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闻头条又一次被“钢铁侠”马斯克霸占了。
花了400多亿收购twitter,先烧第一把火,把之前的CEO和CTO都裁掉,看起来,好像要大干一场。
他希望能还民众一个平等和谐又公开透明的社交平台,让大家不再忍受政策限制而自由发表言论。理想和愿景都很好,这也是互联网早期创业者的美好设想。
但有一点很难避免,我们越来越发现:在网上发表言论需要很谨慎,因为一旦表述不那么清楚,就会引发双方论战,本来是针对某一话题而引发的探讨,转而演变成网络口水战,双方对战十分激烈,甚至人身攻击。
如今,这个人人几乎都能以极低成本上网的时代,在网上发表评论貌似是更普遍的事情。但一旦人群聚集起来,就会形成某种强大而可怕的群体意识,尤其是某乎上的问题模板:关于xxxx话题你怎么看?
于是你会看到底下各种人发表的言论,甚至产生言辞交战,更有甚者,嘲讽甚至谩骂对方。
人群中的极少数人,大概不到百分之一,能够保持清醒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但人微言轻,终究很难战胜更大范围的从众者。
于是,在目睹足够多的网络交战后,有些人逐渐远离社交网络,索性不看了,不看就不会心生困扰,也就不会和那群离你很远的人发生争辩,然后把自己气到脸红脖子粗。
我想起短视频头部网红papi酱被采访的一段视频:最开始拍的那些段子,是发自内心想表达一些东西,渐渐地,抨击的人越来越多,持有极端观点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不论发什么,他们总能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慢慢沉默了,不再说那些有争议的东西了,创作范围也被缩小了,发言也更谨慎。
只要人漫游网络,只要人对生活有很多不满,只要人看不得别人的好,就随时随地有可能存在骂战。
网络社区在前些年氛围还是很好的,那些发博客的老前辈们,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随着社交平台的用户量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不同内容产生的反应也越发不同,又基于每个人所受的成长环境差异,社交平台发展到某个阶段都最终沦为言论交战的修罗场。
完全不似互联网初期的那般圣洁简单。言论自由。
每个人都好像被按了加速键,觉得到什么年纪必须做什么事,陷入无妄的比较和争论,只为争一口气,驳倒对方,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多重要。
他们眼里不能容忍任何与自己观念和认知相左的东西,一丝丝都不行。于是,人人都活在焦虑和惊恐之中,全无松弛感。
我明白马斯克的愿景是十分美好的,构建一个和谐平等,人人都能畅所欲言的社交环境非常有意义。
毕竟这个钢铁侠做出了现在主流线上支付产品pay pal,也造出了电动汽车领域的“苹果”,甚至连完全无法想象的重复利用材料发射火箭这种奇特想法,都实现了,他还有什么做不成?
但是,人毕竟是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想多年前很多大佬在做社交产品的初衷都是一样的,建造一个自由言论的优质空间,打造一个鼓励自由发言的社交平台,拉近人与人的联系,没毛病。
但是,他们,倒在了半路,产品做到最后都面临这样的残局。不管是脸书,微信,豆瓣,知乎,还是小红书,抖音……
你会发现,随着使用人群越来越多,平台都会吸引一批又一批键盘侠和杠精,那么多人都变得如此极端和暴脾气,戾气越来越重。
去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主持人言语攻击影帝威尔·史密斯妻子秃头,而被打耳光,引发一阵网络站队风波。
一边是对影帝有滤镜的粉丝疯狂支持,另一边是站在公共暴力角度,维护主持人,这场混战弄得沸沸扬扬,争论不休。
可针对这次事件,最合理的观点应该是:公共场合言论攻击他人短处不合适,公共场合打人也不合适,就看你怎么把握那个度。有些事情的处理方法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得允许自己有中立的立场存在。
从某种程度来看,马斯克接手推特,是想做一些良好的尝试,构建更和谐的网络社交氛围,无从指责,更不应该被嘲讽。但是,一直以来,处理人和人之间社交关系的产品都是最复杂的,远超之前依赖的技术,因为,它最考验人性。
所以,咱得充分看到做成这件事情的难度,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愿景都是美好的,但做到确实很难。社交产品沦落到最后,都可能是很难收场的局面,免不了人和人网上打口仗。
说到此,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你也只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不代表所有人。
不强加,不刻意,不争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可能才最重要,比起终日混迹网络祈祷暴富,不如脚踏实地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这样更可能实现,不是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