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工作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做事的目标。目标是引导行动的关键,也是证明行动所具备的价值的前提,所以目标管理成了企业与个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公司非常重视目标管理,并且制定了符合SMART标准的目标管理标准。SMART标准是指Specific(要具体)、Measurable (可度量)、Actionable(可实现)、Realistic(结果导向)、Time-based (时间限定),这个标准强调了进行目标管理的基本态度,也为员工执行工作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
公司是一个整体,公司的目标也应该成为员工的个人目标,或者说员工至少应该明白自己怎样做才能满足公司当前的发展需要,因此个人的工作目标不可或缺,而且与公司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华为公司在培训员工的时候,让每一个员工在工作开始前必须弄清楚五个要点:做什么,如何做,做多少,在哪儿做,为什么做。
先瞄准目标,再开枪。”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那么就是乱枪打鸟,无论员工的能力有多强,工作有多么勤奋,始终难以获得成功。
每一个新进入公司的员工都怀揣梦想,都渴望在公司里干出一番事业,只不过在经年的拼搏中,很多人忘记了这些想法,忘掉了当初对自己的承诺。一个人失去了梦想,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只有弄清楚自己一开始要去哪里,才能最终走到那里。
有时候,工作中忙碌的人正如草原上的羚羊一样。当羚羊被狮子追逐的时候,它们会莫名其妙地停下来,或者直接撞到狮子的利爪下,这就是著名的“羚羊效应”。很显然,羚羊在逃跑的过程中会突然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而跑,要跑到哪里去。
企业和员工也容易出现“羚羊效应”,会突然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工作、为什么而忙碌,会忘记自己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对于那些旨在获得成功和突破的人来说,这种迷失通常是致命的,因为迷失会导致他们的工作出现混乱,会与公司的发展步骤相脱节,甚至会背离公司的发展规划。
公司的目标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员工实际上比公司更需要进行目标激励,更需要懂得强化自己的目标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自己的专注度和控制能力,始终保持对目标的渴望。
员工通常最喜欢什么?钱,地位,绝对的信任,或者权威?也许这些应该都算是员工期望中的一部分,但总的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的存在感,而将这些真实的存在感量化成工作指标或者工作任务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绝大多数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多更好,希望最大限度地证明自己,不过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在制定各种目标时,总有一些东西是他们抓不住的。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说:“做那些你所能做的,做那些你有机会做到的事。”这就是一个宏观上的目标量化过程,它使你尽可能地规范自己工作中的期望值和能力估值,不过多数人并不那么想,他们更喜欢挑战,更喜欢寻找一个大目标。
任正非说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可执行的,任何缺乏执行性或者无法达到的目标,都毫无用处
员工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些,不能盲目求高求大,一切都要实事求是,要对自己的目标负责到底,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永远都不能算是工作计划的一部分。
任正非多次承认:“我没有思考什么远大的理想,我正在思考的不过是未来两年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对他而言,这个两年目标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计划,也是比较容易控制和实现的。正因为这样,华为公司的员工们也都有明确而可执行的工作目标,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在执行目标时,他们通常根据具体的工作过程,按照基本的流程设定相对独立的工作步骤或工作单元,制定三个量化指标:时量、数量、质量。
在管理上,我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不断地管理进步,一小步地改进,一小步地进步。
——任正非
我们常常说目标要放得长远,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但路终究需要一步步来走,远大的目标需要小目标来过渡实现
低着头硬撑的人往往难以坚持到最后,而沿途上做好标记并随时进行观察的人,则能够更好地完成长跑计划。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金钱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企业应该懂得用物质激励来刺激员工,员工也要懂得将钱当作奋斗的目标
华为人始终坚持“战略决策关乎方向,方向错误,速度越快,就越容易翻车”这样的观点。任正非也说:“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一定要慢,慢慢发酵。”因此,华为人在务虚会上会更加谨慎、仔细,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任正非
任正非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灰度理论: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在他看来,在改进和追求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握好灰度,要提升目标的灰度,也就是说个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不要太激进、太僵化,不要急于达到目的,而应该选择以退为进的方法,可以适当做出妥协。任正非认为中国古代的改革者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办法,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达到改革者的目的和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变革太过直接、太过激进,没有很好地平衡好改革者与当权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最终承受了巨大的阻力而导致变法夭折。
