,因为选择更多,购买更方便简单,更快,品质服务更有保障,等等。
不要小瞧流动性的创新。它通过标准化的合约,把更多个人和经济体吸入到这个共同体内,大家分摊费用和风险,共同提高效率。虽然这个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各种骗局和曲折,但整体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投资的一个视角,是掌握世界上流动性最高的系统内的最稀缺的资源。
流动性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从个体角度而言,信赖你的人有多少,你的流动性就有多高。而这个数目超过某个临界点,就会形成品牌效应,流动性产生指数级的跃迁。就像张大千的画作,和无名画家的画作,即使看起来一样,但流动性完全不一样。
普通人乞求在他人制造的流动性体系中分一杯羹,这是个拥挤而越发困难的游戏。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自己创造新的流动性的无限可能。
流动性本质是更安全,更便宜,更快,规模更大的对外连接管道。流动性网络越大,才能更科学高效地定位自身角色。流动性网络越小,则自然而悲催地成为井底之蛙。
【世界是一张网,每个个体都在不同的网中,基于信任的网越大,流动性越好,越有更大更好的机会】
42、新范式不被旧的思维模型理解
人们看不懂未来的关键原因,是在于用自己习惯的先入为主的框架从上往下套,凡是不符合自己认知框架的就一概忽略否认。
但真正的自发涌现的复杂度更高的创新,都是全新的无法提前预测的框架,开始因为底层基础设施不全而有各种缺陷,会有很长的建设摸索期。因此从上往下看,从外往里看的人,只能看到一些表象,总是觉得很落后,没什么了不起。
而从下往上看,从里往外看的人,可以很清楚看到各种创新不断涌现,内部架构进步神速,基础设施齐全打通后就有无限可能。只是无法提前预测谁何时以什么方式打通,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就像互联网在 2001-03年有过三年的寒冬,一度被传统行业的人批倒批臭。但互联网底层自发的基础设施进步从未停过,等到亚马逊把底层设施打通,实体店哗哗倒掉时,一切已经太晚。
【不断的接触世界级的新范式,拥抱新的涌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搜集新信息去跟上新范式,抓住新范式带来的暴利机会】
43、在未来面前个体的认知体系是井底之蛙
个体的逻辑框架和认知体系,对未来而言,铁定都是井底之蛙。
涌现出来的新的复杂度更高的东西,往往都是超越现有的认知体系的。以老的认知体系来研判,往往会造成悲剧性的长期认知失调。
微软做大之前没人理解软件公司为什么估值那么高,亚马逊做大之前许多人看不起这个不赚钱的网上书店,苹果做大之前很多人觉得六百块的 iPhone 无法成功,腾讯做大之前很多分析师总是担心下个季度游戏收入不好。至于特斯拉,多少人过去十年面不改色唾沫横飞的从股价四美元开始一直黑它黑到现在的 755 美元,...
