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种很正能量的说法:供销社的作用是战略物资和应急供应的托底,国营大食堂的重启是为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腾讯的国有化是为了保证微信这种公共信息平台掌握在国家手中。
好的,把这些让人心生疑虑的话题,都用大众能听懂的方式说出来,让大众能理解的方式说明白,不论其最终是提振了信息,还是又打击了信心,说出来总归是好的。
但是希望我们在探讨所有的问题之前,都回忆一下两个重要的数据:
1、中国有六亿多人口,每个月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
2、中国有5.6亿人口还处在没有存款的境地。
我们不评论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在三年疫情的时间里给老百姓发过生活补助,毕竟国情都有不同。
但是我们的专家说:每个人都发钱,就等同于每个人都没发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不知道,这六亿月收入1000元的百姓,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失去的行业和市场
有些行业,就突然间垮掉了。
比如说教培行业。
很多人都说,是教培行业加重了中国学生的内卷。因而打击教培行业是发展教育事业、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减负的前提。
我们就默认是教培行业造成了幼小衔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托福和雅思这些国民教育领域的严重内卷,空前加剧了学生和家长的竞争压力。
但是也希望有人可以站出来解释一下,小升初的压力是否减轻了?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又是否减轻了?
再或者我们干脆换个话题,炙手可热的国考,数千人去竞争一个公务员编制,这样的内卷到底是不是教培这个行业造成的?
再说旅游行业。
旅行社业就不提了,基本已经被全面干废了。在这个国内游日渐以自助游和自由行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不开放出境游的话,这个行业还会退化得更严重一些,虽然目前旅行社业的失业率或许已经不低于教培行业了。
宾馆住宿业,基本靠隔离酒店的政策来维持。
景区业,从黄山到大理,从额济纳到三亚,都在艰难中支撑,期待着下一个没有隔离和静默的旺季能够早日到来。
房地产业,更是一言难尽,真的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还有大量空置的商场、写字楼,以及不太繁华地区的临街底店。
每一个行业的离场,都是数以万计的岗位和就业,都是平常人的收入和生计。
但不知,又有哪些行业,能够吸纳得了这些就业?
要关注普通人的共情
最近,呼和浩特李副局长的精致妆容吸引了太多人的关注。
有人说,大众愤慨于这样的妆容背后是否有贪腐和内幕。
但是也有人说,在新疆防疫专家已经明确表明,疫情通过物传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郑州防疫专家也表明,本轮新冠疫情具有自陷性的情况下,呼和浩特防疫人员进入疫情居民家中,强行将几乎所有裸露物品全部销毁的行为,究竟有多少科学和法律的依据?
普通人的共情,产生于对每个人自身权利息息相关的事物,比如每个人自己的收入,比如每个人的家和财物,比如每个人的一日三餐。
还是要关注每个普通人的共情的。
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A股从3500点跌到3300点,再从3300点跌到3200点,直至跌到3000点附近,还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的。
但是自从跌破了3000点,在这个被称为信心点的“黄金底”被跌穿了之后,就迅速一路狂跌,向着2000点快速断崖式砸去。
无他,无论是股民还是机构,无论是北向资金还是南向资金,都没有了信心而已。
房价如此。
经济如此。
人心如此。
这个时候,需要的似乎不再是讲述什么样的道理、展示什么样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战胜疫情的信心,而不是在看不到希望和未来的情况下,丢掉了奋斗的勇气。
定心丸
我们的经济学家喜欢用一个词:压舱石。
而我们普通百姓,都只想吃一颗定心丸。
比如说,存折上的存款永远是自己的。
比如说,在自己的房子里,被允许进入的人才可以进门。
比如说,从某年月开始,可以放心地工作而不必担心几个月没有收入。
再比如说,在特殊的困难时期,不只有体制内的人可以享受到财政的温暖,无论隔离封控多久都能按时拿到工资。
就是这一颗颗普普通通的定心丸,比全国开设五万家供销社的消息来的踏实,比重启国营大食堂的信息来的放心,比腾讯收归国有化这些,都让人更有信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