在改革之前,任正非及其他坚持改革的人,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在实现这个目标时,他们更善于寻找和创造一种灰度。这个灰度就是对各方意见、态度、行为方式的综合,是在坚持大方向、大目标的前提下对各方意见的妥协,是对不同意见、不同利益团队、不同工作风格和个人习惯的宽容
在任正非看来,做实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务实的人首先要贯彻执行目标,主动调动和利用资源,考核评定干部,尽可能将人力资源变成物质财富。而能够胜任这种务实工作的必定是实干家,所以多年来他一直非常看重那些实干家,他说:“我们要让那些只做原则管理、宏观管理,不深入实际、不对监管负责的干部下岗。要让那些做实的、认真负责的干部上来。
员工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员工才是最终创造价值的人,没有员工来执行任务,没有他们来完成工作,那么即便是再出色的规划,即便是再伟大的目标,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从这一方面来说,上层的决策权决定了他们的引导地位,而下层的执行力决定了他们所具有的基石型定位。因此,如何让员工保持活力,如何提升员工的执行力成了企业管理好坏的关键,也成为企业能否前进的关键。
借口只会摧毁你
不要总是说“做不到”,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呢?
——任正非
第一,任何工作任务都是经过科学分析才下达的,因此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第二,方法总比问题多,任何工作都没有必要找借口。正因为拥有这样的工作信念以及执行力,华为人才能够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才能够让华为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跨国公司之一。
一流的员工找方法,而末流的员工则通常喜欢找借口。那些找借口的员工通常缺乏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也缺乏责任感,因此总是回避问题,总是想办法减轻自己要为失败所承担的各种压力,这样做无疑会让老板和领导感到心寒。
与其找借口,还不如尽心尽力寻找方法。他们会觉得任何一件事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并不意味着它很难或者无法解决,而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办法,因此回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立即寻找方法才最重要,盲目退却的话,下一次自己可能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一个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远远要比他能否获得成功更加重要,找借口的人通常害怕承受失败,但寻找借口这种行为已经比失败更加失败,这样的员工难以受到老板的器重。所以,想要成为优秀的员工,首先就要抛弃借口,打造强大的执行力,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和挖掘自己的能力,并争取到更多发展机会。
在老板发现问题之前就解决它
对事负责制是依据流程和授权,以及有效的监控,使最明白的人具有处理问题的权力,是一种扩张的管理体系。
一次只做一件事。”无论领导有什么样的命令,无论自己有多忙,都要坚持一件事一件事去做,只有完成一个任务后才能做另外一件事。因此,华为员工在工作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而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分心。
“专注”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实际上包含着敏锐的反思、高度的自律,专注的人会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以便继续改进和提升。而且专注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不会轻易被琐事所干扰,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更不会随意浪费时间。
员工之间缺乏默契,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工作中不懂得团结合作;不按流程办事,不按照上级的规定办事。正因为整个公司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所以难以建立企业文化,企业在进行管理以及员工在自我管理的时候,都会欠缺足够的约束力和引导力,那么在工作中就会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纪律往往是执行力的保障,缺乏纪律性的企业或个人,其执行力也会比较低。想要提升员工的纪律性,想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企业,就要明确职责,分清责任,让每个人都能够承担起责任。
你有能力,但没有完成责任,没有达到服务要求,我们就不能给予你肯定,给予你高待遇。
四化”管理模式,这“四化”分别是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
人是企业的财富,技术是企业的财富,市场资源是企业的财富……而最大的财富是对人的能力的管理,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首先从团结我们身边的人做起。
时间的重要性,从企业或者个人的发展来看,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率,就是经济效益;其次,从必要性来说,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每过一分钟一秒钟,就会失去或者减少一分钟一秒钟,而且这种资源流失是无可替代且永久性的。
现在流程上运作的干部,他们还习惯于事事请示上级。这是错的,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惯例的东西,不必请示,应该快速让它通过。