不断会有新的好东西涌现于这个世界之上,用市值筛选是个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的过滤方法。
不要被自己的低维度认知体系所束缚,把时间主要用于研究理解涌现出来的好东西,这样就更容易轻松的走在潮流的前面。
为什么微软,苹果,腾讯,亚马逊,特斯拉,比特币这么多年涨了那么多倍,但即使买了的人大部分还是无法发财? 终于想通了最关键的底层逻辑了,且把它叫做"王川很难发财第一定律",过两天把文章发到公众号上。
不要与复杂度和你的水平差不多的对手竞争,即使你侥幸赢了,也是伤痕累累。把时间精力用于主动提升自己的复杂度上,即使会有伤痕,其伤害程度至少低一个数量级。
特斯拉上市的时候大约 20美元,相当于分股之后的四美元。//@快乐啦21:755*5=3775
这里最关键的心理障碍,一旦你做了短线交易,比如在一百块卖掉了,但如果后来股价涨到 110 而且没有降回来,那么你心理上就永远出局了,不可逆了
推论一: 回撤 (drawdown) 管理大概率会阻止你变富
【认知体系需要持续更新】
44、复合增长+
如果说复合增长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话
对于个人而言,复合增长的障碍第一是上杠杆投机被强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 第二是卡在某一个没有增长前途的方向里,拒绝改变发展方向,长期低水平的重复。
对于国家而言,第一是因为战争而毁灭财富 (外敌入侵,或是可汗死了后权力无法顺利交接,几个继承人大打出手,每隔十几年这样折腾一次), 第二是经济模式单一,没有技术升级。
spacex 十八年来累计融资七十五亿美元,现在有将近一万名员工,占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份额超过 50%。竞争者即使想超越,也许不用烧那么多钱不要十八年,但哪里找那么多人才? 而且 spacex 已经有规模优势,牺牲一块钱利润,可以抵挡竞争者一百块的投入//spacex 这些公司都是长期复合增长出奇迹的范例
台积电,亚马逊,spacex 这些公司都是长期复合增长出奇迹的范例。在自发的正反馈循环推动下,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长时间堆积出来的高效的实体,其竞争优势指数级叠加,模仿者完全没有可能短期内超越。这里有很多经验教训也适用于个人成长。
要想不被新技术颠覆也很简单,就是持续在某些维度上保持迅速有机的增长,这样别人总是追不上你。别人可以超过你,肯定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增长了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把别人的成功归咎于一个单一的原因。但真实原因往往就是长期的,无间断的复合增长。归于单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想要偷懒找捷径迅速达到别人成功的位置。但即使表面看上去做到了,别人可以继续自发的复合式的增长。而模仿者没有基础,很难继续跟随。
无论是个人,公司,国家,业务模式都不能太单一。否则单一业务遇到挫折或暂时的增长瓶颈时,自身现金流为负,会引发连锁的负面崩溃效应,苏联在 1986年油价大跌后的表现就是一例。但一般人性都是: 单一业务高歌猛进时,根本不屑于培育和发展其它业务,等到后面再想抱佛脚时,肯定来不及了
复合增长的一个矛盾特点是: 如果方向和目标太明确,过了市场饱和点之后会发现很多行为全是无效或极低效的,白白消耗能量,即使自己主观上很努力; 但如果坚持在最开放的搜索空间长期摸索,短期看似无所事事,没有进步,长期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指数增长的突破口。
复合增长包括金钱的增长,知识和思维模型的增长,信息输入和输出渠道的增长,等等。在此基础上,还是活得长最重要。因为和今日的新商业范式相比,你如果回顾十年前很看重的东西,会发现大多不屑一顾。所以有理由相信,十年二十年之后,新的商业和技术架构涌现,让你会对 2021年这些东西也不屑一顾
:实际上所谓"行业的对错"也是暂时的,没有谁能一次性选对行业,然后搞定一辈子。只要有不断低成本切换,跨越多个行业的能力和意图,"入错行"也是伪命题。
真正的效率提高,意味着不断重复利用过去的成果去构建更复杂的产品,或者把同样的成果和产品变着花样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上去 ; 如果被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各种杂事,或者要去做各种定制性的服务,那么一个人很难系统性提高自己的效率,缺乏实质性竞争优势,无法有效复合增长。
英国之所以十九世纪成为世界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1688年光荣革命解决了权力交接的问题。而且对外扩张中,能赚钱就打,不能赚就收手。很少深入殖民地内部干脏活,主要集中资源控制港口和交通要道来收税。这样迭代两百多年自然出奇迹。这种模式最终因为市场的饱和,和德国人的挑战而终结。
