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用户、企业都在等待一个时刻:传言2023年苹果将发布面相消费市场的AR眼镜,它将接替iPhone让苹果实现「增长换挡」,并再度开创一个新世代。
AR眼镜可见的魔力,能够将你眼前的整个世界变为「主屏」,二维的平面互联网变成三维可「设计」的世界,能做到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成为主流消费电子品类之前,真正打开市场的最新消费级AR眼镜,是怎样一个状态?
易观2022Q3报告中名列消费级AR眼镜第二的品牌,雷鸟创新最近发售了新品(第一为Nreal,但并未有新品发售)。10月31日晚8点到12点双11预售开启的四小时内,雷鸟AR眼镜获得了天猫/京东的AR品类总销量/总销售额第一。笔者刚刚拿到最新的雷鸟Air 1S,对比今年上半年发售的前代雷鸟Air ,提升究竟在哪?
三大「显性」升级包括:显示效果、音效、整体人体工学设计。Air 1S的产品参数有增有减,为日常更高频的使用场景服务。并且设计权衡之下,更追求那种「不被标准化参数定义的用户体验」。
屏幕升级:更注重色彩和灰阶、显示更清晰
目前消费级AR眼镜,本质上是一个可穿戴的「巨屏」。
屏显影响体验的指标应该是多个层次,投屏的尺寸、分辨率、对比度、细节解析明暗层次、色域、亮度。这些属于基本指标。Air 1S 相比1代,等效投屏尺寸从140英寸降为130英寸,轻微降低,FOV视场角也只有极小的变动(47度降为45度),但是eyebox保持在行业最高的14*8mm,PPD增大,上一代普遍反映的灰阶显示问题,Air 1S更接近标准的Gamma 2.2曲线。
翻译成真实体验,Air 1S用微不足道、很难有直观察觉的缩小投屏尺寸和视角,来获得更清晰的屏显和视场聚焦,以及更丰富的色彩和明暗层次。
在显示上,雷鸟Air 用差不多5%的显性指标下降,换来另外对比度和色彩、灰阶显示、清晰度(PPD)、视场优化。这个权衡和取舍,值不值?
(一)投屏尺寸
雷鸟Air 1S 等效4米投屏尺寸为130英寸、FOV视场角45度,相比上一代分别缩减了7%和4%,但更能反映AR画面清晰度的PPD(Pixel Per Degree),即平均1度视场角下像素密度提升了4%。而且Air 1S即使缩减了7%的投屏尺寸,但依然是行业最大的那一批。
用户购买AR眼镜一般用来观影、游戏、办公,观影场景正常情况下屏幕越大体验「越震撼」。
但是游戏、办公的情况下就变了。打游戏的情况下,面对大屏就必须频繁且「刻意」将视线向边缘聚焦,时间久了就容易不适。同样的道理,浏览网页办公场景,开关窗口、网址输入都在左上角,大屏幕向边缘聚焦,还要配合键盘输入时的视角切换。这种「刻意」视角聚焦会造成某种「体验打断」
打游戏和办公特定的情形下,投屏尺寸并非越大越好。
(二)灰阶亮度Gamma矫正
Air 1S为更为标准的2.2曲线,这意味着Air 1S在显示暗色时不会再「过暗」,Air 1S画面不会再有一代那样较为明显的「涂抹感」。
Gamma曲线为了解决人眼对自然亮度非线性感知的问题。
举个栗子:一间黑屋子中,点亮了一只灯泡A,人眼会感觉照亮整间屋子,持续点亮第2个、第3个……灯泡后,人眼会感觉屋子逐渐变得明亮,此时再点亮第N+1个灯泡,其实人眼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微乎其微,为什么?亮度对人眼的刺激是非线性的,第1个和最后一个灯泡点亮对人眼的刺激感觉是不同的;人眼感觉黑->白范围“有限”,灯泡可以无限,但感觉会趋于一个有限制值;
显示器的Gamma值表示了输入信号的颜色值以及发光的亮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输出时从黑到白的亮度过渡。同样,其也是非线性关系的。使用不同的Gamma值:1.0(线性响应),1.8~2.2(较暗的图像),3.0(过暗的图像)显示同一幅图像:
一般而言,显示器的GAMMA值会在1.8~2.5之间。由于最初的CRT显示器的GAMMA采用2.2,所以现在大部分显示器还是沿用2.2作为推荐的GAMMA值,但Mac使用1.8。
Air 1S 使用的新一代Sony Micro OLED微投显示,实现了「正常」Gamma 2.2曲线,这意味着观影时的灰黑显示,明暗层次更精准、体验更好了。举例来说,以前观影某个电影人物一头乌黑的秀发,像涂抹一片的油画:
现在雷鸟Air 1S ,能看清楚细细(清晰有层次)的发丝了。
(三)屏幕功耗和积热
BirdBath方案的AR眼镜,主要的发热部件来自镜架顶部的屏显光机,新一代的Sony Micro OLED的功耗有明显降低,紧贴光机最容易积热的眉骨部位,再也感受不到像1代Air明显发热了。
整体因屏幕光机功耗的降低和导热结构重新设计(增加了散热贴片向外导热),感知发热降低了2-3度,长期佩戴最明显的困扰,大大缓解了。
音质第一:AR眼镜首个0.5mm冲程超线性扬声器
一个主要用于观影和游戏的口袋屏幕、科技潮品,如果外放声音廉价,经常有失真的破音,会是什么观感?
