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谲云诡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最近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曾经一马当先的“蔚小理”,10月份销量排名已经被埃安、哪吒、问界三家车企取代。然而,比销量下滑更惨的是,当交付量、营收和毛利率纷纷向好之后,“蔚小理”仍难逃亏损的命运。
长年亏损也是成立7年的理想汽车头上的阴影,连CEO李想也深为介怀。“理想争取2022年内实现单月收入过百亿,是时候该和连续七年的亏损经营说再见。”11月12日,李想通过微博发布10月交付数据时夸下海口。
在汽车圈,网友对造车新势力大佬“说大话”的行为已经见怪不怪,尤其是极具个人风格的李想。尽管理想此前已经实现了单季度盈利,但李想这次敢大放豪言即将结束7年亏损,究竟是理想汽车的业绩拐点已至,还是李想盲目乐观?另外,造车新势力盈亏平衡点何时才能到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好好聊一聊。
业绩拐点已至,打响“盈利”第一枪
造车新势力每次发布财报后,我们除了关注营收和交付数据之外,更关心它们是否实现扭亏为盈。据最新财报披露,今年上半年,“蔚小理”在营收上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3%、122%和112%。虽然营收数据很亮眼,但净利润方面依然维持着亏损局面,分别亏损了45.4亿、44.02亿和6.52亿元,三家车企上半年亏损额加起来接近一百亿元。
单从上半年净亏损 6.52 亿元来看,理想目前的情况不太乐观,不过它的亏损主要是因为第二季度在研发方面投入较大,总金额达到15.3亿元,同比增长134.4%。这些研发费用很大部分用在理想L9、理想L8、理想L7等新产品上面。由于理想L9和理想L8的定价在50到30万元之间,随着这些新车型的开始交付,理想预估第四季度将会实现单月收入过百亿,同时也实现全年扭亏为盈。
虽然大家对新产品能为理想补充多少销量,还是未知的,但考虑到理想当前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未来交付能力大幅度提升的预期,资本市场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反应,理想汽车最近的股价一度涨超10%。不过,受芯片短缺、原料成本上涨等因素,理想交付和盈利能力都面临着挑战和冲击。距离2022年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理想要想今年内摆脱亏损,必须要使出洪荒之力。
质疑声四起,理想需要“强心剂”
在“蔚小理”三家新势力中,理想的利润一直是表现最好的。究其原因,理想走的是增程路线,在研发投入上会比纯电路线少得多。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目前业内普遍不太看好增程技术的未来,因为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说,增程式汽车并不是新能源产品的最优解。相比纯电动力,增程式动力更多是过渡品,无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
而上海已经明确限制插电混动车型,从2023年开始,插电式混动不再免费赠送“绿牌”。无法享受绿牌政策,那意味着很多上海消费者不会考虑购买增程式车型。如果其他城市也跟进此政策,届时增程式产品将进入寒冬,而理想汽车首当其冲。因为目前理想汽车旗下车型全部搭载增程式动力总成,这让消费者把理想和“增程式”一词结合在一起,如果更多城市不再给增程式车型绿牌,无疑会让理想的未来更加寸步难行。
更关键的是,理想几乎没有什么护城河。目前主打增程式车型竞争对手已经有了很多,东风岚图、长安深蓝、问界、自游家都榜上有名,其中问界莫过于是最令理想头疼的对手。杀入増程市场不到一年,问界已经做到了与理想差不多的体量。放眼国内市场,陆续有增程式车型入局,理想的市场压力只增不减。如何与众增程式车型同场竞技,是当下理想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如今的盲目乐观。
也就是说,尽管理想很会省钱,并且有可能今年实现成立以来首次财年盈利。但是资本对这种“省钱”的企业一直都不感冒,“省钱”不能省出个未来,唯有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才有更大盼头。所以,与其对自己的盈利能力沾沾自喜,不如趁着赛道还没定型,尽快构建出自己的技术壁垒。
新势力何时打破亏损“魔咒”
在目前的汽车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成本没有根本性突破,规模也迟迟没有释放,整体而言仍是“赔本赚吆喝”、“赚了销量、亏了利润”。特别是造车新势力,由于产量太小,研发费、行政费等固定支出又无法被摊薄,加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造车新势力亏损是普遍现象。而它们的盈亏平衡点何时到来,成为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
造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抛开销量规模不说,目前既有电池价格飞涨,芯片、核心硬件受制于人,还有“鲶鱼”特斯拉的降价压力,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都处在被动状态,扭亏转盈依然遥遥无期,所以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过,理想采用了成本的严格控制,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俗话说得好,“好钢使在刀刃上”,所以每家车企都应该合理用好手上的资金,不要动不动就被曝出“创始人天价薪酬”之类的负面,只要把更多资金投入在研发上面,并且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相信会有更多新势力踏入盈利的大门。
从车型产品卖点到财报业绩,李想持续着“大嘴”的风格。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一样,理想汽车也面临着大量研发费用的投入,要想今年内摆脱亏损,挑战可不小。无论如何,乐观的李想大放豪言理想将在第四季度“大爆发”,究竟是为了给资本市场信心,还是胸有成竹,还要等年底揭晓答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