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三易生活曾为大家带来过早期冷门机型和冷门手机主控的回顾,以及相关测评内容。
随后我们注意到,大家对于LG的“NUCLUN”SoC很感兴趣。其实这并不奇怪,毕竟“NUCLUN”作为LG曾经试图攀登自研SoC之路的第一步,起点其实并不低,但错误的产品战略(首发机型为仅限韩国销售的冷门衍生型号)以及后续错误的代工厂选择(寄希望于Intel 10nm),却直接“坑死”了原本很有希望的这条产品线,也顺带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LG移动业务的倒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大家之所以对LG NUCLUN非常关注,除了它本身冷门、少见的属性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作为手机厂商“自研SoC”的特殊身份,以及仅仅只发布了一代就无疾而终的命运。
说到这一点,自然就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LG NUCLUN在时间上相距不久,但同样具备“首款自研芯片”身份,同时也仅仅只出了一代、就没了下文的另外一款SOC澎湃S1。
恰好,我们三易生活也有一台品相完好、至今仍能正常工作的小米5C。于是,在对其进行首发测试足足五年半后,我们再次翻出这款机型,并对它所搭载的“小米首款自研SoC”进行了一次追加测试。
首先从基础设计上来看,发布于2017年的澎湃S1使用了28nm制程打造。其CPU部分是由四颗2.2GHz的Cortex-A53与四颗1.4GHz的Cortex-A53组成,GPU部分则为主频高达922MHz的Mali-T860MP4。
事实上与同期的旗舰SoC相比,澎湃S1的综合性能并没有输太多
说实在的,这种“四个高主频小核+四个低主频小核”的CPU设计,如今看来虽然挺不可思议,但在当年却是一种已经被反复验证过、在性能与能效比上颇有可取之处的设计思路。比如联发科Helio X10、海思的麒麟930/935,甚至比澎湃S1发布时间更晚的高通骁龙630,也都采用了这种CPU架构方案。
而且从我们的实测成绩来看,澎湃S1的单核与多核性能甚至也不比当时的旗舰SoC差很多。要知道在当时的同价位段,骁龙625和联发科Helio X10还在大行其道。与它们相比,澎湃S1的CPU性能甚至是可以小胜一筹。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硬要说澎湃S1的CPU部分“不够强”的话,那么它的GPU性能则绝对足以在当时的同级SoC中称王了。要知道,即便是到了现在,主流的千元机SoC也往往是GPU比CPU设计得更“缩水”,但澎湃S1却是一款GPU配置比CPU更激进的SoC。
而且在升级到最终的正式版系统(MIUI 8.1稳定版)后,澎湃S1的3DMARK跑分成绩,甚至比它在这款测试软件数据库里留下的记录,要足足高了一倍多。
这是什么概念?诚然,我们要承认澎湃S1本身的GPU规格放到现在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也就比一些2022年的入门款产品略高一点。但回溯整个智能手机的发展史,能够依靠持续的驱动、系统优化,给一款SoC提升100%的图形性能,无疑是极为少见的(不能说绝无仅有,因为还不肯定是不是有其他产品可以做到)。
从这一点来看,虽然小米到目前为止只推出了澎湃S1这一代SoC,但他们对其后续优化的认真程度,显然要比我们此前测试的LG NUCLUN相比要好上太多。
虽然澎湃S1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小米公开发布过的,唯一一代自研SoC。但“澎湃”系列芯片在后来的小米手机中,并未停下更迭的脚步,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比如,独立ISP(澎湃C1用于小米MIX Fold,澎湃C2疑似在小米12S Ultra里有用到、但目前并未启用)。
小米12S Ultra里的这颗“C2”芯片,普遍被认为是尚未启用的澎湃C2独立ISP
比如,充电芯片(澎湃P1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小米和Redmi机型中,可实现单电芯120W快充,从而使得电池容量比双电芯方案更高)。
又比如,电池管理芯片(澎湃G1,配备于小米12S Ultra)。
不难发现,小米的“澎湃”芯片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步伐,无论是在所覆盖的使用场景,还是实际出货量上,都早已不是当年的澎湃S1可以比拟。
当然,身为一位老“米粉”,我们还是希望小米可以再兴澎湃S系产品线,推出新的手机、甚至是车机SoC。毕竟,作为现代处理器设计的集大成者,SoC无论是在技术复杂性,还是宣传方面的号召力上,都确实不是那些单一功能的“小芯片”可比的。
不过,从时隔五年半复测澎湃S1所获得的这个结果来看,至少我们可以说,小米方面似乎并没有那么轻易就放弃自研SoC。而这,无疑也让我们对于“澎湃SoC”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