音质差,这是目前消费级AR眼镜一个普遍痛点。雷鸟Air 1S的音质有根本性的改观,它是目前消费级AR眼镜最好的,也获得了国内权威的CEGC(金耳朵)的认证。
(一)基于大量实验,精调Speaker开孔位置
普通耳机、入耳式耳机的音质,相信大家会有直接的观感和对比。离耳朵越近,甚至离耳膜越近,声音的解析和还原越好。
因为空气衰减某种意义上的「滤波」效应,中高频衰减小,低频衰减大,但是更难还原的低频,是最直观的音质体验。
因为每个人的头型、脸部线条、比例、尺寸都有差异,想让扬声器尽量贴近耳朵,做到最小的声音空气衰减,就需要大量实验和数据积累,从而找到一个精准的发声位置。雷鸟Air 1S 基于大量的数据验证,精调了Speaker的开孔位置,从声音衰减的角度提升了音质。
(二)超线性发声单元,0.5mm冲程
如果抛开音源数字文件、线路、功放电路微小的失真,消费电子产品限制音质并非音质解析不准,而是扬声器的体积。
如今精密小巧的消费电子产品,因为设备留给扬声器的空间十分有限,要做到低频、中高频声音的线性还原,很困难。原因还是低频要实现跟中高频同等被感知声效,需要更大的振膜面积或振动冲程。
一般来说,解析中高频并不难,难在解析低频。
低频发声时,发声单元要么有更大的振动面积,要么做更大的冲程,还需要被限定在一定的磁隙范围内,否者就产生明显刮磁的杂音。而增大发生单元的面积,在AR眼镜上被天然限死,做更大的冲程,就需要更好的振膜设计,上亿次来回震动时不发生平面角度偏转,保持振膜材料弹性形变曲线稳定(否则失真)。
雷鸟Air 1S应该是在振膜结构设计上做了创新,在保证振膜稳定的情况下,实现了0.5mm AR眼镜扬声器目前最大的冲程,低频解析明显增强,中高频还原精准。
上面是雷鸟Air 1S 实测获得的扬声器SPL曲线,低频衰减在穿戴式设备中非常优秀,中高频可以根据风格偏好来调音。
(三)保护声音外放私密
公共场合使用AR眼镜,特别是乘坐各类交通工具、开放办公室时,声音外放有明显的私密性需求。Air 1S做到人耳可感知更大音量范围、更好音质同时,也把声音外放私密性作为重要考量。
一是借鉴降噪耳机的原理,Air 1S镜腿上下双麦克风,进行相位消声。二是根据中高频的传播衰减小、更容易被听到的特点,设计了可软件开启的「轻语模式」,算法精准调整特定的中高频。最终效果,Air 1S相比其他AR眼镜,公共场合外放声音大大减少,其他人即使近距离也很难听到。
人工工程学优化和调校,日常使用更「无感」
雷鸟Air 1S带前档镜片的重量为89克,上一代为75克。很多人纠结这一点,但要细究这增加的14克重量带来了什么。
(一).镜腿左边和右边设置了一个调音一个调光并且可以切换2D/3D观影的物理旋钮和滚轮,以及增设盲操的磁吸式数据线接口,不像上一代不可分离的数据线设计。这意味着你想设置亮度和音量,可以立即反馈。而不需要繁琐的进入app,操作层次和门槛有本质的变化。这是不是用户在很多场景需要的?
(二).配重更加均衡,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镜腿的开合角更大,能适应不同的脸型。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可不是一句空话,75克重量和89克重量,戴上眼镜,如果重量分布不一样,受力点的增减和位置不一样,你几乎可以感觉不到重量增加,而且佩戴更加舒适、牢固。
(三).增加了石墨散热片。之前Air 1代热量集中在前额贴近眉骨的部分,积热很明显(因为屏幕光机就在那一部分),在散热结构变化,导热方向更加向外之后,你的眉宇感受到的直观热量减少了。
(四)材质,从亮面材质,变为哑光磨砂材质。上一代Air 比较容易沾染指纹,使用一段时间不擦拭就显得脏兮兮,这一代Air 1S变为了哑光磨砂材质,更为亲肤、摸起来更温和细腻,陨石星灰的配色也更显质感,而且不粘指纹。
总结
以参数打造产品,造营销噱头,还是以用户根本的需求为出发,结合目前的技术水平,打造综合体验最好的产品?
大家都经历过早期消费电子那种「小米」式搏命式产品打法,以显性参数打造产品,造营销噱头。追求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切实际的性能指标,往往会适得其反。
目前打开消费市场的AR眼镜,因为凸显BirdBath方案优秀显示效果,把计算单元分离,用户戴着仅重几十克的小巧眼镜,不受身体姿势、场合、位置的限制,能够「移动空间」观影、办公、游戏等,才终于撬动了C端用户。
在AR眼镜刚刚入门C端、用户认知度较低情况下,雷鸟Air 1S这一代产品上,更针对用户的直观感受,在产品上精准「舍」和「取」,投屏显示质量更好、音质大突破、佩戴更舒适心智介入更少。
还有,这一代Air 1S同时推出的还有一个能够兼容更多设备、功能丰富的转接装置。原来不支持DP输出的设备,现在能够兼容了。而且它还可以为眼镜供电(4500mAh电池容量),减少输出设备的电量消耗,让移动场景的真实续航更为长久。以及,更加贴心照顾了上一代Air 1的用户,在转接装置上同样集成了音量、亮度、2D/3D切换的物理按钮。
以雷鸟Air 1S 为代表的AR眼镜,只有产品更贴近用户,品类渗透才能真正加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