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陶桥村991人 为何能有241人考上大学、34人考上硕士博士

admin 4561 3
漯河陶桥村991人 为何能有241人考上大学、34人考上硕士博士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漯河陶桥村991人 为何能有241人考上大学、34人考上硕士博士

陶桥村党支部书记陶文博指着村名,非常高兴

策划: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协调人:孟浩执行:大河包大河客户首席记者刘光超实习生余喜喜通讯员王慧峰吐温

编辑评论/注释

九月指日可待,全国高校纷纷迎来开学季。

漯河桃桥村,五个大学生即将离开,喜悦弥漫在每一个老乡的脸上。是的,他们有理由骄傲:全村991人,241个大学生,家家户户都是“要当第一”。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这个村子的收获季节和欢乐季节。

河南学生在高校开学季有哪些不一样的故事?

“别看我们村小,但平均下来,基本上4个人有个大学生,40个人有个硕士,70个人有个博士。”8月25日,漯河市沅水区乡陶桥村党支部书记陶向《大河日报》和大河客户记者表示,村里罕见的“大学生蜂拥”盛况,让“纪明三县”偏远村落“陶桥”一举成名。

源汇区桃桥村三面环水。西邻漯河市舞阳县,南距驻马店市西平县仅2公里。有村民开玩笑说这是早年的“三无”之地,是沅水区离漯河市最远的村庄。“村里有231户991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有241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生13名,硕士生21名。今年又有五个人考上了大学。”喜形于色的陶文博告诉大河宝大河客户记者。

我开始高考第一年,考上了两个大学生

大河日报大河客户记者在桃桥村看到,大部分村民衣着朴素整齐,两层以上的建筑很少见。“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年,有两个大学生从村里出来,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这两个人上学的时候,村里其他人也看到了希望。”党支部书记陶文博告诉记者。

1977年,桃桥村两人考上大学“于越龙门”后,桃桥村的“大学门”让人无法接受:1977年至2019年,桃桥村已经留下241名大学生;仅1998年,村里就有11人考上大学;目前,该村有34名正在学习并已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越来越多的人决心“攻读博士学位”。

不久前,刚刚在桃桥村满20岁的陶盛杰收到了南洋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桃桥村第239名被录取的大学生。“我选择了物理,毕业后一定要继续读硕士和博士。”

“作为未来的老师,我要教书育人,让更多的人用知识改变命运。”陶盛杰告诉记者。

漯河陶桥村991人 为何能有241人考上大学、34人考上硕士博士

比较并不比汽车中的希望好,也不比排场中的教育好

“多年来,这种‘攀比风’在村里盛行:学生不比楼房多,希望不比汽车多,教育不比排场多!父母和孩子在学习上更好,考上大学,毕业后工作更好……”陶永谦,68岁,退休教师。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孩子,一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本科。现在,长子陶光辉在中科院研究所工作,参与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和航母的研制。

漯河陶桥村991人 为何能有241人考上大学、34人考上硕士博士

“大儿子学习勤奋,肯吃苦,而且顽强。一年被派往湛江海军基地8个月。去的时候穿短袖,回来穿厚棉袄。”陶永谦提到大儿子的时候充满了骄傲。

“我教孩子四个字:兴趣和习惯。当孩子们感兴趣时,他们会想学习。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养成好习惯,受益终生。”陶永谦告诉记者,他的三个孩子从小就被要求不写作业,不睡觉,家里的灯经常在深夜亮着。

此外,陶永谦还让孩子们读著名的boo

“你不能盖房子,你不能买东西,但是你的孩子的书不能忽视。”在桃桥村,几乎每一个让孩子上大学的家庭都有“春节舍不得买肉”的辛酸泪水,每一个成功学生的背后,都有“弯腰省学费”的父母的苦苦支撑。

