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随时变﹣﹣趋利避害有"秘方"
顺应天时,是"持枢"之要义。春夏秋冬各有不同,人的一生也会波澜起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能相时而动,懂得顺势而为,就能招财进宝,事事畅通。
相时而动、顺势而为是为人处世的法宝。因为生活中充满了诱惑,更充满了凶险。许多人为了一己之利,你争我夺,往往会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身败名裂。
胡雪岩一直奉行"人随天变"。他相信凡事都讲究天时地利,天时不是人可以改变的。急功近利往往可能获得一时的利益,但是要做得长远,一定要顺应天时。就像诸葛亮"草船借箭",他必须等到第三天江雾弥漫,计谋才能实施,才能"借"到箭。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的身份替政府引人外资的人。在他之前,清政府一直反对任何人以个人的身份跟洋人借贷,即使军机首辅恭亲王奕沂,拟定向洋人借款一十力内白银用于买帜,没有获得批准。
胡雪岩一直信奉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与其待时,不如乘热"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热的缘故。"同样是跟洋人借款,时机不同,自然结果也会不同。以前跟洋人借款,总是受到洋人的百般才难,即使恭亲王有心,但具在几次碰壁之后也不愿意再自讨欺辱,自然不会坚持借款。当时的清政府确实没有必须借款的需求。
首先,现在形势不一样了。当时清政府正在跟太平军周旋,洋人势必会看出清政府围剿太平天国运动的决心,也势必会为了保护他们在中国的发展而出钱出力,资助清政府维护国内的稳定。如此一来,不但不会才难,还会主动给予很大的支持,清政府从中感受到了洋人的诚意,断然不会拒绝。
其次,以前的清政府,没有重要的军务在身,即使是购买船只,也不过是备不时之需,并不急迫。可是现在,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以军务之急跟朝廷申请借款,朝廷只会听从。
再次,此时跟朝廷申请借款的人是左宗棠,他手中握有重兵,在镇压太平天国之中屡立战功,深得朝廷的信任。他跟朝廷说话,自然有分量。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跟洋人借款,都是大势所趋,是手到擒来之事。胡雪岩没有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在左宗棠的帮助下,大借洋债,不仅大大地扩展了自己的生意,更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信任。
胡雪岩只不过是在顺势的基础之上,更加懂得推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从中获利。胡雪岩的商道作为,其实也同样适应我们的生活。例如,我们在跟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如果他的心情很好,而且确实很有建设性,可行性也很强,那么必然会被接纳,可是如果对方心情不好,那么即使是好的建议,也有可能被否决,特别是对一些性情中人,更是要看准时机,才能行动。顺势而为,就能把握机遇,更能在关键时候化解灾难。
在面对人生的一些尴尬和困境时,如果直面困境、顶风而上,往往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如果顺势而为、灵活应对,则会缓和气氛,化解冲突,有时还可以顺手牵羊、趁机取利。不能识机,也就无所谓择机,识机不深不明,便会在选择上犹豫徘徊,左顾右盼,不能当机立断,最终错失良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