我也不在乎接班人是否忠诚,接班人都是从底层打出来的,打出来的英雄同时又能够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批判。
在本职工作上,我们一定要敢于负责任,使流程速度加快,对明哲保身的人一定要清除。
自律是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员工能够积极融入企业团队的关键,一个不能管理和约束自己行为的员工,往往会被企业排斥在外。
成功的事业依靠的是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工作原则、方法,这些好的原则、方法就是工作的“捷径”。
1.先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
新员工在工作中有干劲,总想着做大事,这可以理解,不过任何事情还是从简单、容易的开始为好。
“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难以完成的事情,这并不是能力的体现,先用更短的时间去完成最容易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能力。
2.先做那些重要的事
一个领袖干什么?一个领袖其实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管理大师毛皮得•德鲁克也认为工作时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坚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而其余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去做就行了。这个原则更加注重工作思路与程序,而不是工作量的多少、工作项目的多少,工作者要尽量抓重点、抓要点,做到忙中有序,做到主次分明,这样就能够把所有工作尽量都做到位,才能够确保整个工作体系的完善。
在按照预期成果与个人成就感的评估确定好工作价值之后,工作人员就可以给所有工作贴好标签,然后先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其余的事情可以暂时靠后。
集中处理那些琐碎的事情
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懂得怎么做,以什么方式去做。
只有管理职业化、流程化,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转效率,降低管理内耗。
把工作变得简单一些
我们要简化不必要确认的东西,要减少在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环节,否则公司怎么能高效运转呢?
——任正非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崔西定律”:任何工作的困难程度与其执行步骤的数目平方成正比
简化流程不仅能够有效解放更多的劳动力,节省更多的资源,还能够有效降低管理的难度与风险,降低工作流程中的错误率。在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错,而且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造成整个工作的失败,环节越多、越复杂,那么犯错的机会就会成倍地增加,管理的难度也会成倍增大。
很多人只注重做对的事,但是仅仅做对的事情,而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也不一定会将事情做对,不一定会达到期望的目标和效果。因此,在做对的事时,应该加上一个前提条件: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反过来说,如果只注重用正确的方法做事,而不注重事情的性质,那么一旦用正确的方法做错事,同样会越做越错。
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的一句话:“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用正确的方法做事,体现的则是管理的效率目标,因为方法不同,工作效率也会不同,它是可以进行客观衡量的。在《有效的主管》这本管理学著作中,简明扼要地做出了解释,其作者认为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而效率就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
首先要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把握怎样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然后要明确自己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做好这些工作,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把握方向与目标是前提,而正确的方法则是完成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并达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逆向思维总是不可或缺
我们要推行以正向考核为主,但要抓住关键事件逆向考事,“事”是“事情”的“事”。对每一件错误都要逆向去查,找出根本原因,以改进。
“不要总是在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而要想一想为什么公司让你做这些。”这就要求员工必须懂得换位思考。
我们要力出一孔,力量从一个孔出去才有力度。我们“利出一孔”要做得比别人好。但是我们的“力出一孔”做得不好,研发的力量太发散,让竞争对手赶上来了。每一个产品线、每一个工程师都渴望成功,太多、太小的项目立项,力量一分散就把整驾马车拉散了。
华为公司从中获得了灵感,提出了著名的“压强原则”,并在《华为基本法》做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在资源的分配上,应努力消除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障碍。”
能力决定了我们最多能干多少工作,决定了我们最多能把工作做到何种程度,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力也是一种限度,而且有能力并不意味着能将工作真正做到位。想要把工作做好,想要变得更加出色,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华为人看来,“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工作态度往往是左右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的关键因素,没有专注度,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坚持到底的耐力,成功往往只是空谈。