人为什么会卡在一个没有增长前途的方向里? 很大原因是缺乏对外自由连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设施。贸易机会来自彼此生产效率的差异。你有些事情效率比小明高,把你的货物或服务卖给小明,就可以提高大家的共同效率,反之亦然。海量的自由连接,和自由贸易的环境,就会让复合增长自然涌现。
简单模仿看得见的成功者的道路,前途是有限的。一般前面的开拓者如果把坑占了,你要跟着过去,他吃肉,你最多只能喝点汤。所以一定要摸索,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路线。
有机的复合增长过程中,当事者会有一种"节节贯穿"的舒适感,可以感受到能调动的资源和对外输出的能量和效率在不断层层迭代的持续增长。而坑蒙拐骗/贪多求快/自欺欺人的增长,总会感觉到哪个地方有瓶颈,稍不慎就会鸡飞蛋打; 或者老是要重复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效率和以前比没有任何提高。
凡是无法"长期复合式增长"的资产都不值得投资。而真正可以复合式增长的资产,重点不在于现在有多好看,而在于其"强大的系统性的增长动力",和"几乎无法被外力破坏扼杀的特征"。这样可以彻底忽略掉各种短期噪音,而耐心坐等复利的长期积累,产生奇迹。
要想迅速复合增长,尽量争取创造一些可以重复使用,反复引用的工具和作品。重复使用会极大降低单位成本,让以前无利可图的事情变得利润丰厚。spacex 如果没有在工程设计上一开始就注意发动机,一级火箭,还有各种零部件的重复使用,就不会有今天的强势地位。
很多时候你无法真正追赶在复合增长的领先者,因为他们底层有一些良性循环的机制自发推动增长,而简单模仿者缺乏这种来自底层的动力。反之,陷入绝症的病人,背后往往有一些积累多年的恶性循环的机制,如果不能理解机制并彻底打破其恶性循环,任何挽救措施都是白白消耗资源,于事无补
台积电,亚马逊,spacex 这些公司都是长期复合增长出奇迹的范例。在自发的正反馈循环推动下,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长时间堆积出来的高效的实体,其竞争优势指数级叠加,模仿者完全没有可能短期内超越。这里有很多经验教训也适用于个人成长。
复合增长有两个矛盾的特点: 一是当你遇到事业的低谷想要寻找新的突破时,并没有马上可以见效的灵丹妙药。真正的有机增长是需要长期积累和摸索的。第二是,当增长幅度超过你的目标,觉得可以休息洗手不干之后,它可能还会继续长时间指数增长,让过早退出的人捶胸顿足,追悔莫及。
幸福本质来自于有机的,可持续的复合增长。增长的时候,你自然的有幸福感,而不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虚幻的哲学议题。有机增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最终的收获远大于付出的代价。追求快速的物质刺激,本质是想以很小代价就马上有很大收获,最终会遇到瓶颈或成为庞氏骗局的牺牲品,而陷入更深的痛苦
复合增长的两个重要动力,一是过去的劳动成果可以重复使用,二是行动自由度大,没有限制行动自由的瓶颈。打工者之所以无法深刻理解复合增长的内涵,一是因为顶头老板上司就是其最大瓶颈,二是一旦换岗位或者工作就要从头开始,很难重新利用以前的成果或资源。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从 1948年到 2017年其农业生产效率 (total factor growth) 增长了两倍,年均增长率大约 1.5%左右。增长原因主要是机械化,更好的种子,更好的化肥农药,更大的规模,等等。1870年美国一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现在这个比例不到 1.4%。技术红利长期积累,彻底改变人口从业结构。
因为这个矛盾特点,人们遇到问题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完全没有耐心构建和理解一个复合增长的体系。即使偶尔因为运气撞上了复合增长,也会因为过早退出而收获平平。
如果不能在所从事的行业做到一家独大的话,那就必须有属于自己非常独特的细分市场, 而无需和外界进行惨烈的杀价竞争。被迫降价竞争,是扼杀复杂增长的毒药,任何外表的勤奋努力都无法美化掩盖其破坏性。
"The joy of compounding, The passionate pursuit of lifelong learning, " 作者 Gautam Baid, 2020年出版。作者关于复合增长和大量阅读的阐述,符合我的实践。但这种操作的代价是开始有较长时间的爬坡期和低谷期,短期回报不高甚至看上去为负,所以一般人不愿意去实践。
【去读《复利增长的快乐》】
45、AWS的由来
以下文字摘自我的公众号在 2015年的关于 Amazon 的老文章。标准化通用接口,后端和前端清晰隔离,是提高网络效率,促进复合式增长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对很多领域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
但是亚马逊有一件事,做得非常非常好,这远远弥补了亚马逊所有的政治上的,哲学上的和技术上的失误”.
