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走出去会改变世界制造格局吗

发布一下 0 0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登陆欧洲市场。报道主要采访引用了长城和比亚迪等企业参加欧洲车展,和车企负责谈在欧洲下一步发展的规划展望情况。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雄心不小。

但从汽车制造发展来看,前百年主要在西方国家,近几十年主要是欧美和日本汽车占主角。汽油车为主体的消费车费发展到现在没怎么变过,而且在西方将机械工程和制造工艺发挥到了极致。西方以动力、速度为主要性能标准的汽车一直引领着汽车的发展。近几十年,以日本为代表的汽车才能在节能水平、耐用性上赶超欧美汽车。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中国车,在中国政策驱动和弯道超车的发展策略下,不断在国内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也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并引发世界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这种以电能为驱动的汽车,早在上世纪初就在欧洲国家制造出来过,只是当时的充存电技术跟不上,而没有成为发展方向。在中国这样一个汽车大国,能源需求大国来看,发展新能源车无疑是一个既能保证能源需求安全,也能在产业发展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好办法。

中国在考察了日本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电能驱动等技术后,确定了国家新能源车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从人们疑惑、谈论到使用,到喜欢,到今天成为世界的抢手货。证明了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方向走对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是中国车将影响未来世界汽车的发展方向。

但中国车真的能影响未来世界汽车的发展方向吗?

我觉得还是有难度的。

一是中国新能源车虽然发展起一定规模,但与欧美车企相比,在制造技术和研发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虽然新能源是采用电能等驱动技术,但汽车是一种多重技术叠加的机械工程。动力解决了,操控性、安全性、耐用性等能不能同步达到。以中国现在制造的车来看,都还在低端领域,这也是与我们的制造水平相关联。

二是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并不高端,各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转型也不难。这就会出现欧美车企可能快速转型,并发挥他们的制造研发能力,迅速过来抢占新能源市场。到那时,如果我们的企业还没有站稳市场,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研发生产能力,就有可能依然在低端市场。

三是未来汽车发展将会有更多技术和形式出现。以现在的电驱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太阳能动力等的新能源车技术发展,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还将快速发展飞行汽车,光能充电技术等,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产业发展还能不能保持快速发展和优势。

中国在产业发展上,做大国企,发展民企成为非常好的一种模式。但我们的优势如何能形成优势互补,产业互补,市场互补,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8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