1. “机遇偏爱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者”
我们要造就一批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有真正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干部。机遇偏爱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者。
华为人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事实上,每个职员都想要成为管理者,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做管理者,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够管理好企业,因此要切忌陷入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空想之中。
其次,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耐性。当员工想要更快、更早地完成任务而不断提示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时,往往最危险。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片面追求速度的想法都可能会让工作者本人陷入困境。很多工作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专注和耐性直接关系着工作的效率与结果,事实上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困难,而且越接近目标,困难越大,此时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步伐,不能过于急躁,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2.时刻做好艰苦工作的准备
任何员工,无论您来自哪个国家,无论新老,只要坚持奋斗,绩效贡献大于成本,我们都将视为宝贵财富,不断激励您成长。
如果说能力是奋斗过程中的工具,那么奋斗精神或者奋斗意识就是奋斗过程的指引。
在华为公司,员工们必须有学历、有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具备出众的奋斗精神,而且他们也要时刻做好奋斗的准备。任正非说过:“在华为改变命运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奋斗,二是贡献。”奋斗成了华为人的一个特质,成了他们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没有任何稀缺的资源可以依赖,唯有艰苦奋斗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赖。奋斗体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中,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作的努力。我们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使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在工作中,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像巴顿将军那样,“不要等着机会找上门来,进攻、进攻,加快进攻”。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竞争意识非常重要,保持竞争意识意味着自己有决心完成工作任务,也意味着更高效的执行力。持续不断的进攻也是一种气势和威慑力,对于竞争对手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员工一定要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踏踏实实、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无论是创业还是在职场上班,都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缺乏毅力的人往往难以做出好成绩。
“点滴的奋斗与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提升工作能力与工作成绩的关键,所以甘坐冷板凳,坚持坐冷板凳成了华为人的共识。
任正非说:“在冷板凳上坐的都是一代英豪。”无论哪个岗位都是一样,只有坐得住的人才能坐得稳,只有守得住的人才能守出精彩
人们就常常因为面子问题而错失良机。有些人明知道自己犯了错,却害怕承认错误伤了面子,最终选择掩饰或者故作无知;有些人在竞争时怕伤了和气,所以主动隐忍退让;有些人进取时怕别人说自己利益至上而放弃了追求;有的人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后,担心被人说成是失败者,于是干脆就此放弃;有的人由于担心被人拒绝而伤了自尊,所以选择了闭口不谈,最终白白错过了机会;有的人在别人面前高高在上,放不下面子,结果不愿意向别人请教问题,因此难以获得进步
尽心与尽力,是两回事。一个人尽心工作与尽力工作,有天壤之别。要培养一批用心的干部。用心的干部,即使技术上差一点,也会赶上来,因为他会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策略、方针、理论的实施,都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而任何策略、方针、理论也都从实践中产生,所以只有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亲自经历才能更好地了解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要领,并将工作真正做到位,也才能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论。
细节才是关键
任何一个只希望自己在流程中贡献最大、名留青史的人,他一定会成为黄河的壶口、长江的三峡,成为流程的阻力。
每天都有企业要遭遇失败,都有人要把工作搞砸,总有一些人比我们更加成功,不过在优胜劣汰之中,人们更应该关注成功和失败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自己总是会比其他人做得更糟糕一些?这些人也许专注在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对上,却很容易忽略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自己是不是和别人一样细心,是不是一样善于把握各种细节?
