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手机市场还是欧洲品牌一统江湖的状态。那时很多人一提起名牌手机首先想到的是芬兰的诺基亚、德国的西门子、瑞典的爱立信,可如果现在我们再提到手机品牌首先会想到的是华为、OPPO、vivo、小米、苹果、三星、LG......这其中华为、OPPO、vivo、小米是中国品牌,苹果是美国品牌,三星、LG是韩国品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已很难再见到欧洲手机品牌了。欧洲手机品牌是只在中国市场式微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式微了呢?
在目前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是最活跃的。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销量超过2000万台的智能手机品牌一共有14个。这14个品牌中有11个是中国品牌、有2个是韩国品牌、有1个是美国品牌。由此可见在国际智能手机市场上欧洲品牌的份额确实已大幅下降。就连初创于2015的英国的智能手机厂商Wileyfox都破产了。事实上国内很多人可能压根就没听说过这家手机厂商的名字。
物理学上的惯性定律认为:若无外力作用物体将始终维持既定的运动状态,而物体质量越大则惯性大。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也遵循这一规律:在上一轮变革过程中的胜出者由于过于适应于成功经验而往往成为下一轮进化或变革过程中最先淘汰出局者。这种纯理论的解释可能过于抽象,所以我为大家举一个曾真实发生在我们很多人身边的例子:在我国的国企改制过程中过去的铁饭碗制度被打破了。
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国企职工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自谋出路,要么就等着下岗分流。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等着厂子破产以后下岗分流而不愿提前自谋出路。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对未来的不确定状态的先天抗拒心理。哪怕明知自己的铁饭碗已捧不了几天了,可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为自谋出路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其实国家的产业发展转型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当初欧洲品牌在非智能机时代是妥妥的全球王者。一个诺基亚手机在当时几乎吊打全球其它所有手机品牌。当手机产业从非智能机向智能机转型时占据先发优势的欧洲品牌就会有很多顾虑。这是因为产业转型本身就像国企改制中的自谋出路下海经商一样是存在风险的。人家本来在非智能机这块儿做得好好的赚了不少钱,现在要转型做智能机还能否保证原有的利润呢?反而是原来在非智能机领域相对落后的中国、韩国品牌没这样的顾虑。
既然自己本就一无所有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这就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光脚的人会觉得搏一搏可能单车变摩托,可已穿上鞋开上摩托的人就会担心另起炉灶弄新的东西会不会把已到手的东西给折腾没了。正是在欧洲品牌顾虑犹豫的这段时间内中国、韩国的手机品牌抓住手机行业向智能机转型的机遇异军突起。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联合国对现代工业体系的分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已涵盖全部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廉价。这造就了中国企业在民用消费品市场上的强大。就连美国的苹果公司都要来到中国找富士康合作制造他们的智能手机。随着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繁荣使国内市场很快被瓜分完毕。中国的手机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占领国际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手机企业打入了东南亚、印度、非洲、美国、欧洲等地的市场。
在欧洲的高福利政策下人们一般都不加班。这就导致欧洲的人力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同等性能的中国手机往往比欧洲手机便宜得多。韩国的工体体系完整程度不如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也要高于中国,但韩国比起产业空心化、人力成本高昂的欧洲还是有优势的。毕竟像中国、韩国这些东亚国家的人民在吃苦耐劳这方面确实是欧洲人无法比的。因此欧洲手机品牌在性价比方面完全无法与中国、韩国的同类产品竞争。
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发生后钱包不再富裕的欧洲人开始用起了中国、韩国产的手机。既然连欧洲人自己都不再用欧洲手机品牌,那么在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市场上欧洲手机品牌就更不吃香了。美国苹果手机凭借在芯片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保住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欧洲的手机品牌都在与中国、韩国手机品牌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欧洲人很清楚在失去优势后如今再来做手机已并不怎么挣钱了。
如今国际手机市场品牌众多,但真正能赚取高额利润的厂商并不多。虽说目前国际手机市场最活跃的是中国品牌,但销量最活跃并不代表利润最丰厚。2021年全球销量最高的14个手机品牌中有11个是中国品牌,但美国的苹果这一家公司的利润就占到了整个手机行业利润的66%以上。其它13个品牌的利润加起来才占整个手机行业的34%左右,而这其中三星手机又占去了18%左右,剩下那么多品牌的手机总共才占了手机行业总利润的16%而已。
如今中国手机行业从产量、销量来看确实没任何一个国家能匹敌,但实际上国际手机市场的大钱还是被美国、韩国赚走了。中国手机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其实更多就是靠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实现的。中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可以一步一步点滴积累实现由弱到强的发展。在暂时赚不到国际市场大钱的前提下干组装赚点小钱也是可以接受的。虽说这样是比人家苦点累点,但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民族。
大手大脚享受惯了高福利的欧洲人可看不上干组装赚的那么点辛苦钱。既然手机行业对欧洲人而言已是不赚钱的鸡肋,那么欧洲人就宁愿把精力用在更加赚钱的事情上。像西门子这样的企业本就不是专门做手机的。手机不过是人家众多产品之一。西门子即使不做手机也能在制造业、电控系统、医疗设备等领域混得风生水起。那么像诺基亚、爱立信这些以移动通信设备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些年我们是很少在市场上看到诺基亚、爱立信的手机了,可我们也知道这几家移动通信领域的大佬如今仍是世界500强企业。为什么人家还能混得风生水起呢?其实这几家大佬只是减少生产整机而已,但很多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仍牢牢掌握在手中。诺基亚、爱立信这些移动通信领域的老资格大佬们如今纷纷转移到幕后:虽说这些大佬已很少再生产整机,但几乎每一台手机里都有这些大佬们的技术。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手机有很多可能是国产品牌,但拆开一看里面的零件和技术有不少是人家的。欧洲其实只是放弃了成品整机的生产,但并没放弃电子领域的核心技术。大家可能知道制造芯片需要光刻机,而当今世界最一流的光刻机就出自于荷兰这个欧洲国家。既然欧洲厂家靠着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就能赚到钱,那么又何必非要在成品整机领域和中、美、韩的手机厂家死磕到底呢?
从手机这个具体的行业能以小见大看出中国当前的产业现状。中国的产业体系确实是全球最完整的。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就几乎没中国人生产不出来的东西,然而中国人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却被贴上外国标签,最终大部分利润归了外国人。可以说克服核心技术和自主产权的难关,从而把中国制造真正发展成为中国创造已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中国制造有着坚实的基础。如果能顺利在核心技术和自主产权上实现突破必将有光明的前景。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