“到了该过寒暑假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揪成一团,假期意味着又要交学费了。过了报名时间,孩子就不能上学了。我能怎么办?”为了养活三个孩子上学,陶永谦想尽办法找亲戚朋友和银行贷款.在最困难的时候,亲戚朋友把钱都借走了,还欠了30多万。但是,不管生活有多艰难,陶永谦从来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孩子辍学,但还是想到了“锅里卖铁,应该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

在村里,不仅陶永谦,陶郭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陶郭俊培养了两名博士和一名硕士。为了孩子上学,夫妻俩在街上摆摊卖包子和蔬菜,房子至今没装修过。三个孩子都是穿着亲戚的旧衣服长大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双十几块钱的球鞋。坏了就拿去补,然后穿。最后连修鞋的都说修不好,只好扔了。

“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孩子读书,还有几个过年过节没吃过肉。”陶郭俊回忆说,幸运的是,艰难的日子熬过来了,贫穷和苦难也是孩子们的一笔财富。“再穷,教育也不能差,再苦,孩子也不能苦。”桃桥村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

回馈出去的人,有钱了别忘了拉邻居

“每年寒暑假期间,村子都开始热闹起来。大学生开始以言传身教,把学习的好处传授给京唐的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告诉记者,这些年外出的大学生非常关心家乡的变化,利用假期回来的时间为村里出谋划策,积极为村里想办法。

为了挖掘本村大学生人才优势,桃桥村专门设立了泾县会馆(也叫“湘贤会馆”),将历年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和出国成功人士编成优秀人才名单和湘贤人士名单,用照片和事迹展示在泾县会馆,供村民学习参观。

/p>

“敬贤堂开馆之际,申进贤为村里无偿捐赠了小楷唐诗三百首百米长卷,牡丹长卷等作品,价值百万余元。”陶文博说。在政治生活馆开馆之际,陶秋阳也为村里捐献了苏东坡上下赤壁赋拓片、篆书留余等非常宝贵的书画作品。

“陶桥村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走出去的这些人‘反哺’。”据介绍,早在1998年,村民陶新社就出资十万元为陶桥村铺设了村里的第一条柏油路。而以陶文鹏为例的一批成功的自主创业者,也纷纷招募村民到其在外地所办企业就业。

溯源>>“崇文重教”久传承,民风一直很淳朴

“早在1941年的时候,村里就办起新式私塾学校。在当时,全县也没几家像样的办学机构。”陶文博说,一直以来,陶桥村都推崇‘孔孟之道’,特别是对儒家思想中“崇文重教”尤为看重并力行之。

“之前在一些村庄,‘读书无用论’很盛行,‘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好像是农家子弟的宿命。但在陶桥村,从来没有学生中途辍学。”陶永谦说:父母千方百计供孩子们读书,孩子们也渴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陶桥村的学生在校没有违纪现象,反而在学习上时刻“比学赶帮超”。

“‘重教启智,耕读传家’的传统,在陶桥村已经沿袭了一二百年,这也是陶桥村走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根源。”分析起村里出人才的原因,陶永谦说,陶桥村历史上就重视教育,很多农户都是诗书世家,这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陶桥村的民风一直很淳朴,从来没出现过骂街斗殴的事儿,也从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村民们告诉记者,在这种生长环境的熏陶下,陶桥村逐渐形成了“攀比学生”的风气,声名远扬的“大学生村”遂水到渠成。

相关阅读

  • 漯河这座大桥 正式通车了
  • 漯河地标 南京漯河牡丹**路大桥最新动态江北龙湖天街最新消息
  • 漯河107沙河大桥将拆除重建 预计8月份开工 www
  • 漯河新西环不修了 漯河到唐河火车时刻表
  • 漯河牡丹**路大桥最新动态
  • 漯河地标 南京漯河牡丹**路大桥最新动态江北龙湖天街最新消息
  • 漯河这座大桥 正式通车了
  • 漯河陶桥村991人 为何能有241人考上大学、34人考上硕士博士
  •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9302.html

    标签: #漯河牡丹**路大桥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