忽略细节或者不重视细节,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员工通病,很多人喜欢讨论大方向上的对与错,看决策是否失误,而没有特别去关注细节问题
丢失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位“伤了的骑士”就是英国国王查理三世,大战开始时,他的马夫因为粗心大意少给蹄铁钉了一颗钉子,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任正非认为华为的发展不能走防守的老路子,而应该加快速度进攻,因为无论自己再怎么防守,别人都会不断改进自己的进攻方式,都能够攻破自己的堡垒,只有不断发起进攻,才能越做越大,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专注于防守往往要调动和耗费更多的资源,要确保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位,一旦有明显的漏洞,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资源的需求量很大,投入成本也很高。而对于进攻型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进攻的时候只需要重点专注一两个方面,只要重点提升自己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优势,就可以很快见效。因此,如果想要继续成长,就应该坚持以进攻为主,要懂得将进攻当作最好的防御。
那就是合作才是最好的发展道路,打造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远远要比个人的努力奋斗更加重要,因为成功永远不属于某一个人,更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够独自抓住的。
1.“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不管谁胜了,都是我们的胜利,我们大家一起庆祝;不管谁败了,都是我们的失败,我们拼死去救。企业文化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全球化的影响下,合作已经成为潮流,每个人都需要寻求更有说服力、更有竞争力的伙伴,谁成为孤立的个体,谁就会被其他团体所击败,毕竟合作能够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相互合作所产生的力量也绝对要比个人的能量要强大一些,而且办事效率也能够得到提高。此外,合作还能够有效降低风险。
你的贡献就是做好分内工作”
每一个环节对你的人生都有巨大的意义。你要十分认真地对待现在手中的任何一件工作,积累你的记录。
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应该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二是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更加出色。
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
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者、创业者们的个人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消除个人英雄主义的前提就是让团队中的所有人都建立起集体荣誉感。其实在大部分时候,成功的光环属于领导,属于管理人员,属于团队中那些核心人物,属于极少数抛头露脸的人物,而多数参与者总是默默无闻。这种成功的私有化实际上证明了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的退化,表明了公司对于普通员工的劳动成果不够尊重。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当他们在获得荣誉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奖赏每一个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把功劳归结在某一个代表身上,成功既然是众人创造的,那么也应当让众人分享
独裁管理是对效率最大的破坏
干部体系要三权分立,行政主管有提名权,干部部和人力资源部有评议权,党委有弹劾权。
要坚持民主决策。一个人做决策很容易,但是想要将决策做对,想要创造一个更为合理的结果,最佳的方式就是让更多人参与决策,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此来丰富和完善相关的理论。更多人参与讨论,更多的头脑风暴,往往意味着更多合理的建议,也意味着更少的错误和更低的风险。管理者永远都要记住一句话:“一个人的智慧永远比不上众人的想法。”所以,在做出某个决定之前,不要忘了提醒一下自己: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观点呢?
任何时候都要以公司利益和效益为重,个人要服从集体。任何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将个人努力融入集体的奋斗中。
那就是员工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的缺失,才是员工始终坚持以自己的利益走向为主导的原因
一个孤立的企业是难以生存下去的,而一个孤立的个体也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由于个人的能力和资源都很有限,想要真正立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与人合作,就是要想办法协作,就是保持开放的姿态,保持分享的姿态,只有保持开放才能打通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只有保持分享,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助合作。
主动团结拥有不同意见的人,把所有的干部员工都看成实现自己或组织目标的战友和伙伴,即便是意见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人,也要想办法进行拉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建立起强大而稳定的人脉,不能因为意见不同、想法不同就当成敌人来对待,要在对立中寻找统一点,要寻求共同的目标。华为人就非常善于运用灰度理论,他们并不以是非黑白的标准来评价别人,而是尽量模糊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创造灰色的观点,主动去包容其他不同的理念和意见,并懂得进行换位思考。
在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出现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良好的沟通交流是确保工作顺利执行的关3键,也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只有沟通工作做到位,所有的工作才会更加顺畅。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些就是沟通的窍门。
1.懂得向别人说“不”
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自己需要做的事。
倾听是执行者必备的职业素养,华为人总是先听上司把话说完,然后再去说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做好记录,把握重点。为了防止自己听不全或者忘记上司说了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做好记录