2002年前后,贝索斯给所有员工发布了一个命令,关于内部软件设计的命令:
1)所有团队,要把他们的数据和软件功能通过服务接口对外公开
2)团队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这些接口。
3)不允许通过任何别的方式通讯:不能直接连接,走后门,不能直接读别的团队的数据,不能共享内存。
4)服务接口的后端的软件技术的选择,没有关系。
5)所有的服务接口设计时,都必须具备一个能力,允许日后让外界第三方开发者调用。没有任何例外。
6)不听话的人,将被开掉.
打个比方,蒋介石当年常常越级指挥,自己支配部队,不告诉其部队长,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自己部队不知在何处,这是兵家大忌。这就是典型的图省事,不通过标准的服务借口,直接走后门读取, 修改数据的低水平的程序员的做法.
蒋公的辩护者会说,许多高级将领指挥水平差,到最后却使得部队四分五裂,所以他只好亲自上阵,插一手去越级指挥,将部队整合起来。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这恰恰就是舍本求末的短视做法.
越级指挥的坏处,是增加组织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蒋公如果不在,别的人不知道那些后门,无法学他越级指挥。 另一方面如果后门出现问题,蒋公的越级指挥也无效了。 而只有培养标准化的将领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组织模式,才是建设一个高效灵活的组织的最重要的工作。
标准化的软件服务接口的建立,需要相当大的前期投入,短期内看上去吃力不讨好。但基础打好后,在此之上的软件应用开发效率大增.
一般人们只能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可触及的领域的马上的应用,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通用性高的作品或服务,连接到组合性最高的网络上时,可衍生出来的你无法想象的组合性应用,没有任何上限。这类创作的潜在价值,长期看始终会被低估。所以要专注思考解决通用性高的问题,不断和组合性高的网络连接。
图省事而不尊重复杂系统演变规律的人,最终会被现实抛弃 //@减法简:不通过通用接口的人借口效率,其实目的是强调自己的权威。
如果第一次没做对,要敢于直面错误,迅速投入时间精力纠错,建设通用化的接口。而不是掩耳盗铃,装作没事。//@王一石Yishi: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建设通用性接口,标准化流程】
46、找工具而不是自己解决
关于技术的可组合性提高效率的一个典型例子:
卫生间洗脸台的水槽底下,常常因为头发胡须等各种脏东西淤积多了,堵了,水下沉的很慢。多年前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办,一是不知道用什么精确的词语来描述这种情况,二是不知道找谁问。后来跑到超市,看到有卖某种腐蚀性极强的液体,号称倒下去,就可以把管道通畅,结果花了几十块,买了好几种,试了几次,就是没用。最后自己用长长的镊子,非常费劲的往底下掏了半天,勉强掏出几根头发,才缓解了管道堵塞的问题,但还是没有真正清爽的解决。前后至少折腾两三个小时。
现在这类问题几分钟就搞定了。先是亚马逊上搜一下关键词: sink, clog, 很快就出来一大堆产品解决问题,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这种产品,现在都有录像使用说明,一分钟的演示,sink snake ( 水管蛇) 怎么用,非常清楚。十秒钟点击下单,价格只有七美元,第二天送货到门口,打开包装,水管蛇伸到水槽底下,来回转几次,再拔出来,一大堆肮脏的头发和其它沉积物终于弄出来了,水流立马就通畅了。一个字,爽!
以前折腾两三个小时也解决不彻底,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彻底搞定的问题,本质上是以下六个技术组合,最后形成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搜索 - 网络视频 - 电商网站订货 - 送货 - 后台仓储 - 水管蛇生产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只要让技术的组合性去自发演化,这个世界是根本不会有通胀的。
【借助外力是智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