我们要坚持“小改进,大奖励”。“小改进,大奖励”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改良方针。应在小改进的基础上,不断归纳,综合分析。
在职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员工对上司或者公司的理念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这些做法通常会引起上司的不悦,导致上下级关系僵化甚至是恶化,
有的奋斗者都要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样才能不断获得进步。
对于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接受一种方法或者方法论,至于具体的事项则要通过自己去摸索和思考。
因为老板看重的是能力,公司看重的是业绩,工作中看重的则是效率,因此员工的贡献值才真正决定了他们在公司里的价值和地位。如果仅仅只是看起来很忙,那么员工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必要,公司也绝对不会重用这样的员工。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1的365次方等于1,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78,而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25。在这个公式中,“1”代表着每天的努力,“365”则是一年的天数,“1.01”表明每天都进步0.01,而“0.99”则代表每天都少做0.01,虽然每天的进步和退步非常细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一整年算下来,结果截然不同。每天进步0.01的人到年底所做的业绩是正常水平的37.78倍,而每天退步0.01的人到年底的工作量或者价值只有平常水平的1/40,如果每天都原地踏步,那么最终所做的业绩也没有任何起色。
只要坚持每天都进步一点点,那么就可以慢慢接近成功。也许很多人更喜欢一蹴而就,可是进步并不意味着一朝变大变强,也不意味着一定要转眼间获得突破,这样并不容易实现,多数情况下的进步是在逐步积累中实现的,每天都多做一些,都改进一些,那么等到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实现突破,即发生质变,这时候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末位淘汰制下的危机意识
我们提倡能上能下,在实践活动的大浪淘沙中,我们要把确有作为的同志放在岗位上来,不管他的资历深浅。我们要把有希望的干部转入培训,以便能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我们也坚定不移地淘汰不称职者。
任正非认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是惰性滋生和危机意识淡薄,一旦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不需要再进步,往往会停滞不前甚至陷入困境。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但优胜劣汰的法则永远不会变,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人,永远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永远都是不断提升和强化自身能力的一方,而那些坐吃山空、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缺乏危机意识和上进心的人,最终会被淘汰,成为激烈竞争下的牺牲品。都说职场如战场,只有那些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意识到自身的危机,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才有机会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权。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确保自己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能够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一定要建立危机意识并进行危机管理。无论领先还是落后别人,都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当别人原地踏步的时候,一定要加快前进的脚步;而当别人都在进步的时候,自己则要进步得更多,以确保自己不会成为身处劣势的一方。
“在创新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任何规范的东西都需要不断创新。
“十次小改进就是小创新,一百次小改进就是大创新。”所以,华为人的创新往往是一种改进,而不是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东西。
对企业或者个人来说,虽然创新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创新不能过于盲目,合理进行创新、进行合理创新,才是企业和个人发展真正需要的,也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挫折中更需要坚守
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人生就需要接受烈火的磨炼,需要在挫折中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提升自己的弱点,而只有坦然面对失败,并经受更多困难的洗礼,才有机会真正变强,也才能在工作中重新赢得尊重和信任。
如何在失败和挫折中站起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也必须去面对的事,是在失败中彻底沉沦,还是在挫折中浴火重生,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和选择。
做人应该懂得享受生活,只有会生活的人才懂得努力工作,只有会生活的人才能够有更大的动力去工作。
华为人的工作理念就是:工作时要不遗余力,休息时要尽量放松,要充分享受个人时间或者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马云也说过:“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就是坚持,最快乐的也是坚持。”在身处困境时,他们从不放弃任何希望,从不轻言退出,不仅勇敢面对危机,还把各种困难和危机当成历练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份乐观,他们最终比谁都走得更远,比谁都更加成功。
只要你想快乐,一定会快乐”
以前有句“佛在你心中”,快乐也在你心中,不在别人那儿,你自己心里面不快乐,外面再好你也不快乐。
任正非过去一直强调:“有的人做了贡献反而受到委屈,这的确不公平,不过这是华为人对待委屈和挫折的态度和挑选干部的准则。没有一定的承受委屈的能力,往往得不到重用,因此受委屈的人的命运,实际上仍旧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盲目攀比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